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8: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老区汪清参观学习。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东北抗战时期的东满特委所在地,是吉林省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1987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个村叫马家大屯,有几户姓马的汉族人家、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东林、德源里、大坎子、东一村等地的群众陆续迁到到了这里,住户逐渐增加到了150多户,人口达到1500多人。群众为什么往这里转移呢?原因有三个:一是这里离县府百草沟比较远,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和地形地貌难攻易守,非常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二是这里建有党组织和以游击队为核心的武装队伍:三是这里有广泛的抗日群众基础。为大家便于参观和了解东满特委所在地,我们设计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路线。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共同去了解抗战英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介

1930年,中共满州省委在东三省设立三个特别委员会。分别是:北满、南满和东满特委,在这三个特委当中,至今留下历史遗迹的就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叫大梨树沟,因漫山遍野都生长着大梨树而得名。

1930年10月,中共东满特委在延吉县朝阳川镇茂山村成立,并划定和龙、延吉、珲春、汪清等十个县的党组织,由东满特委

1 直接指挥和部署工作。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从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先后创办了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医院、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东满特委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934年1月撤离小汪清根据地,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等地。1935年3月末,转移到罗子沟抗日根据地。1936年6月,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马村战斗纪念碑

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其中影响较大的战斗是马家大屯战斗。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是个极大的威胁。于是从1932年至1935年间,侵华日军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大讨伐”。马家大屯战斗就是东满抗日部队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反击日军第一次“大讨伐”的一次著名战斗。

1933年3月下旬,东满特委在这里召开军政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妇女抗日宣传队队员就提出了要每人缴获一支枪,作为“马家大屯”胜利会师的“贺礼”。 没过几天,宣传队的妇女们就缴了正在修建兴宁线铁路一个伪警备排的34支枪。

这件事让驻扎在延吉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鳖刚村一大为恼怒,他决定调集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个县的500多日军对马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得知情报后立即制定了以“救国军、别动队和汪清县游击大队”联合作战的方案,决定由宁安抗日救国游击军司令李延禄任总指挥带领1000多名抗日战士与敌人交战。

童长荣凭借自己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用中日两种文字

2 设计了许多非常人性化的反战标语。比如:“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你们的父母和孩子天天在家盼望你们活着回去!”,“你们参加的是侵略战争,赶紧回老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这些标语由当时根据地的少先队、妇女宣传队、红色赤卫队分别贴在日伪军进山的必经之路上。1933年3月30日,当日军向我方向进攻时,被埋伏在四个山口的我抗日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激战杀伤敌军300余人,缴获250余支大小枪支和4门迫击炮,这就是马村战斗。

当天傍晚,战败的鳖刚村一去巡视他的残兵败将时,发现日军每个班都在篝火旁偷偷看着这些传单,他一看士兵的士气很难再振,便下令全线撤回整顿。鳖刚村一经历了这次战败,是赔了子弹又折兵不说,还丢了司令长官的乌纱帽。他连伤带气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

为弘扬东满地区抗日英烈们的英雄壮举,代代传承抗战精神,汪清县委、县政府于2013年9月在这里建起了这座“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 纪念碑高度为14米,让后人铭记14载艰难岁月;碑园建筑面积为90.16平方米,喻示9016平方公里县域面积;甬道宽2.7米,象征全县27万各族人民永远缅怀抗战时期东满地区3125多名抗日英烈的丰功伟绩,踏着他们闪光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

3

伊田助男是日本共产党员,他在日本被迫参军,来到中国东满地区,在参加马村战斗中,看到我游击队散发的反战宣传单后,知道汪清县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于是,他将装有十万多发子弹的汽车开进板石山南侧河边松树林里,砸坏汽车发动机,随即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留下遗书后饮弹自尽。马村战斗结束以后,游击队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装满子弹的汽车和伊田助男的遗体以及他的遗书。

他在遗书上写道: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我看到你们分散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们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贵军,他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永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日本关东军间岛辎重队;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1933年4月2日,根据地军民为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召开了追悼之后,他的事迹逐级上报,并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广为传播。1935年,李延禄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撰写的有关伊田助男感人事迹的文章,刊载在《救国时报》上,新中国成立后,《红旗飘飘》等刊物也曾刊载了他的事迹。日本共产党参观团、日中友好团体和山野利雄等著名日中友好人士以及在延边大学留学的日本留学生等多次到这里瞻仰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

伊 田 小 学 遗 址

弘扬伊田助男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缅怀为坚持和平和正义,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

