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8:38: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国敏

课题组成员:郑晔、高中伟、仲长城、何艺新、李建华、董庆佳、李玉峰

本调研报告说明:

(一)调研目的:了解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农科村、战旗村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本调研报告将所获结果进行归类,力图真实反映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紧、面较窄,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在以后的调研中进一步深化,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文化进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核心。因此,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发现不足,找出问题,思考对策,提出建议,在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主持下,“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组对郫县农科村和战旗村进行了调研。这两个村地处成都市近郊,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较快的村镇,也是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其经验与问题具有普遍意义。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一、农科村、战旗村的基本情况

农科村位于郫县西郊,距成都市区20公里,是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素有“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的美誉,是“蜀中第一,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成灌高速、温彭快速通道、县道郫花公路贯穿全

1

境,具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走马河、清水河夹域而过,土肥水丰,环境优美,具有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西汉大儒扬雄(字子云)出生并安葬于此,“西蜀子云亭”就出于此地,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全村幅员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400余亩,人均耕地1.02亩。辖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有686户,农业人口2310人,农科村依靠种植花卉、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游客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开创了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的中国乡村旅游。2005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战旗村地处郫县、都江堰、彭州市三县交界处,是省级文明村,幅员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2158.5亩,辖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有482户,农业人口1636人。全村幅员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2158.5亩,辖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有农户482户,农业人口1636人,其中劳动力980人。全村现有企业12家。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470万元,利税400余万元。战旗村坚定地走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现有集体企业7家,集体资产1280万元。2005年,全村集体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00万元,上缴利税400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80元。

二、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特点

战旗村和农科村从本村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力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活动方式多样化、文化建设特色化、文化发展方向先进化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化”,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自身特色,为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一)主要做法

1、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现代化

文化基础设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抓住了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这个文化建设的障碍,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突破口,大力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科村利用旅游资源丰厚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扬雄文化休闲广场,并且启动了扬雄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了1个社区文化站、图书室,1个远程教育网络室,2个社区活动中心。战旗村利用其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有利条件,积极实施“15分钟文化活动圈”为基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基本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文化大院”成为“村民文化粮仓”,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排练厅、多功能活动室、休闲吧,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优、功能最全、活动最丰富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先进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大大缓减了两村文化活动场地不足的局面,也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力求多样化

有效、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科村和战旗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都非常注重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农科村除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坝坝电影”放映等传统活动外,还举办了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展等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战旗村积极探索文化

2

建设的新路子,“高校+支部+农户——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通过高校大学生进农家、大学生与农户结对子,实施“智力支农、文化助农、技能帮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收到良好效果,影响很大,这一活动荣膺“2006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同时村里广泛开展村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由村民“唱主角”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基本上做到了月月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形式活泼、村民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有效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

3、新农村文化建设力求特色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主动吸收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和精华。注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新农村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农科村和战旗村抓住了这个重点,在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和优势上下功夫。比如农科村利用“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AAA级旅游区”等几大王牌,注重旅游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打通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和新农村文化的关节,提出了“农家情趣+田园风光+城市文明+城市生活”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盆景盘扎、民间厨艺展示、剪纸、舞狮龙等主题活动。还不失时机地开展如豆瓣文化节等一系列各具主体的农民文化节。战旗村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中,也不是简单用城市文化代替农村文化,而是深入挖掘具有独特乡土气息和历史韵味的乡土文化,自成品格,打造具有战旗村特色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

4、新农村文化发展方向力求先进化

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引领,用先进文化来武装,以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好地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科村和战旗村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着重强化村民素质教育,提升家农村文明程度。农科村以加强村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编写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八荣八耻”、村规民约等易读、易懂、易记的歌谣引导村民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全村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进农家”、“五好家庭”、“十佳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破除陋习、崇尚科学。战旗村也以创建文明村镇、文化大院、文明户等为载体,在村民中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同时健全了便民服务网络。依托县、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将村信息服务站、村便民服务点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站有机结合,加大与村外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使村民掌握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的能力大大加强。

(二)基本特点

战旗村和农科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做法是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对于成都市开展城乡一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上述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1、政府大力推动,基层积极实施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关键。200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

3

建设新农村文化,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成都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成都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打造样板、树立典型,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委会是贯彻落实的枢纽。战旗村委会出资修建了文化大院等大部分文化设施,农科村委会招商修建了扬雄文化广场;村委会干部领导群众成立了老年体协、腰鼓队、文娱宣传队等群众文化娱乐队伍;村委会组织了大学生进农户、民间厨艺展示等特色活动。村委会的多名村干部经常投身于各种农村文化建设与活动之中。村民也能切身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积极拥护、热心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文化活动形式贴近生活,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科村和战旗村进行的文化活动形式,十分贴近生活,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农科村重视文化活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载作用,组织的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结合村民日常生活的活动,如农民旅游文化节、民间厨艺展示等活动。战旗村的文化活动形式也很贴近生活,如“15分钟文化活动圈”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综合性文艺表演活动,每周六的主题表演活动,如音乐、舞蹈、小品表演、乡村歌手比赛等,还邀请县内外艺术家、民间艺人到战旗村义务演出。同时,还举办农民运动会,把传统农事活动转化成乡村趣味竞技比赛,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形式结合了传统文化精神,突出了成都市文化的地域特征,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3、村民参与方式多样,文化需求趋于多元化

