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滑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51: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实验仪器:定滑轮、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画出力臂。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学生举例。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观察定滑轮工作的状态,轴是固定不动的。 演示实验:

①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G=F。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观察实验: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得出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定滑轮不能省力。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学生思考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②由W=Fs得出W与提升物体所需的功G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两人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记录数据。 按左图所示进行实验。

观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及钩码升高的高度H和手拉弹簧测力计拉起的高度s。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

⑴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⑵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而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三、课堂小结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课堂练习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

五、教后反思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兄弟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