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0-03-03 04:58: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坚持内涵发展 打造职教品牌

----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 (2008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各位专家莅临我校,对我校申报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现场评估视导,这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各位专家的光临,不仅是对我校过去创建工作的检查和验收,更是对我校今后工作的引领和促进。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光临表示最真诚的欢迎。

下面,我就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简要汇报。

学校概况

我校坐落于通州市政府所在地——金沙镇北郊,是一所在改革大潮中孕育而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始名为金沙职业中学,1988年升格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更名为南通县职业中学,1991年通过国标省重点验收,1996年高分通过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评估验收,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通州职业高级中学,1997年通过首批省合格职教中心验收,2002年我校再次高分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复查验收。目前我校有三个校区,即本部主校区、电大校区和西亭校区,占地总面积为260亩,设有机电工程、精密模具、信息工程、服装工艺、经济管理5个专业部,8个大类专业,20多个专门化方向,在校师生4000余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确立了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创”目标以来,我校积极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事业实现了又一次腾飞,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学校共获得省级以上集体表彰20项(次),南通市级集体表彰16项(次),被誉为“南通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06年被确定为首批省2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单位。

近年主要办学实绩与特色

近年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校积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创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省四星级中等职校为契机,全面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扎实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努力打造名师团队,认真探索校企合作对接渠道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致力培养招得进、留得住、出得去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创造了学校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业绩。

(一)办学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市有着光荣的传统,历届政府都能积极出台各项举措促进和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确立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我市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近阶段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和规划;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主任,亲自组织召开委员会成员例会,亲自带领大家考察国内外、省内外职业教育,研究和协调职业教育发展;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教局,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职教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使我们不仅迎来了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更迎来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市委市政府又把做大做强我校列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在资源整合上加大了工作的力度。今年三月市委市政府对我校校长进行了调整,由我兼任通州职教中心和江苏电大通州学院的校长,两校资源整合事宜目前也已完成了前期调研,进入二校合并的实际操作阶段,通州市教育局已签发二校合并的函,市委陈书记已签署意见,要求在本月底市政府常务会上研究通过。两所学校在今年5月启动的招生上已开始一体化运行,我校即将形成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的办学格局。

(二)办学实力得到综合提高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本部在籍生人数达到3818人,占地面积达210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拥有独立产权的固定资产1.25亿元,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额1.2036亿,拥有2个省级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学校图书馆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被认定为省一级图书馆;生活、体卫艺设施先进、配套,食堂被评为南通市学校A级食堂,学生在校生活质量高。

(三)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依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围绕本地支柱产业设置的机电、模具、服装、家纺等主干专业已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十五”以来,我校建成省示范专业4个,南通市示范专业6个。现有的5个骨干专业均形成了专业群或专业链,这些专业近年累计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我校积极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先后出台学校课改方案和每学期课改工作要点,建立和完善了课改行动策略、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打造了一支课改师资队伍。学校先后开发了《就业创业宝典》、《现代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等校本读本;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课改实验专业,多次接受省级视导,理实一体逐步成为专业课主流教学模式,多门课程的学业评价标准已制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也于近期接受了省厅组织的新一轮课改实验点,学校有望成为省课改实验学校。

(五)师资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我校已形成一个学历达标、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01人,本科以上学历195人,占专任教师的97%,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10人;有高级教师62人,中级教师131人,中高级职称比例达96%;专业教师121人中有高级技师5人、技师95人,“双师型”教师85人,占专业教师的70%,实践指导老师35人,全部获得国家二级以上专业技术证书;外聘兼职老师30人,占专业教师的24.8%,兼职教师100%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本校有省中心教研组成员4人,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0人,通州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17名,有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教师8名,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专任技师业务水平高,近年来有20多名老师参加南通市优课评比获

一、二等奖;多名“双师型”教师成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六)校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建精密模具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实行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全部进入富士康集团就业;在建设上,双方共同出资1.3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投入价值1亿元的实训设备,本校投入3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我校西亭校区——富士康精密模具培训基地,基地占地50亩,实训车间建筑面积12280m2 ,年培训量达4000人次。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模具培训基地。另外我校还与本地的东源集团、文峰大世界等近20家企业达成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成了18个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七)社会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毕业生质量更加优良,备受企业欢迎,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学校在相关行业和职业界形成较高声誉和影响,先后成为江苏省职教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信息、机械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成为通州职教集团龙头学校和通州市机械、服装等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学校屡获表彰,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省级以上荣誉20项,《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相关经验还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有关会议上交流。学校因此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市招商引资重点推介的优势,每年有数十批国内外、省内外的来宾来校参观。

