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2:38: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与其他众多装饰祯精美的书没多大区别,区区几万字,读后却揪着你的心,不自觉地自思、自省,是继《谁动了我的奶酷》之后,又一激人奋进之力作。

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谁动了我的奶酷》暗示着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危机时,应像小老鼠那样迅速穿起挂在脖子上的跑鞋,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向前奔跑;而《细节决定成败》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仅仅是因为在进入座舱前脱下了一双鞋子;而一把椅子却使菲利走上了人上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一张不同座位的飞机票,促使一家公司将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等等,来告知我们:“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也许这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也是成就每一项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看平日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只是取决于一些细节上下的功夫。而细节的命运却不那么乐观。其一,疏忽,没有注重细节。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错打了一个小数点,或者忽略了一个数字或变量,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还记得前些年澳星发射是怎样失败的吗?它也仅仅只是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而导致的澳星爆炸。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浙江宁波电业局“3.3”安全事故、重庆万州梁平供电公司“6.30”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哪一个不是因为思想麻痹,违反《安规》,习惯性违章造成的?这些不都是因为事小而造成的大错吗?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唯有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追求每一步精确到位,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就会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

其二,敷衍了事,无视细节。很多小事,两个人都能做,可做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种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极其认真,将小事做细,注重每一个环节;而另一种人无法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永远被动地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事情做好,对于他们而言更谈不上细节。一个看不到细节,或者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当然他也失去了在细节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从而也不会成功。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将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忽视细节,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太微小,不足挂齿;无视细节,是因为看不到细节铸就成功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浮躁地期待触手可及的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任何一件小事。

何为小事?就是日常工作中简单得不屑一顾的事情。何为细节?就是为把小事做好而细心考虑的各个环节。其实对于智者而言,他们是不会简单的这么看。他们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认为决定成败的也许不是细节本身,而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那种追求卓越的思想,那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又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成功之源,为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础。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把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负累,而把它看作是获得经验的一种途径,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必备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事就好比烧开水。水温达到了100℃才能将水烧开,使水沸腾。就算是从0℃烧到99℃差1℃,如不再继续加温,永远都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做事也是如此,我们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那些一心渴望伟大、只看中大事,不拘小事的人,成功了无踪影;而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人,成功却不期而至。

品一茗清茶

读一本好书 作为语文教师,我个人认为应多涉及一些文学作品,提升自身修为和内涵的主要途径便是读书,散文亦是不错的选择。在心情平静,不浮躁的情况之下很适合读读散文。很多人都曾经为余秋雨而手不释卷,记得当年读师范之时也曾揣着一颗梦的种子,读过他的不少名篇佳作,他掀起的优雅中带点苦涩的文化旅程也曾经令许多人回肠百转。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该书以独特的视角、锐利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以飞扬的文字,昂扬的 激情呈现给我们丰盛的文化大餐。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读《文化苦旅》最大的感觉是新奇——散文居然可以如此写!把一段段悲怆的历史化为美文。曾见报道:警察在烟花女子的手袋中发现这本书,试想一位戏剧理论家笔下的历史竟能吸引这个层次里的人,我当时见此报道后脑海里立刻跳进一位古人的名字:“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从古延续至今,大凡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大众认同接受并行之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产物。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这本散文集中的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向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漯河,是许慎故里,有沙河边挺立几百年的大槐树,有受降亭,有归村,有小商河,有贾湖遗址······面对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也许咱们也应该背起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仰视,迈着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走上一次吧。

读一本好书有感

进行本次阅读分享之前,我上网买了好几套书,其中有《清末民初历史 演义》《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唐诗宋词名家》(讲课文时便于引经据典)。但我就想推荐这本书,原因有三:

1、开学时有位学生读不适宜的网络小说;

2、女儿数学竞赛后让我奖励一套书《意林肖小姐》;3:北京教育专家吴琳在“教坛新秀”开班典礼上讲自己读《绘本》的收获。这些都提醒我:要关注孩子们在读什么,要做一个跟学生有共同语言的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孩子的需要。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由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所写。本书以真实、稚嫩的语言,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它让我们通过孩子的视角了解到:小林先生--“巴学园”的校长伟大而朴实的教育思想。该书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日 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小豆豆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却让老师头痛万分。她总是不停地开关她的书桌,“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她把笔记本、文具盒、课本等一样一样地全部放到书桌里面,然后又把它们一样一样拿出来”。可是,小豆豆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师不理解,甚至为之生气,因为这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只有妈妈明白,因为小豆豆第一天放学回来后,就兴奋地向妈妈报告:“哎,学校就是了不起!家里桌子的抽屉,是这个样子地往外拉。但是学校的桌子,却是把盖子往上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要光滑得多。桌子里装得下好多东西,棒极了!”