随着成都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更多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可供村民选择,村民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参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反映在多个方面,从收入层次来说,在农科村,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及一些种植大户,家庭年均收入已达到了10万以上。这部分村民由于生活比较富裕,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多数农民关心如何获得更多的致富本领、如何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等。获取文化和信息的方式也趋多元化,如报纸、互联网等,已不满足于村委会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一些曾外出打工的农户和普通种植户已经实现了温饱,对现代社会与生活有一定认识,强烈希望接触现代文明但无更多的经济实力,这部分村民对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文化活动等较感兴趣,他们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了解村外的世界;而部分还迫于生计的村民对文化建设不太关心,一些接触现代文明较少的村民仍然沉迷与打牌赌博、喝酒等消遣方式。从年龄层次来说,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的60%-70%为中老年人,在战旗村,以40~60岁的人居多,且大部分为女性;年轻村民,一方面由于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对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不感兴趣,很少参加由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青少年学生,由于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丰富,也很少参加这些活动。

4、新农村文化城乡共建,文化成果城乡共享

战旗村与农科村都位于成都市近郊,两个村都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将城市文化带动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引领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而这一路径选择也造成了城乡文化互融互通的生动场面。战旗村“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就是较成功的一种城乡文化共建共享的组织形式。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使广大农民深受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成为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农

4

村辐射的有效形式。由于这一形式的有效性和易行性,已经从战旗村的试点推广到郫县的一些乡镇和村。在此基础上,郫县政府还将在全县162个行政村分步实施“本土文化明星+支部+农户”、“高校+支部+农户”、“企业+支部+农户”、“少儿文化直通车+支部+农村未成年人”、“城市中小学生+支部+农村中小学生”等五大工程,推进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不断探索中,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逐步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文化建设氛围日益浓厚、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赌博等恶习难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农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新农村文化应当是从内向外按同心圆形式分为三个层次的文化结构系统,包括核心层次的精神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和最外层(器物层)的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核心层问题,是形成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崇尚科学的思维方式。很多农村基层组织过多地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文化活动建设上,忽略了这些文化活动应有的目的——人的建设,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此外,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陷入了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建设,往往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有干部认为,应首先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然后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否则会冲击当前农村良好的经济发展局面;还有些干部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文化就会自动繁荣了,农村文化不需要单独建设。二是干部们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村民“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简单地将农村文化建设当成文体化、娱乐化。

2、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大

新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建设新农村文化产业,更要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而文化事业提供的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这对集体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战旗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集体企业7家,集体资产1280万元,村委会掌握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较多,可以对本村文化事业进行较大的投入;村干部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利用分配社会、经济资源的权力使自己的决策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执行(而后者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因此有威望、受尊重,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思路广、办法多、成效大。而在成都市,像战旗村这样集体经济较强的村镇并不多。相比较而言,农科村虽然在2005年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但村集体资产只有2万多元,相当薄弱,几乎没有属于集体的资源可资利用,村委会在决策时只能依靠村干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特质,使村民认可并且执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决策中,村委会要迁就和依靠村内几家大户,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思路不广、方法不多、成效不大,这种状况制约了农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而像农科村这样集体经济较弱的村镇在成都市占了很大部分。

5

3、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且,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也出现了强烈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农科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5.5%的村民希望参加可以致富的培训,并且由于当地的花卉、旅游业发展较快,农民希望参加培训的种类依次为:花卉种植技术、旅游服务技能、餐饮技术、养殖加工技术、农产品手工工艺技术。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同时发现,只有67.3% 的村民每年可以参加类似的培训或科技人员、相关专家的指导1次,20.4%的村民参加了2~3次。此外,两个村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年人希望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愉悦身心、延年益寿,年轻人渴求在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体系中接受城市文明,先致富的家庭希望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努力致富的家庭希望接受更多的致富培训和信息,村民们在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中既要娱乐,又要求知。而两个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到了文化活动建设中,忽略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建设,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在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特色文化有待促成

农村是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百家寨有百个传统,千家村有千个故事。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蜀文化,它秉承了“农耕文化”的传统,形成了中庸随意、闲散不争、重娱乐、好休闲的特色,并在面对不同时代的丰富变化时显示出极强的稳定性与包容性。但由于保护意识不强,蜀文化的一些特色在这两个村已有了衰退的苗头。如“茶文化”是四川农村的一大特色,而这两个村的茶馆中都难以看见评书、川戏(或打玩艺儿)等传统的茶文化形式,而取代以打麻将与“斗地主”;“九大碗”也是四川农村中很重要的饮食文化。但我们调查发现,由于做“九大碗”的复杂性,很多家庭逢年过节都难得做了。此外,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宣传不够。如农科村修建了扬雄文化休闲广场,也有一些村民到此进行锻炼,但问到扬雄是谁,和这里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时,一些村民却弄不清楚。在问到当地有没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活动时,有70%的村民认为没有或是没考虑过。

