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5: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

一、灵魂的猎者──茨威格

20世纪的德语文坛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竭力进入人的内心深处,并以其多彩的笔触将那神秘的世界展示给世人。托马斯·曼称赞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高尔基推崇他“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好友罗曼·罗兰说他是一个“灵魂的猎者”。因为他用手中的笔如一把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如一架心电图仪器一样,去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去描绘意识的流程,去展示情欲的力量。这个人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纺织工厂,母亲出身于一个犹太银行世家。殷实富裕的家庭使茨威格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培养出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来源:学#科#网Z#X#X#K]

但茨威格所喜欢的不是已经丧失活力的旧的文学,而是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活的文学。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这样写道: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时,他在课桌底下看的是尼采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在拉丁文语法封皮的书的里面是里尔克的诗。对新的知识的追求,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热衷,特别是在文学咖啡馆经常性地交际活动,使得这个中学生,既结识了他所敬仰的一些作家,同时在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上也远远超出了业余爱好者的水平。用茨威格自己的话讲,他在判断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已超过那些著名的批评家。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随后他的诗歌相继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到进入大学时已发表有近二百首之多。虽然他在同一时期也发表评论和创作小说,但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

1900年茨威格进入大学,他先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史,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1901年他着手从自己中学时代发表的诗歌中选编成一个集子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共收有50首诗歌的《银弦集》。1902年他在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出游》,出版了他翻译的波德莱尔诗文集。1904年他以《泰纳的哲学》为题通过考试,取得博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出版的诗集,虽说得到了好评,但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眼界的拓宽,特别是他先后去比利时、法国、英国的旅行,结识了诗人维尔哈伦、里尔克、叶芝,这些使他对自己的创作活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写道:“虽然我很早(几乎有点不大合适)就发表作品,但我心中有数,直到26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他在评论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时说:“这些表现迷惘预感和无意识仿作的诗行,不是出自自身的经历,而是出自语言上的欲望。”这不仅适用于他学生时代的诗歌,也适用于他的小说创作,尽管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到了评论家的赞赏。

1904年,在他还没有大学毕业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出版,在《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这样评论这部小说集:“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用的是当时从别人那里学到的技巧。”引起文坛瞩目的是茨威格在1911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集《初次经历》,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共收入四个短篇:《夜色朦胧》《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诗人索克尔在谈及此书时写道:“自亨利希·曼的《暴风雨的早晨》以来,还没有一部描写模糊的危险的儿童时代的作品如此强烈地攫住了我。”

确实,从这部小说集开始茨威格才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爆发点,真正激发自己想像力的领域──人的心灵。茨威格对心理分析的偏爱,如他自己所说:“谜一样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那些奇奇怪怪的人,仅他们在场就燃起一种去认识他们的激情。”以《初次经历》为起点,茨威格创作了一个系列的反映人的不同时期心理活动与特征的杰出小说。如果说,《初次经历》中作者主要是描绘处于青春萌发期的儿童心态,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充满情欲的成人世界,那么在1922年出版的题为《热带癫狂症》的小说集中,作者就是用直接的细腻的笔触,正面展示出了被情欲所主宰的成年男女的心理活动,他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成为激情的奴隶;而在1927年出版的题为《情感的迷惘》的小说集中,主人公又都是历经沧桑的人,茨威格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这些人物在情欲驱逼和意外打击下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茨威格的全部作品可分成几组,每组好像一座多折的屏风,每本书好像那屏风的一折,独立而又连接。贯穿其间的红线就是茨威格对人的心理的好奇。在1936年用英文写的简历中,茨威格说:“我的固有成分一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这种好奇使我首先试着在涉及个人命运的一些性格化的短故事上加以运用(如《热带癫狂症》《情感的迷惘》和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文学性素描)。”[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这种对心理学的热衷,甚至使他形成了一种心理化的世界观、历史观。茨威格曾这样表述他的历史观:“无比丰富的事件集中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一如整个事件,凝聚到决定性的惟一的瞬间„„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于全人类的命运。”在他看来,历史是一位诗人,历史的进程取决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瞬间做出的决定;而人们要懂得历史,就必须是一位心理学家。以此为指导,茨威格创作了12篇历史人物故事,合编为《命运攸关的时刻》,描绘了包括拿破仑、歌德、亨德尔、托尔斯泰、列宁在内的12个历史人物命运攸关的瞬间。

其实20世纪之初,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关注日益成为一种潮流,茨威格对人的心理的关注并不奇怪。同时我们还不应忽略茨威格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同乡──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

