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先秦军事与战争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0: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先秦军制与战争

——长平之战

学院:商学院

专业:注会

学号:130608202 姓名:赵小立

序言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此间,社会的动荡与兼并战争,军制与战争更成为这一个时期的标志。

下面根据自身所学,讲述一下先秦的军制和中国古代军事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长平之战。

先秦兵制、编制与兵种

一、兵制

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兵制类型繁多,不同时期兵制随之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等。

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秦国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二、编制

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中军主帅为司马或元帅,统帅、指挥三军。中军为主力,其他两军协同中军作战。

三、兵种

先秦时期,士兵可分为车兵、徒兵、骑兵与舟师几类。 车兵: 车上的武士。相传在夏代就已出现。殷代也有实用战车的考古发现。西周时,车兵和战车增多。周宣王伐荆楚,一次就出动兵车三千乘,其车兵约为九千人。春秋时,各侯国兵车已合计二三万乘,车兵数十万,车战发展到了顶点。 步兵:徒步士兵,就其发展状况,可分作隶属徒兵和建制徒兵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夏、商、西周,后阶段为战国。春秋则是由前者向后者转变的时期,但更多具有前一阶段的特点

骑兵:骑马的士兵,关于它的出现时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商代可能就有骑兵;可是另一种意见认为,骑兵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并与车兵混编。如晋执政卿智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设防。此后,骑兵得到发展。从五千骑、万骑不等,用于配合步、车兵作战。骑兵或用作奇袭、冲锋,或用来对付擅长骑射的戎狄。

舟师:舟船运载的军队。它先后为南方一些侯国如吴、楚所使用,但仅用于运兵,不直接投入战斗。后秦国为统一全国,亦建立舟师。秦舟船较大,一艘船能载五十人和三月粮食,日行三百余里。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伐楚,率十万军队,乘船万艘,载米六百斛,沿长江而下,声势颇为浩大。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此战后,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公元前262年,秦国调集大军,以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攻打韩国,不久便打下韩国首都南郑(今河南新郑)和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的联系地带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分为南北两部,情势相当危急。面临家破国灭的上党郡军民,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集体归降赵国。

赵国接受上党郡之后,立即调集重兵坚守军事重镇长平(今山西高平) ,主帅廉颇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和秦军远征的实际,决定执行坚壁固守,设防沿着山与河建造的防御体系,与秦军对峙,战争陷入胶着状态。

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策划了一个反间计,用年轻气盛的青年将军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军用名将白起替下了原来的主帅王龁,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一个叫长平村的地方展开激战。

赵括到长平军中,一反廉颇固守战术,改弦更张,改变战策,更换人员,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隔断赵括的司令部与辎重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

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最终赵括亲自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投降。据史记记载“四五复之,不得出。锐卒自搏战,秦人射杀之, 卒四十万人皆降。”

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抚降卒,后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吩咐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40万赵军,一夜俱尽。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 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坑杀赵卒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37]

秦军东取武安、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战争结束,战国转向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

后记

时势造英雄,先秦的乱世,社会的动荡,战火的不息,造就了以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为代表的军事天才;造就了以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为代表的,以救得万千百姓,还盛世民安的仁人志士;造就了冷兵器时代的辉煌,“龙泉”、“巨阙”、“鱼肠”、“湛卢”等名剑的出世,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注:感谢李老师的精彩授课,您辛苦了。

军事战争上

数学与战争论文

物理与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论文

军事 论文

先秦军事与战争论文
《先秦军事与战争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