(八)办学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紧,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专业设置到课程改革,我们都坚持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举措实,我们不仅紧紧依靠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合作,还发挥我校师资优势,在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内涵发展创新多,近几年我们积极在内涵发展上做文章,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我们都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创建行动

(一)以内涵发展为指引,以创四星级中等职校为动力,学校发展获得有力支持。

创建工作领导重视。2006年3月我校明确了创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创省四星级职业学校的“双创”工作目标,根据目标要求修订和完善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形成了“双创”实施方案,并向通州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本校的“双创”工作,仅07年就拨专款3500万元支持本校的创建工作。

创建目标全校统一。07年本校以“创新管理理念,明确奋斗目标,为创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为主题,召开了六届四次教代会,校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建思路和创建方案,得到了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代表们围绕“双创”工作提出了百条建设性提案,充分体现了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的主人翁精神,会议通过了“为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的决议,全校形成了浓烈的创建氛围。教代会后,为实现创建目标,全校教职员工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呈现出人人关心创建,个个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

创建行动企业支持。近两年我校创建行动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合作企业不仅和我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部分企业还就我校的创建工作给予经费和设备的支持。如富士康集团鸿准公司老总徐牧基先生捐赠150万元,富士康、上海松下、通州金驰、南通凯瑞等企业捐赠设备用于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二)以职教规律为依据,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办学机制。 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契机,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突破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有关瓶颈,使学校又一次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多元化办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引进民间资本,1998年,学校兴建14层学生公寓,以入股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学生公寓;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积极引进企业投资,2006年以来上海松下、南通凯瑞家纺、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投入资金或设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我校实训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

2.集约化办学。我校积极推进集约化办学,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我校不断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上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2004年成立通州职教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发挥了示范与辐射作用;2005年原金沙职业技术学校,2007年原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两校并入我校,2008年省电大通州分院和我校合并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州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得到了整合,我校办学力量更上台阶。

3.联合办学。我校利用东西部联合办学的政策,将优质职教资源向中西部延伸。06年我们与响水县教育局联合办学,创办了响水黄海职高,我校派出管理人员及精干师资赴响水教学和管理,学生第三年到我校实训并由我校推荐就业。07年,我校以精密模具实训基地为依托,成立了“扬子江精密模具技术与人才教育联盟”,以联盟为载体积极与苏北及四川、重庆等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精密模具类人才,目前已有不少外来学生进入我校。

(三)以服务市场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加强专业建设。 我校把专业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岗位变化趋势,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所有主干专业均形成专业群或专业链。

1.对接地方经济,科学设置专业。近年来,我校依托我市纺织服装、家用纺织品、钢结构等支柱工业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骨干专业,新增了家纺设计专业;紧紧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行“大流通、大交通”发展战略,开辟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专门化方向;紧紧围绕通州市大力发展传统型商贸企业的战略,进一步增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门化方向的办学实力。同时,我校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努力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部分专业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如我们较早设置了家纺设计专门化方向,开设了电脑分色等课程,为本地家纺产业输送了一大批紧缺人才。

2.依托行业及龙头企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专业建设中,我校主动与通州的行业商会、重点企业联系,努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作为通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和机械商会的理事单位,依托家纺、服装、船舶制造等产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术交流、师资交流等方面与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如与江苏家宝集团等家纺企业联合开办了等多个家纺班,由企业下“菜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个性教材,订单培养设计、管理专门人才;与东源集团、文峰大世界等近20家通州市龙头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培训员工协议书,仅每年为上市企业东源集团培训的员工就有200多人。特别是2007年,我们与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建精密模具人才培训中心,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精密模具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3. 扩大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成材规格。近年来,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研修,提高就业质量和成才规格。2003年以来,我校先后选派了四批学生分赴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研修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被众多大型名优企业“哄抢”,现均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我们还与德国F+U培训机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校、马来西亚第一工艺学院结成友好学校,合作进行学生培养。

(四)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加快办学设施建设。

1.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近1500万用于实习实训设备建设,以满足专业建设及教学的需要。在专业设备配置与使用上遵循四大原则:即坚持体现专业特色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改导向,有利于促成教学、实习、服务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坚持分类分层次配置、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维护与配置并重的原则。

目前,学校建成三大实训中心,其中本部建有五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总额1.2036亿,主校区设备总额2036万元。基地布局仿真企业现场,流程设计科学,设备配套齐全,性能先进适用,工位充足,能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要求,实训开出率超过95%,主干专业的实训基地基本实现“七个合一”,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基地成为省级实训基地。投资500多万的理实一体化大楼今年7月即将落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我们注意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和服务功能,机电、服装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成功合作,承担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先后为华伟服饰、东源集团等企业培训多批员工,承担了南通市、通州市的多次技能竞赛,并为通州市其他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技能鉴定服务。