茨威格是极其尊敬这位精神分析学家的为人及其学说的,并曾把1925年出版的《与精灵的搏斗》献给弗洛伊德。1931年茨威格写了一部题为《通过精神进行治疗》的著作,内收三篇专论,其中一篇就是论弗洛伊德的,他充满敬意地写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使人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个人做出的了不起的事业,我是说更清楚,而不是更幸福,他向整个一代人深化了世界的图像,我说的是深化而不是美化。因为偏激从不会是幸福,他带来的只是判决„„科学的使命是教育人在我们这个坚硬的地球上走直路,走正确的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这项绝对必要的工作上做了他的堪称楷模的那一部分:在他的著作中,他的努力成为力量,他的严谨成为不可动摇的法则。弗洛伊德从来不为了安慰人而向他们指出一条快乐之路,一种进入人世或上界的天堂的遁逃,而永远只是一条进入自身之路,一条深入自身深处的危险之路。他的观点无所顾忌,他的思想方式一点儿不会使人的生活变得轻松。像凛冽、犀利的北风一样,它侵入一片沉闷的氛围,吹散情感中大量的金黄色的迷雾和玫瑰色的浓云,于是一种进入精神的前景清晰地出现在澄明的地平线上。由于他的贡献,新一代能用另一种目光,更自由地更清楚地更诚实地看到一个新的时代。”

正是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茨威格创作了一系列的人物传记:《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与精灵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和《三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以及《罗曼·罗兰,其人及其作品》(1920),《福煦传》(1929),《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麦哲伦》(1938)等。茨威格所写的这些传记不同于以往传记的简单纪实,他的着眼点在于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风貌,借助于心理分析的手段去剖析他们的精神和心态。他把驱动这些人物发展的力量归之于肉体与灵魂、感官与精神的二元分裂。[来源:学+科+网]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茨威格还只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个人的所有迷梦,也让茨威格意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人类心理的种种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更重要的社会因素。在他最后的一部作品《象棋故事》中,作者通过主人公B博士,强烈地表达了对法西斯摧残人的心灵和才智的痛恨。字里行间,我们无不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因法西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毁灭而产生的痛苦的颤抖和拼命的挣扎。

1942年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精神故乡欧罗巴的沉沦,茨威格深深地感到一种对人类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2月22日他与妻子一道在里约热内卢的寓所中自杀。

(选自《外国文学史话·西方20世纪前期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二、丛林中的圣者(林一真)

施韦策(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法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出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个小镇位于法国中部,与德国相邻界的莱茵河西侧,所以当地人会同时使用德、法语。施韦策在小时候便会这两种语言。在他写作业的时候就用法文,在学校演讲

的时候就用德文。因为当时的阿尔萨斯是德国的,所以德文是他的母语。因为有了这两种语言,他完成了两种语言的《巴赫传》。

年少的施韦策为艺术与学问精彩地活着,集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于一身。他对圣经的独特诠释,对康德的深入研究,对管风琴的美妙弹奏和捍卫都深获重视。然而,他把这一切弃如敝履,毅然花费七年时间从头学医,与妻远赴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林、水、陆地、毒烈的阳光、蚊蝇、土人的病痛和白人的余孽。兰巴雷内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是他最初义诊的地方。心脏病、肺病、精神病、脱肠、橡皮病和脓伤的患者极多。热带赤痢、麻风、昏睡病、日晒症及疥癣更是普遍而可怕,最难对付的强敌却是土人对病痛的信念,以及慵散、偷窃和浪费的习性。

土人唤他“欧刚加”,是神人。施韦策日以继夜地医治他们的身体,更关怀他们的灵魂。他也是土人的严父、兄长、工头和密友。在丛林中,他亲自和土人建医院,自制砖头、配药方、拓农场。为此,欧战中他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赤痢和日晒症,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但是苦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蛮荒之地,他不但行医救人,也弹巴哈,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领悟出“敬畏生命”的真理。

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奖金悉数被用来建麻风村。90岁那年,他庄严地在为爱而奉献近半个世纪的非洲停止呼吸。[来源:Zxxk.Com]

三、非洲行医(陈泽环、朱林)

施韦策根本没有想到,还没有打开行李,人们就告诉他,已有病人来了,一个、两个、三个„„施韦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治疗。他在屋前的空地治疗和包扎。病人越来越多,他们乘船来自上游和下游,或者穿越丛林而来,这个病人是自己走来的,那个病人则由亲戚和朋友抬来。

一天下来,施韦策感到极其疲劳,几乎站不住脚,然而,他能满意地确认,选择到这里来工作是正确、幸运的。病人能从水路来到这里。此外,这里还流传着关于美国医生拿骚博士的故事。人们信任白人医生。他要巩固这一成果并发展它。[来源:学科网]