4 男,在1933年4月2日,东满特委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把当时的马家大屯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在我们正前方左侧就是当年伊田小学的旧址。1933年11月,在小汪清惨案中日寇实行抢光、烧光和杀光的“三光”政策,原有1500多名的抗日根据地就剩下400多名,1934年初,马村群众为了谋生大多数群众迁移到其他地方,马村已经不存在便撤销了马村小学。

1996年9月3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距离马村5公里的邻村东林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2004年因修明月沟水库东林村被淹没整村搬迁到尖山子村后,伊田小学并入东光镇中心小学,并把镇中心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抗日少年金锦女纪念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雕塑就是抗日少年金锦女,1922年他出生于延吉县依兰镇春光村。1932年4月,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她亲眼目睹了一家4口亲人被日军杀害的惨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3年初,年仅11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了家乡,步行100多公里,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什么叫坚强?在她的身上我们寻找到了最佳答案。

她来到这儿以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经常到周边演出。把自家的悲惨遭遇编成文艺节目演给抗日军民,大家都亲切的叫她“小百灵”。

1934年初,县委需要向敌占区传达一份秘密文件,物色一名非常可靠、万无一失的交通员。组织上慎重考虑以后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她。聪明伶俐的金锦女巧妙的避开敌人设置的各种关卡和封锁线,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她返回途中不幸被捕。敌人用各种花言巧语哄她,用糖果引诱她,她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5 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她的嘴里得不到半点秘密就活活的把她打死了。她牺牲时年仅12岁。金锦女牺牲后多国报刊以《小烈女传略》为题,赞扬她的英雄生平。现在这里已成为对未成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小 汪 清 惨 案 遗 址

1933年末,为了消灭日益成长中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侵略者制定了《第二期治安肃正计划》,并调动步兵、骑兵、炮兵,五六千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 ,自1933年11月至第二年春天,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讨伐”。

在抗战期间发生的汪清县19起惨案中,小汪清惨案是最惨烈和损失最大的惨案。1933年10月,日军在延吉召开了日本内阁派遣的高级官员会议,策划如何镇压抗日武装斗争的阴谋,在会上通过了所谓的《冬季讨伐大纲》和《冬季讨伐的具体方案》,并把冬季讨伐的重点定为小汪清抗日根据地。

1933年11月17日,日军以警备队为主配合日本宪兵、警察、伪满军、伪自卫团1500多人,编成三个攻击集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采取“堡垒战术”、“焦土战术”包围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切断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线。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山里的土窝棚、山洞都不放过。根据地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伤员共有21人全部被杀,群众则被一群一群地赶到树林里集体屠杀,有的群众转移到山里,在寒冷的冬天没有粮,只好用树皮野果充饥。在敌人持续五十多天的讨伐中杀害我抗日军民1000多名,使1500多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多人,抗日根据地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小汪清惨案”发生后,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被迫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

抗 日 斗 士 姜 春 花

6

姜春花,1908年出生于朝鲜咸境北道,后随父亲、丈夫来到汪清大肚川村,受父亲的影响,1931年参加了抗日活动。姜春花白天给地主当雇工,晚上给游击队员洗衣服等,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她的各项任务。1932年10月,她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1月,日本讨伐队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制造了小汪清惨案。姜春花背着一岁半的孩子和80多名党员、群众一起往山里转移,当时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险。姜春花的女儿因患感冒,嘴上长满了疮,一直哭闹不停,当时姜春花在心里想: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连累了大家,为了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姜春花硬是含着泪水将奶头塞到一岁半女儿徐莲福嘴里,让她哭不出来。姜春花也不知道已过去多长时间,等到讨伐队撤离后,她发现怀里的小女儿早已窒息而死。姜春花眼含泪水用颤抖的双手与群众一起就地用落叶的树叶和皑皑白雪掩埋了女儿稚嫩的遗体后缓缓离开。姜春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为保护抗日军民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女儿的生命。1990年7月,延边电视台以姜春花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母亲的怀抱》,向各级党组织广泛宣传姜春花的感人事迹。

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是俄语翻译过来的,其意思为“代表会议”。建立苏维埃政府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党组织;第二必须要有武装队伍来保卫这个政权;第三必须要有坚决支持苏维埃政府和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的群众队伍。1932年12月,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马村成立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政

7 权—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处密营。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提出了“反对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没收其一切财产”等脱离实际的“左”倾口号,恶化了抗日游击队与其他抗日武装组织的关系,把地主阶级划到了抗日的对立面,直接影响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根据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1.26指示信)的精神,童长荣深入到汪清、延吉、珲春、和龙等县,相继召开会议传达贯彻12.6指示信精神,批判了超越现实革命阶段,过早地建立苏维埃,没收一切地主土地等“左”倾错误,用“没收日寇走狗、卖国贼的土地、财产”代替了“没收一切地主资产阶级的财产”的政策,撤消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各阶层抗日人士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汪清县第二区人民革命政府”。