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拥有18个签有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基地,能满足所有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

2.积极重视信息化建设。我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目前学校建有1000M主干校园网,10M交换到桌面,宽带接入INTERNET网,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主要教学地点,达到“校校通”第三层次;建有校务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推行电子校务,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计算机数量充足,每7人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教师实现了一人一台笔记本;建有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校园网能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实施校务管理、图书自动化管理,有效地满足教育教学,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我校师生工作学习交流的基本平台。通过无线网的方式,我校科学经济地解决了老教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教室都能进行网络教学。

(五)以内涵发展为指引,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抓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我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和专业部两级都较早出台了教师培养规划、校本培训方案、教师到企业实践等规章制度,每个教师都制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开展业务评比、建立骨干教师库、建立项目组等管理措施,锻造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近三年我校每年拨教师在职进修专项经费平均达47万元。通过努力,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及个体智能结构都得到优化,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较大成果,拥有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从2001年的3位激增至2007年的100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我校的师资培养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四方针”。

1.教师职业成长“四能并举”。四能是指专业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重视教师能力的整体提升,以骨干教师库、项目组、工作室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目前,教师职业成长的侧重点是: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各类培训及课程开发实践,着力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2.师资来源“四源共进”。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主动与高校名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联系,聘请他们加入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聘请他们来校讲学,或担任我校顶岗实习生指导老师。同时逐年增大与行业、企业间的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的力度,聘请行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此外还选派本校骨干教师以 “访问技师”等名义赴企业帮办,既学习最新技能和理论,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3.师资培训“四位一体”。我们统筹安排教育系统内培训、体验式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培训,四类培训一盘棋,每位专任教师都有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以此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加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投入力度,大量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四新培训”、国家及省骨干教师培训、省职教领军人才培训、省新教材培训、省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等各类培训;深入细致推进体验式培训,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都有赴企业进修两个月以上的经历,学校和专业部通过实践记录卡等形式指导、考核教师赴企业进修;长抓不懈校本培训和自我培训,校本培训主题、形式多样,取得较大成果;自我培训是以上各类培训的延伸,我们通过学习笔记及培训后应用成果展示来检阅教师自我培训情况。

4.教师团队“四组并存”。我校教师团队目前有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年级组等四类。教研组是按专业特点划分、相对固定的教师基层组织,相同学科背景、担任相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负责学科教学、业务学习等。项目组是课改中新出现的临时性教师组织,围绕某个课程开发任务,将来自校外行业专家、多个教研组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体攻关,任务结束,项目组一般也解散。项目组如果出色完成任务,并有产学结合、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我校将其升格为名师工作室,学校有选择的为之投入注册资金,使其对外服务。课题组是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组织的教师团队,工作围绕课题展开,目前,我校共承担14项通州市级以上课题,其中省级四项,绝大多数一线专任教师都进入课题组。年级组主要是德育线的机构,相同年级的班主任、副班主任组成群体,便于在学生管理方面统一行动。我校教师团队多组共存,各有各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根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近几年学校完善了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做到教代会中心议题事先公告,教代会提案预先征集;行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重要议案、重大决定交教代会代表讨论、审议、表决;坚持每逢教代会,校长必作述职述廉报告,并交教代会代表评议。完善了校务公开制度与渠道:坚持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通报制度,让教职工享有高度的知情权、监督权;实行了重大事项党总支、校长室集体决策,如人事任免、考评考核等,都经党总支、校长室集体研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江苏省职业学校三项管理规范”为指导,规范了学生、教学、后勤管理。

2.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校风、学风、教风。近年来学校在秉承团结进取、自强有为的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厚实”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成为省首批廉洁文化示范点,“校园文化企业化”成为南通市首批特色德育项目。尤其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学校以省“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等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实践:校内各实训基地均模仿企业场景,突出本行业的专业文化;教室、宿舍以及学校中心路两边的灯箱着重宣传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校内建设了“机械公园”,展示机床工业进步的历史;课程建设突出对学生专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软技能”的培养,编写了校本教材《中职生企业文化读本》;班级管理注重与企业接轨,引进了5S管理等管理概念、管理方法,实行准公司制管理。

3.加强“三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校重视“三创”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三创”能力,校内“三创”氛围浓;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定期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校内设有多个创业点,公开招聘店长、独立财务核算,学校被表彰为省优秀青年创业实践基地,有多名学生被表彰为省“三创”先进个人,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毕业生,有众多毕业生成功创业;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有多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积极引导学生争先创优,每学期开展各类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有众多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表彰。