他颁布了严格的命令,在他打开所有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箱子之前,人们首先应该送重病人来。然而,这种命令自然没有引起重视。各种各样的病人纷至沓来。他们乘船从老远的地方赶来,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不等,处于半饥饿状态,受着剧痛的折磨。如果不是施韦策在1913年春季,即“雨季”来到这里的话,就不会有其他人来减轻他们的病痛。多年以来,这里就没有一个医生。当施韦策由于炎热和疲乏而无力继续工作时,他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晚间的暴雨来临时,他必须迅速把一切搬回阳台。他不能让黑人病人进入他的住宅,因为这样可能会受到感染。由于情况急迫,施韦策决定在一间原来的鸡棚内行医。[来源:学§科§网Z§X§X§K]

这里拥挤得可怕。施韦策必须戴着遮阳帽工作,因为棚屋顶部破损不堪。人们告诉他,热带太阳光通过一个小洞就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在棚屋内,当热带雷雨来临时,施韦策就不必一定要躲到棚屋下,海伦娜料理复杂的家务,照看重病人,准备包扎材料和药品,消毒医疗器械,成了施韦策不可缺少的助手。

开始,为了找一个助手,施韦策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一直试图在病人中寻找一个译员。然而,在病人黑色的大眼睛内,他只看见痛苦、不理解和病痛减轻后的感谢。后来,他发现在病人中有一个显得有点知识、法语说得很好的土著。他向施韦策诉说自己的病痛,但他的体质很好。他说,过去他是一个厨师,但由于健康原因必须放弃他的手艺。他不仅擅长烹调,而且能说法语、英语和多种当地语和方言。此外,他是一个有才干、风趣和机灵的家伙,一会儿聪明、严肃,一会儿故作庄重地虔诚,一会儿无节制地浪费和自大。他的名字叫约瑟夫·阿佐瓦尼。施韦策把他留了下来。

约瑟夫是在厨房中学的解剖学,他喜欢使用这类术语。他总是用厨师用语说:“这个男人的右里脊肉痛,”或者说:“这位太太的左上排骨痛。”海伦娜教会约瑟夫准备手术的器械和缝扎材料。他的理解力较强,但不识字。他简单地把药品上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能很快地找到所需的药品,并同时把它们译成各种当地语言。

约瑟夫也可以向施韦策提出建议。施韦策总是仔细倾听他的意见。但是,他的大多数建议都不能被采纳。例如,约瑟夫要促使施韦策不接受重病人和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他反复向施韦策列举他的偶像人物

的例子:他们为了尽可能维护自己医术的声誉,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施韦策自己不能拒绝那些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同意约瑟夫的意见:让病人及其家属放弃希望。如果病人后来死了,人们就说,医生并不知道会这样。此外,这些人很能承受病痛,他们不怕死。在这一问题上,约瑟夫是对的。

首次手术终于开始了。使施韦策感到十分惊奇的是,病人很自愿地躺在手术台上。由此可以断定,一些年前,在兰巴雷内地区作巡回医疗的一个法国政府医生成功地施行了一些手术。

这个病人骨折了。骨折在赤道非洲的土著中经常发生,就像橡皮症肿瘤一样。通常,骨折往往包扎一下了事,许多人因此痛苦致死。而通过手术,这些病人则往往能得救。

在施韦策动手术时,海伦娜和约瑟夫作助手。约瑟夫消毒手术器械,他用碗把血和脓液倒到外面去。令人惊奇的是,他自愿这么做,尽管对非洲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坏”的和“不干净”的。由于他的开放性格,约瑟夫毫无困难地抛弃了这类迷信。

第一次手术很成功。骨折病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动手术。然而,海伦娜这时只作了一个星期动两至三次手术的准备。她的担子也非常重:家务、药房和照料重病人。

逐渐地,施韦策能正常地为他的病人动手术了。自然,这也与他的基本行为规则有关。由他生活于其中的罕见和变化无常的环境所决定的6项规定,已经成了一种令人注意的文献。[来源:学科网ZXXK]

清晨,在丛林的心脏,兰巴雷内的小教区醒来了。早晨8点半,施韦策开始为病人治病。这时,病人已坐在鸡棚屋檐下的长凳上等待。在阳台上,约瑟夫缓慢而细致地宣读着6项规定,这样每个病人都能听懂,并能转告他人。病人们用“点头”来证实他们听懂了“大夫的命令”,并表示赞同。

