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动词调换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巴和触”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课堂上,我估计这一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果不出所料,我引导学生在细读这段文字之后,想像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学生们直摇头。没办法,爬山虎是一种供观赏的植物,西北农村是很少种植的,孩子们即便是有人见过,也是偶尔入城从机关大院看到那满墙的叶子,并没有注意到它的脚,所以缺少认知条件。于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学生也模仿着做,一双双皱起的眉头舒展了。显然他们也顿悟了,领会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直”一“弯”地将嫩茎“拉一把”的,我看见学生们的手在墙上、桌子上慢慢地连续“爬”着,神情兴奋,显然,学生的理解跟我一样:爬山虎的脚爬墙时跟动物爬行时相似。

幸亏这是一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一下课,两位同事就来提意见,说爬山虎的脚不是像动物一样往上爬,而是爬一脚就牢牢地巴住墙,等长出新的脚然后再爬一下,每只脚只爬一下,便巴在墙上不动了。我很懊悔,责备自己没有提前去请教自然老师,犯了知识性的错误。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觉得如果补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然后抽出新的茎,长出新的叶片新的脚。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第七册) 昨天上《爬山虎的脚》一课,课前,我就在想,我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两次了,但以前上得都不够好,这次该怎样更好地去实施课堂教学呢?我认真地研究了教材,参考了教参中的教学建议,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准备在课上看学生的情况再决定实施的方案。课前,我还布置了学生有条件的话去观察一下爬山虎。

早上,回校的路上,我正好看见路边有爬山虎,我赶紧摘了一些,准备在课上给学生看。

上课时,我先从题目入手,介绍爬山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比如“爬山虎为什么有脚?它的脚有什么用?”“它的脚长在哪里?是怎么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看到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我决定就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于是,在初读了课文和检查了生字后,我就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开始,先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后,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茎和叶,然后请了三个学生上黑板画它的脚,其他同学在下面画,可是发现三个学生都画错了,他们都画在了跟叶柄同一方向的,我问同学们对不对,有的说对,有的不敢表态,有的说不对;我只好让他们再次读课文,并要求他们画出重点词,其实我想他们通过反复读,应该能抓住“反面”这个词,读完后,我又再请了两位同学来画,第一个没画对,画在叶子上了,更糟;第二个终于画对了位置,但形状不像细丝;我再让他们读,思考一下究竟怎样才像,有的学生终于抓住了“枝状”但又没抓住“细丝”,所以,最后,我只能示范了。看着我画的,他们终于明白了爬山虎的脚是在哪里,长得怎样;最后我才拿出早上摘的爬山虎给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看得很仔细。我想学生的印象一定会比较深刻的,因为这个发现的过程并不简单。

这个教学细节,让我知道了学生读书真的很不细心,他们不会从语言文字中找到重要的词语去理解,所以他们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这让我知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另外,我还想谈谈我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爬山虎拿出来给学生看。前段时间,看窦桂梅老师的书,里面谈到了她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是姓‘语’的,我们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中理解内容”她比较反对老师的教学借助过多的媒体,比如录象等,因为过多直观的演示,必然会淡化语文教学中“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理解”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想像也得不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

王 霞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的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