抗 联 将 士 殉 国 纪 念碑

1932年4月,中共汪清县委从腰营沟区龙蟠沟转移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这里成为了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当时这里设有东满特委兵工厂、印刷厂、医院、被服厂等。根据地军民在严重缺少粮食、食盐、蔬菜、医药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吃野菜、树皮、青蛙籽、蛇、老鼠和乌拉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抗战,无数抗联将士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汪清县政府于2007年7月1日,在东光镇大梨树沟入口处竖立《抗联将士殉国纪念碑》,以便群众瞻仰在汪清抗日斗争中

8 英勇献身的603名革命英烈。

汪 清 县 游 击 大 队 密 营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大梨沟入口处。抗战时期密营有两种,一种是地窖式原木房,老百姓叫地窨子,另一种是马架子式的原木房,老百姓叫刻棱房。当时的抗战条件可以说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冷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所住的营房四面透风,战士们在密营里因为寒气逼人,无法入睡,睡觉都不能超过15分钟,一晚上不知醒过来多少次。不少抗日战士由于饥饿、挨冻和得病,饿死、冻死和病死。

1918年出生于石岘镇永昌村的著名抗日将领、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支队长朴吉松就是当年在这里曾担任汪清县抗日儿童局局长。朴吉松在极其艰苦的上世纪40年代初,依然留在黑龙江省铁力一带坚持抗日斗争,于1943年8月24日,在北安城北土桥下被侵华日军用军刀砍头,英勇就义,时年26岁。

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人类生存极限上,我们的战士靠什么还要坚持同日冠进行斗争呢?那个时候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更没有医疗条件,靠的什么?靠的就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靠的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初心不变,继续前进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中共东满特委兵工厂

东满特委兵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铁匠铺。成立初期只有两个人,后来增加到7人。在没有车床、钻床、刨床的深山铁匠铺里,他们以火炉生炭火、手动拉风箱,从打造长矛、大刀、镖枪到生产炸药、手枪、子弹,创造了东满抗战时期武器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朴斗京是东满特委兵工厂首任厂长,在制造土地雷

9 时因地雷炮炸献出年轻的生命。

所谓的制造机器就是:抗日游击队战士们用铁砧、钳子、大锤等简易的工具,把损坏的土枪或日制步枪的枪管截断后制造成手枪给抗日队员们使用;所谓的子弹就是:拔掉用过的子弹弹壳底火,安上自制的新底火,然后装入火药,生产再生子弹;所谓的炸弹就是:把铁罐头盒里放进装满火药的油筒,在罐头盒和油筒之间装满碎铁片,然后安上引线制造土炸弹。制造兵器最危险的作业就是往炸弹和子弹里装火药。孙元金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表现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在装火药时不幸被炸伤,使其双目失明,可是他从不悲观失望,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在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他不仅是著名的“延吉炸弹”的发明者,也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著名的革命烈士。

中共东满特委印刷厂

只有宣传抗日道理,才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只有宣传抗日的重要意义,才能建立、巩固和扩大基层抗日武装组织。因此,在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领导下,东满特委创办了《两条战线》、《战斗日报》、《少年先锋》、《反日报》、《斗争》等多种刊物。这些刊物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刻钢板后印出来散发到根据地内外的。在异常紧张而艰苦的战斗之余,患严重肺炎的童长荣客服病痛的折磨,坚持抱病撰写大量抗战文章,利用印刷厂简陋的设备,印刷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批评党内错误倾向,鼓舞军民的抗战热情。仅在《两条战线》上,他就撰写了10万多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宣传抗日斗争的意义,唤醒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抗日游击队员的抗日斗志,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部遗址

10

1932年3月,中共汪清县委在小汪清村崔昌浩的水车棚子里正式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队,队员12名,金哲任队长。同年4月,扩编为游击中队,下设三个小队,金哲、梁成龙先后任中队长。同年11月,从宁安和安图转移来的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合并,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队员90余名,梁成龙担任首任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他于1935年 10 月,从罗子沟运粮食到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小东沟附近葫芦头沟时,遇到日军讨伐队,在这次遭遇战中梁成龙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1934年3月,汪清县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三团,赵春学任团长。汪清县游击大队从建立到改编为止的三年多战斗岁月里,与敌人进行数次战斗,为汪清乃至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东满特委伙房和农具库