就像过去的《巴赫》《耶稣生平研究史》《康德的宗教哲学》和《德、法管风琴建造艺术和管风琴艺术》一样,丛林医生的6条命令也鲜明地反映出施韦策生活的新阶段。第1条命令是属于卫生学方面的:“在医生的住宅附近禁止吐痰。”第2条命令要求安静:“等候治病的人不能高声交谈。”第3条命令要求:“病人和陪同应自备一天的食物,因为有的病人要到下午才能就诊。”第4条命令是为了维持当地的秩序:“未经医生同意在传教站过夜的人,不发给药品。”第5条命令的目的是为了在当地的潮湿气候中保存药品:“放药品的瓶子和小铁盒用毕后必须还给医院。”第6条命令是“如果每月中旬船只抵达兰巴雷内,那么除了急诊,在船离开之前,人们不应找大夫治病,”因为那几天他为了药品正在写信,开清单等等。

宣布了6条规定之后,施韦策开始替病人诊断治疗。在极其闷热、拥挤和嘈杂的环境中,治疗一般持续4小时,但是,由于对那些来自僻远的小村和丛林的病人必须经译员给予详细的医嘱,治疗时间经常要延长。

12点半,施韦策的助手宣布:“博士要吃饭了。”病人表示同意并站了起来。他们分散开来,在树阴下吃他们的香蕉。下午2点,施韦策继续替病人看病。当6点夜幕降临时,经常还有病人来不及治疗。由于蚊子的威胁,在灯光下是不可能治疗的。[来源:Zxxk.Com]

施韦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简单的治疗方法。在他的病人手册上,施韦策记下了姓名、诊断、药品等情况。病人获得了一个有登记号的圆纸盘。许多病人把圆纸盘挂在脖子上,把它当做护身符。

如果病人再来,施韦策只要根据圆纸盘上的号码查阅病人手册上的相应部分。他在那里看到了原来的处方,向病人索要瓶子或小铁盒。通常,他能拿回其中的一半。

6点,治疗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过去了,然而离休息还早着呢。还有一大堆经济问题等待着施韦策。为了解决诊所住房,他正在建造一间瓦垄铁皮棚屋,力争在秋季结束。

晚间,他有时还能整理巴赫的赞美诗,这是为巴赫的纽约版所需要的。文化活动给予施韦策的实践活动以极大的鼓舞。他原本打算放弃一切:哲学、神学和音乐,然而,这毕竟是很痛苦的。施韦策作出这一决定不是出于苦行。作为18世纪启蒙主义的信徒,他认为禁欲主义毫无意义。施韦策原先认为,由于紧张的医务工作,他再也没有时间从事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的活动了。为了完成自己真正的使命,他只得放弃这些活动。对于兰巴雷内,施韦策并不由于这里没有文明,距离最近的小城也远在千里之外而感到痛苦。但是,没有音乐,确实使他有点难受。

在准备前往非洲时,巴黎巴赫协会送给施韦策一份珍贵的礼品,这是一架特地为热带地区制作的装有管风琴踏板的钢琴。那时,施韦策已打算不再触摸琴键了。他相信,如果让他的“手指和脚僵硬”,那么

他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放弃他的管风琴家生涯。但是,一天晚上,在精疲力竭地为建造诊所干了一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回到家里后,施韦策坐到了钢琴边,弹起了巴赫。突然,他觉得自己就像获得了解放一样。他立即意识到,音乐使他真正得到了放松。这是完全不同于日常工作的活动,完全的自由。一小时之后,施韦策恢复了。他体会到,放弃音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音乐有助于他的工作,有助于他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现在,健康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且也属于他的病人。后来,施韦策说,一个具有精神需要的人,承受得了丛林中的孤独,并能保持勇敢和健康。他确认,欧洲人在这里能比在家乡读得更多,特别能读更多的严肃文学。当然,施韦策也注意到,没教养的人在这里也更容易堕落,成为酒鬼,萎靡不振和患病。从此,施韦策又开始抽出一些时间用于神学、音乐和哲学。他决定,晚上弹奏巴赫、孟德尔松·维多、凯撒·法兰克和马克斯·雷格的曲子,细致地研究他们的作品,完善他自己的技术。

施韦策从非洲寄出的第一封信洋溢着凯旋的精神。这是一个幸福的人的信。他还没有诊所用房,经常累得晕倒,还没有形成与病人交往的成熟方式,还缺少经验,助手太少,病人太多。尽管如此,他的信还是充满了胜利和信心。

施韦策没错,他在这里确实是不可缺少的。丛林里的病人等待着他──一个真诚的,具有医学知识和仁爱的人。施韦策在这里是一个救死扶伤者。(选自《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策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经历

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次难忘的经历

难忘的当主持人经历

《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
《《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