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临沂大学红色教育下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2年暑期“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

寻访革命旧迹,继承烈士遗志。2012年7月1日上午,临沂大学5000余名2011级学生和700余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悼念革命先烈,缅怀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拉开了临沂大学“下基地”实践活动的序幕。

“下基地”实践活动是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团中央以纪念建团90周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的重要内容。同时这次活动也是临沂大学深化创先争优、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

本次活动分为8个团,155个连按不同批次进行。我所在的是3团19连,我们团主要由体育学院和商学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活动历时三天,时间从7月2日至7月4日结束。主要参观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陈毅旧居、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沂南诸葛亮城、红嫂影视基地、沂蒙山根据地纪念馆、天主堂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

我2005年来临沂工作,至今已有7个年头,虽然对临沂近几年一些新变化都身临其感,但是对临沂的发展历史还了解甚少。来临沂之前对临沂的红色革命事迹早有耳闻,但只有了解个大概。这次下基地活动真的给我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使对临沂这一革命圣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与大学分享。

第一,深化了对历史的了解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沂蒙山区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早在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就在沂蒙山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30年代,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著名的苍山暴动、日照暴动、龙须崮暴动、沂水暴动等,显示了共产党人和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刘之言、郭云舫、刘晓浦、刘一梦、孙善师、孙善帅等革命先烈的英名,永铭沂蒙大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山东华东党政军领导指挥中心,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赵博、罗炳辉、刘炎、陈明、李竹如、常恩多、汉斯.希伯等著名革命烈士都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生命。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从沂蒙山区出发,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深深地印下了沂蒙人民支前车轮的辙印。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1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本次活动时间短暂,为了更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把《红嫂》、《沂蒙六姐妹》等描写临沂历史的视频看了一遍,然后又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更是感受到了临沂的伟大和临沂人民的伟大。

第二,对沂蒙精神更有了深入理解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来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姜春云、丁关根、吴官正等领导同志也先后对弘扬沂蒙精神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在中央和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市委认真总结、吸纳沂蒙人民的新创造、新经验,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并完善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三,强化了责任意识

这通过这次“下基地”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责任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责任心对教师而言,是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责任心,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学校工作、学生工作的态度之中,显现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业绩中。没有责任心的教育,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

1、教育是一种“大爱”。从事教育就要淡薄名利、守得住宁静;就要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才会对教育工作表现出热忱和悉心投入的态度。

2、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让每一个人都享受成功是我们教师应尽责任。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工作责任目标。对学生负责就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对学生负责就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要精心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

3、教育责任心的根基就是教师的良心,教育水平有高低之分,教育责任心不应有强弱之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才会给学生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享受到教育人生的乐趣。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对我们教师来说,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

通过这次活动,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洗礼,更坚定了“永远跟党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弘扬沂蒙精神”的信念,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作为一名临沂大学的教师,更要将爱国、爱党、爱临沂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加责任感,加强党性修养,把自己的工作做细做好,为临沂大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下基地

临沂大学红色下基地实践活动心得体会.doc

临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育人下基地活动心得体会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教育下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临沂大学红色教育下基地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