这就是当年东满特委所在地的伙房。伙房的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处,就是当年东满特委办公的地点,位置非常隐蔽,于1987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就是在伙房里同抗日军民一起用餐的。 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80多年至一百年前的文物。这是朝鲜族的淘米盆、木盆、顶水罐、豆芽机。这口大锅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大锅是用来煮野菜汤用的。这是一个水缸和两个米桶。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三个分别是:笊篱(漏勺 )过滤水的。现在的朝鲜族美食中的冷面还延用这个笊篱过滤水;这个名叫刷箸,就是刷锅用的;这是过去家用的葫芦瓢了。

这里是当年东满特委的农具库。抗战军民用朝鲜族犁杖和牛车等农具开荒种地解决了抗联战士们的部分粮食和蔬菜。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机 关 遗 址

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遗址,位于东满伙房正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虽然已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人们依稀还能看见当年东满特委领导者们居住和指挥抗战的营房地基。1987年10月,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根据地转移到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马村成为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根据地军民在缺医少药,严重短缺口粮的情况下,吃树皮、青蛙籽、野菜、老鼠和乌拉鞋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抗战。

1933年11月17日,日寇纠集大批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小汪清惨案,使根据地损失惨重。1934年1月,东满特委被迫撤离小汪清根据地,分批转移到大荒崴子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1936年3月转移到了罗子沟,同年6月东满特委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可以说东满特委在汪清三年多的时间里,对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扩大抗日武装队伍,领导各族人民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为东满地区的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磨 房

东满特委磨房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加工米面的地方,是朝汉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加工粮食,支援抗日游击队的历史见证。它是由汉族碾子、朝鲜族石磨和石臼组成。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

12 来把粮食去皮或者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

这两个带木耙的是朝鲜族典型的粮食加工工具,统称石臼。它主要用来砸、捣,研磨粮食,又叫捣碓(duì),相当于现在我们家用的捣蒜的蒜臼子一样。

抗战时期的军民就是用这个工具,自己推磨加工粮食分发到各密营的战士手中。当时所加工的粮食主要来原有三种途径:一是抗日志士的无偿捐献;二是游击区百姓春种秋收;再一个就是从敌人手中夺取。我们的粮食运到这里加工时,大批量的粮食由大磨来加工,少量的粮食由这个朝鲜族石臼脚踏来完成。可以说:石磨、石臼和水井是抗战时期抗日军民定居的主要标志。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医 院

东满特委医院位于大梨树沟深处的北山坡下。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是医院最佳位置。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病房是用原木搭建的简易平房,有七八个医务人员。当时的东满特委医院既没有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更没有任何专业医疗设备,只能处置简单轻伤。重病号主要靠野生中药材和缴获的敌人药品及民间土药方为伤员治病。有不少重伤员因缺医少药而牺牲。

1933年冬,在日军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大讨伐”中,东满特委医院也遭到敌人的袭击,医生、护士、伤病员21人被杀害。东满特委医院于1934年春天被迫撤销。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抗 日 井

东满特委抗日井位于大梨树沟东部,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唯一的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革命文物。在抗战时期,大梨树沟的抗战军民为了解决枯水期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挖下了这口

13 井,并用圆木镶嵌四周。每年到了枯水季节抗日医院和伤员饮用。每次日寇来讨伐时,为了防止日寇在井里下毒或破坏,抗日军民在撤离前都用树枝等物品将口掩盖起来,等日军撤离后,再扒开继续使用。就这样,这口“抗日井”从未遭到破坏,一直完好地保留到了今天,已成为到大梨树沟的青少年必看的一处传统教育基地。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被 服 厂

小汪清抗日根据地的被服厂是1933年2月建立的,当时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了满足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办起了被服厂,厂长是金莲花,当时有三台缝纫机,人员主要是家属和女兵,被服厂的规模不大,但工作量很大,承担着游击队所有队员的服装和被褥的加工任务。后来发展到十五六人,改称东满特委被服厂。东满特委被服厂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供给,支援抗战,巩固游击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 束 语

同志们

今天的“重走抗战路,弘扬民族魂”活动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与这些抗战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们相比,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私利不能舍弃、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现状呢?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假如您还想深入了解东满地区抗战史,那就请您登陆“汪清英烈网”手机客户端,继续关注东满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和

14 抗联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谢谢大家!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

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导游词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始建于1947年

福清抗日遗址及抗日英雄

抗日根据地如何在逆境中生长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导游词与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导游词

川渝抗日遗址游览有感

吉林省延边州高考复习质量检测

参观鲁家裕抗日根据地纪念碑心得体会

建设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历史文献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