她把自己最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学校的厕所里。小豆豆没有哭闹,而是立刻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库房里,扛了洒水用的长把舀子出来。她找到厕所的掏口,开始了她的浩大工程。结果,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而便池却几乎被掏空了,但那个钱包仍然无影无踪。但是,这时小豆豆已经觉得“即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因为自己干了这么多的活儿。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生气,很信任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因为校长见到后,只是轻轻地说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 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豆豆在学校,不是被妈妈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也不是“要是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什么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虽然小豆豆非常开朗,不把什么事情放在心上,但她还是感觉到了“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孩子是好奇的,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无忌的。所以,教育就要给孩子一个观察、表现、挑战的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发挥个性、张扬自我。巴学园的周墙是各种各样的树木;巴学园的校长可以在任何场合和任何学生说话甚至学生可以坐在他身上;巴学园教室里的位置是可以挑着坐的;巴学园的大树一人一棵,随便地爬……。所有的这些怎么能不让孩子高兴?怎么能不让孩子盼望天快点亮、早点到学校?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孩子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自然地成长。在小林校长的观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礼堂里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让孩子在晚上看“新来的电车”是教育,露营、走夜路试胆量也是教育;运动会是教育,茶话会是教育,学种庄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到医院慰问受伤的军人是教育,参加同学的葬礼也是教育。总之,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让孩子在阳光下、空气中、社会上成长,这是自然的成长、健康的成长。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所以,小豆豆每天都有好心情;对高桥一直说的是“你绝对能做到”,所以,身体有残疾的高桥后来成了某公司的要员;而每天呆在酒精灯、烧瓶、试管边的阿泰则成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当然了,到学校第一天就给校长说了4个小时话的小豆豆则成了电视主持人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吗?其实有时学生们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出于好奇,并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些复杂的思想。我扪心自问,感到如此的汗颜,我们何曾尝试着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去同孩子们进行交流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大多数做的只是制止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而没有深究学生之所以犯错的原因。作为教师,我们简单地制止甚至是约束学生的行为不去犯错,仅仅起到了管理的作用,而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那么,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在学校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呢?行动起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一名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教育者吧。

在我们眼中,小豆豆纯粹是一个问题儿童。在巴学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自卑,好像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联系自身,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今天班上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愿上学,是家庭因素还是老师的原因?是学校原因还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原因?孩子屡教不改的毛病,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对,还是……。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呢?倾听孩子,这才是爱!这才是责任!。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做到与孩子平等对话,理智地顺应孩子的发展,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吧!

阅读分享

品一茗清茶 读一本好书

田艳丽

2013年12月 今天非常荣幸有我来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不跪着教书》。突然看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很吸引阅读者的眼球,当然我也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深深地被吸引了,于是立马选定了这本《不跪着教书》,一路上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书的主要内容是:吴非老师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谈,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作者在书中提到,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教师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国*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让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下跪。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之所以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我认为有以下理由:在看似一篇篇平时的教学点滴,普通的话语,却掩不住对教育的满腔深情,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他对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乃至引起更多教师的思考。让我对平时也经历过的一些小事引起了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要做一名“不跪着教书”的老师,还需要自己先抬起头“站直”。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现将书中的一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观点摘录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正如吴非老师在 “序”中所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现在我们来共同分享第一个话题: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

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他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们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单单是课文上的文化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带给他们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启示,好的教师往往给孩子们留下的是心灵的震撼和钦佩、人格的尊重。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站着教书难啊,难于上青天,站着教书提高分数难。而跪着教书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一跪着教书是轻松的,不用过多地动脑子;第二跪着教书风险小,照本宣科,不易出差错;第三跪着教书能带来高分数,向家长学生学校都好交代。跪着教书,对于一个“认真”的教师而言也许很多的赞许和短期就能呈现的成绩都会接踵而至,只要教师花了时间盯紧了学生,效果很快就能显现,这就验证了“付出总有回报”;然而站着教书呢,却往往会成为异类,给了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读书的自由,却也给了自己一个不那么自由和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也许并不是吴非老师的独特发现,但是他确是敢于表达出来的人。

戴着“教师”这顶帽子生活已经有些年月了。每天我都心怀灿烂的阳光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笑容,我的心情就无限舒畅,希望知识在三尺讲台间变得绿意盎然。此时此刻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教师究竟是什么?

在书中吴非老师却打破了我们一直延续了多年的理解,他认为: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我们学生只能趴着了。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一辈子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从书中让自己越来越直.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典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有敬畏生命之心,知耻,知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只有老师“站着”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成为一个在学习上会用两条腿走路的人。

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但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希望各位老师能在闲暇之时看看这本书,今天以这样一句话来结束读书推荐活动: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