(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以创省课改实验学校为动力,统筹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统筹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线索,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课程管理及评价制度,实施项目教学法、师徒结对教学法等适合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课程模式下的学业评价体系,致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形成课程品牌。

1.课改方案和策略。06年初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本校“课题引领,由点及面,行动研究” 课改策略,出台了本校课改行动方案,设计了分四步渐次推进课程改革的思路,以寻求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改革、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2.课改阶段性成果。德育课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先后开发了《就业创业宝典》、《廉政文化进校园读本》、《优秀企业文化读本》等德育校本读本,突出了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文化课课改一方面结合专业教育,突出“必须”和“够用”的要求,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人文教育和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发了《晨读读本》、《现代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的《职场英语100句》等校本读本。

专业课课改阶段性成果: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课改实验专业,已开发出数控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榔头的制作》等6门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以及《艺术笔架的制作》等项目课程,其他各专业也已取得了较为丰满的成果;进行了教学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理实一体逐步成为专业课主流教学模式,制定了若干课程的学业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的掌握有较大提高。

3.课改校本特色。借助于课题研究的力量来推动课改,是我校课改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校承担与课改相关的课题有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苏中地区中等职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等9项。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总结。一方面借鉴社会上工程优选承包人的方法,对经过论证确定的课改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学校根据各课改项目所需资源配置情况投入相应资金,并全程跟踪服务、督导。首期确立的5个课改项目就按照这样的模式运作,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搭建校内交流平台,为各专业、各教师提供一个集中展示课改理念课改成果的机会。上学期末,机电一部举办的课改现场会和课改论坛就是一次交流、展示的盛会。

(八)以职教富民为己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学校非常重视社会培训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轮齐转,比翼齐飞”的发展战略。几年来我们科学配置职教资源,坚持面向市场,以职教富民为己任,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不断拓展培训空间,适应各类培训对象的需求,先后为市级机关公务员开办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政务等培训;为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办了电工、保管员、会计电算化、收银员、保管员等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办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与缝制、数控机床操作等培训;到企业一线为班组以上管理的人员开办团队建设策略、市场营销方略等培训;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了新课改培训、普通话培训、自学考试辅导等,年培训项目达20多个,年均培训10000人次以上,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次以上,为富民强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扩大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我校培训特色项目“科技下乡大篷车”已成为通州市农业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品牌,《通州大众》等媒体曾对此作专题报道。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通州市师训基地,通州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九)以群众性科研为依归,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体,推行科研创新。

我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坚持走群众性、应用性“精品”科研教科研路线。“十五”期间共承担了《职校生就业岗位调查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研究》等通州市及以上课题11项,“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通州市级以上课题14项,其中省级课题有四项,形成了以省级课题为统领、市县级课题为外围的良好布局。0

5、06年共有107人221篇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并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居通州市各类学校前列。课题研究也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近年来,我校教师共主编、主审教材或读物10余种。

回顾我校办学与创建历程,我们以人气旺、底蕴足、内涵实、品牌响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又是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将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职教新的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以两校优质职教资源整合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在2010年前把学校建成以高职为引领,以中职为主体的“双万人学校”(其中学历教育10000人,包括中职在校生6000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3000人,成人学历教育1000人;年社会培训10000人次),积极冲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照四星级评估标准,全方位审视我校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需在以下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在整体布局上要加以完善。我校创建于1985年,是农村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学校之一,也是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快的学校之一。由于对本市职业教育发展估计不足,加上近些年来本市城镇改造力度较大,学校经历过城建拆迁,造成学校整体布局未尽完善。今后我们将抓住职教大发展和布局调整的良好机遇,在基础建设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学校整体布局,努力使功能区布局更为合理。

二是在办学条件上要加大投入。我校办学的基础较好,但近几年由于经济实力欠佳,资金投入有限。为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重点专业,投向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够平衡,部分教学支持服务和后期保障设施不够先进。我们将通过扩大招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办法多渠道募集资金,有计划、分步予以改善,争取“十一五”期间有一个大的改观。

三是在对外形象上要加以提升。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初具规模,初具影响。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内涵发展,但外在形象的包装、推介不够。今后我们努力关注并做好这项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回顾我校办学与创建历程,我们以人气旺、底蕴足、内涵实、品牌响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又是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将以本次创建为契机,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职教新的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以两校优质职教资源整合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在2010年前把学校建成以高职为引领,以中职为主体的“双万人学校”(其中学历教育10000人,包括中职在校生6000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3000人,成人学历教育1000人;年社会培训10000人次),积极冲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创建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优秀)

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工作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总结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总结

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
《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