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多吸收,少批判新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2: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平台

多吸收,少批判

湖南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辛晓明李正东

《思维与智慧》(2008年21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段:

一次,徐复观向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说心得,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出来。

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读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了!”

后来,徐复观成为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是与他读书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的。读书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于教师的成长有何意义呢?我想起了34岁就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评价为“教育家”的魏书生。他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至今,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没有高学历,没有外力搭云梯,他何以如此成功?

从他的《语文教学探索》《魏书生教育文选》等一系列著作中,我们似乎可以窥探到答案:除了对教育的执著和悟性外,他与熊十力有着同样的读书观——多吸收,少批判。走进魏书生的读书世界,我们看看他怎样吸收书中的精华。

广博性吸收。魏书生读书十分全面,他在首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的发言中说,“学习是我生命的支柱。我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等等。”他“看了赞科夫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看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再看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的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再看捷克、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教育家的主张和咱们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事实证明,魏书生的成功,是充分吸取百家营养精华的结果。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里有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有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有蒙台梭利的儿童自由教育观„„虽然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起点为农村小学代课教师,

但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坚持“读书先看它的好处,多吸收,少批判”的原则,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理论至少一小时,写下30本近100万字读书笔记。他能不获得质的飞跃吗?

建设性吸收。从建设个人专业体系的角度努力发掘书中建设性价值,是魏书生读书的重要方法。他从不带有色眼镜取舍。即使对于学术界争议较大的观点,他也努力思考与查找言说者当时提出这样观点的背景与目的,积极弄清它在哪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些道理,可否为我所用。正是由于这种读书思维方式,面对同样的书籍,他总是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智慧。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说到“儿童中心主义”,人们就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片面的、错误的。但是生于五十年代、成长于反杜威环境中的魏书生,不仅没有远离杜威,反而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杜威主义者。对于当时关于杜威的各种批判观点,他没有做思想的顺民,而是深入了解杜威提出这一学说的原由及实践效果,积极寻找其中的建设性价值,再融会到自己日常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魏书生能逆时代之流而保持自己的学习主见,一是得益于建设性吸收的心态:读书是寻找建设性价值建设自我专业体系的过程,多换几个视角,总能发现书中的建设性价值。二是得益于建设性吸收的思路:它的建设性价值在何处,如何为我所用。

研究性吸收。魏书生喜欢“边教边研究”。他根据研究需要而选择书目,找到合适的做法或观点,一律要经过他的教学实践检验方才认可吸收。他创造“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时候,研读了诸如孔子的《论语》,明末清初学者唐彪的《家塾教学法》等中国传统教育论著外,研读了国外罗杰斯等人的自主学习理论。他汲取了传统教学法中定向、讨论、答疑等合理因素,汲取了自学理论的人本思想、建构思想、元认知思想。虽然自学理论付之于教学操作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究,但正好与重实践的传统教学互为补充。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让同伴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与促进者,让学生做自己的指导者与督促者的高效教学法横空出世。新课程实施以来,不管教学策略如何出奇翻新,但至今谁也不能否认这种基于学法的教学方式的教育价值。回眸历程,我们与其说是魏书生创造了六步课堂教学法,还不如说是他发展了传统教学、完善了自学理论。这一切,与魏书生的研究性吸收息息相关。

当然,魏书生主张多吸收,并非不批判、不摒弃。比如前面谈及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创造中,他在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的同时,就合理摒弃“一言堂”、“满堂灌”这种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一些极端主义者对“体罚”过分敏感连批评也不敢时, 魏书生则批评这种现象,强调批评教育是现实教育中必然存在而且发挥着很大作用的一种教育方法。魏书生主张“多吸收,少批判”,是说“不要忙着批判”,远离批判先行的习惯。因为,批判与摒弃是一件不需要刻意进行的事。学习、探究的深度与高度,会让肤浅的批判悄然淡去,

会让真正的不足显露。读书为什么要“多吸收,少批判”呢?魏书生说,用批判的眼光看人、看事、看物、看学问,至少有以下弊端:培养了吹毛求疵的毛病,变得性格孤独,容易学坏,失去吸收机会,浪费生命。是啊,成长的路很长,先有一个吸收求实的心态,一个积累生长的姿态,一种不断学习丰富完善自我的意识,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更有助于登高望远,做真正中肯的批判。

主张“多吸收,少批判”的魏书生,成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而那些以批判为己任的“批判家”,却很少为改革做出贡献。多吸收吧,像著名学者徐复观那样,读书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像魏书生那样,终身虔诚地吮吸着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多吸收,少批判

吸收 扬弃 批判——周恩来与传统文化

多思考 少等待

多赞美,少批评

少就是多例子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夸听众,少夸自己

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和谐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

“多少”是“多”还是“少”

多吸收,少批判新
《多吸收,少批判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多吸收少批判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