5、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科村和战旗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体制和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

一、使用率低。二是当前文化活动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村民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并不关心,还有一些村民看电视、打麻将、读点书报仍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这表明

6

村民还没有真正投入到以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中去,很多还是自娱自乐式的文化生活。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加强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引领,促进新农村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文化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的自觉建设阶段、文化的系统建设阶段和文化的深化建设阶段。在文化的自觉建设阶段,着重是基础设施的兴建和文化活动的丰富;在文化的系统建设阶段是文化的制度层与器物层协同发展,促进农民精神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深化建设阶段是文化的三个层面内外交融、彼此推动,达到文化的繁荣健康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巨大的驱动器,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文化的自觉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政府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对各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较为合理的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尽快出台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指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此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要丰富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还应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强化农民文化科技和致富技能教育,在“求乐”中“求富、求知”。我市各乡镇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如农科村的花卉种植)定期开展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实用性的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培训或讲座,以经济利益促进学习热情,以学习内容带动经济发展,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分类指导、城乡互动,为广大农民提供量大质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农村广泛深入地传播弘扬科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理念等,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农民,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力,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农耕文化传统的生产方式、惯性思维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渴望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现代文明。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动全体农民思想的转变,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力。为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广大农民群众要提供喜闻乐见娱乐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公告栏等文化载体,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宣传典型,弘扬正气,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四有”新人。二是对青壮年农民,要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技术能力。相关机构应针对他们对发展生产的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开展科技讲座或培训,同时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三是对文化需求较高的农民,要以繁荣的文化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保证他们的文化需求,并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熏陶中提升全体农民的文化需求,引导他们向往文明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四是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建立从政府到企业团体乃至农民个人的城市文化综合传播体系。政府应通过“三下乡”、“大学生进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大城乡文化交流;企业团体要将城市的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新理念不断带到农村;个人有条件的应走出去,到城市学习、工作,再回到农村

7

将学到的先进文化用于农村的建设之中。

3、壮大集体经济、开辟多元投资渠道,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农村文化事业很大程度上属于农村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理应由农村集体提供,很难想象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集体会将这一功能和责任履行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只有使村委会掌握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文化服务。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农村集体经济越强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越有利。因此要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壮大集体经济,一要创业,村集体可以合法利用掌握的现有资源和权利,根据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创建一批市场广泛、竞争力强、收益好的企业,增加集体收入。二要守业,村集体要利用好属于村集体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培育高素质人才、理顺机制制度,瞄准市场,灵活经营,培育村集体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转”,始终处于盈利状态,从而为壮大集体经济做出贡献。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逐步改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掘传统、彰显特色,构筑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同时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植根于蜀文化与成都特色文化的土壤中,应充分注重推陈出新,传统性、时代性与特色性并举的问题。一要传承古蜀文化。博大精深的蜀文化应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注重具有浓郁古蜀文明风味的农村建筑、艺术、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二要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农村,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在山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生生不息,代代承继。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承的自发性,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要通过保护与培育民俗文化,激发和培养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回归民俗文化的本体,保持农村文化的活力。三传承村落文化。村落是一个由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自然、社会与文化的结合体,每个村落都传承自己特有的文化,正是村落文化使村落具有了相互区别的标识和特征。新农村建设不是舍弃传统的翻新,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如“好滋味”、“美辛香”的美食文化可以演绎为以休闲、快乐、韵味之类为主体的民间聚会,形成农民和睦友爱的乡邻文化;川剧、车幺妹、舞龙等民间乡土文化可以成为农民节日文化的主角;剪纸、皮影、糖人、风筝等手工制作可以成为打造乡土艺术家的优良载体;茶文化中的评书、散打可以成为宣传现代文明、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乡村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大力提升农村文化品质。乡村旅游必须注入文化的因素才有持续发展的活力,文化借助乡村旅游的契机更有升华的动力。成都农村中承载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土文化,如历史变迁、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间

8

工艺、民俗风情、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在乡村旅游这一形式中更易得到传播和发扬,乡村旅游对保护和传承蜀文化、成都地方文化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游人的往来,城市文化、异域文化也势必注入农村,乡村旅游成为村民接触外界现代文明的又一重要形式。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尽快把丰富的古蜀文化、多样的现代文化、迷人的乡村文化、绚丽的都市文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

5、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消除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和急躁心理,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村民为主体、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发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合力;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理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产业,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主体单一化的状况,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引导、规范和监督。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包括文化事业运营机制、农村文化骨干培养机制、评估考核机制。改革当前文化事业运营机制,具有公共(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要规范这些设施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公共产品性质的,可以推向市场,使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还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同时严把农村文化队伍进人关,让真正热爱农村文化工作,熟悉农村文化工作,精通农村文化工作的人才加入其中;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通过上述努力在成都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建立一个保障有力、平等和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文化发展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