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2: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2011版)

一、面向所有人群的核心信息

(一)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

(二)疟疾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

(三)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

(四)预防疟疾的关键措施是睡觉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抹驱蚊剂等。

(五)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疟疾高度流行区。

二、面向目标人群的核心信息

(一) 面向政府领导的核心信息。

1.“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2.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消除疟疾的关键。

3.消除疟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 面向医务人员的核心信息。

1.对从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各国返回,且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要警惕疟疾。

2.发现疟疾病例要依法报告。

3.对于确诊的疟疾病例,如无疟疾药品,应当尽快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联系协调解决。

(三) 面向疟疾患者的核心信息。

1.全程规范用药是治疗疟疾的关键。

2.恶性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3.恶性疟蚊子传,热带地区最常见;发冷发热又出汗,延误诊治有危险。

(四) 面向出入境人员的核心信息。

1.出国前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了解境外疟疾流行状况。

2.赴疟疾高度流行区工作、学习和生活,请携带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和蚊帐、驱蚊剂等防护品。

3.回国入境时,如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应当主动向口岸检验检疫人员申报,以便得到及时救治。

4.回国后1个月内,如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出国史,便于医护人员排查疟疾。

疟疾知识

1.疟疾是一种什么病?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疟疾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世界卫生组织把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疟疾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仅在南部的云南边境和海南山区有恶性疟流行,在中部的江苏、安徽、河南和湖北等省有当地间日疟传播,但在国外的非洲、南美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太平洋岛国等疟疾流行还十分严重,特别是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恶性疟流行还很严重,全球每年有几百万人因感染疟疾死亡,其中90% 在非洲。

2.疟疾是如何传播的?

当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

按蚊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情况下仅有少数种类能传播疟疾。在我国已知的60余种按蚊中,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认为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3.疟疾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在全球,疟疾广泛流行于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当前,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疟疾流行严重,且主要为恶性疟。

在我国,历史上疟疾流行于辽宁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外广大地区。其中北纬33°以北仅流行间日疟,多数地区流行程度低;北纬25°~33°之间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北纬25°以南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

当前,全国分为高传播地区,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流行仍较严重,流行间日疟、恶性疟;疫情不稳定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疫情尚不稳定,时有局部或点状暴发;疫情基本控制地区,包括除上述两个地区以外地区,疫情已得到控制,仅有间日疟散在发病。

4.疟疾都有哪些典型症状?

原因不明的发热是疟疾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冷、寒战、发热(高烧可达39℃以上)、出汗、疲倦、头疼及全身酸疼等,可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惊厥等重体症。但也有一些疟疾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有发热伴疲倦、头疼及全身酸疼等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也有发热伴腹泻、便血的等类似肠胃道疾病症状和发热伴昏迷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如不及时诊断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

2 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回复正常,呈滞留型或双峰型。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5.疟疾有哪些并发症?

凡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疟疾患者为重症疟疾。其中,脑型疟多见。脑型疟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绝大部分由恶性疟发展而成,以儿童,特别是幼儿及无免疫力的患者为多见。预后凶险,治疗不当常致死亡。常见的症状有昏迷、惊厥、去皮层僵直和呼吸加深、过度换气、换气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颤和流涎、间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对光的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以及视网膜出血、水肿、动脉搏动、静脉扩张和外周血管萎陷、乳头水肿等;大部分患者的体温达39℃~40℃,但亦有体温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贫血和高原虫血症。

6.疟疾是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的?

疟区居民或非疟区居民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1)经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时,即可诊断为确诊疟疾病例;

(2)具有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即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

(3)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且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

约有1/3以上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患者,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假性急腹症、附红细胞体病、巴贝西虫病、急性粟粒型结核、伤寒、回归热、败血症、艾滋病(AIDS)、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性肝脓肿、病毒性肝炎、登革热、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 7.疟疾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有哪些?

(1)间日疟治疗:以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治疗,即氯喹(每片含基质0.15g)第1天一次服4片,第

2、3天各一次服2片;伯胺喹(每片含基质.7.5mg)每天一次服3片,连服8天。

(2)恶性疟:采用以下一种疗法治疗。

①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 2片。

②复方青蒿素片:口服总剂量4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剂2片,24小时后2片。

3 (3)重症疟疾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①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②青蒿琥酯每天静脉注射1次,每次6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μ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60mg静脉注射。注射时,需先将5%碳酸氢钠注射液1ml注入含青蒿琥酯60mg粉针剂中,反复振摇2~3分钟,待溶解澄清后,再注入5ml等渗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匀后缓慢静脉注射。配制后的溶液如发生混浊, 则不能使用。

基础治疗 :

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注:治疗药物剂量为成人量。

8.应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1)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休根);

(2)对进入高疟区的人员必要时进行预防服药,方法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

(3)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4)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5)加强防护,在蚊虫活动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

注:预防药物剂量为成人量。

常见问题解答

1.《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出台背景是什么?

文章来源:卫生部网站 答: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将疟疾作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60年来,根据我国疟疾流行特征和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制定了科学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制订完善了疟疾防治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疟疾防治科研机构和监测网络,培养锻炼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创立并坚持区域联防工作机制。通过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防治技术措施,全国疟疾发病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万降至目前的1.4万;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其他省份已消除恶性疟;全国95%以上的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标志着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已具备从控制走向消除的条件。

近10年来,随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全球疟疾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9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共同倡导发起全球遏制疟疾规划。2006年,鉴于全球抗击疟疾行动在广大疟疾流行国家取得进展,一些国家已具备从控制走向消除的条件,WHO发布了消除疟疾指南,鼓励和支持具备消除疟疾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消除疟疾。2008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通过了《全球疟疾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消除疟疾死亡病例,并最终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宏伟目标。同时,有关国际组织也表示积极支持消除疟疾。随后,全球消除疟疾专家组织、亚太消除疟疾合作网络、全球消除疟疾实验室网络相继建立。

在此情况下,我国提出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既有利于促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对全球消除疟疾进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怎样?

答:2006年,我部制定下发《全国疟疾防治规划(2006—2015年)》,进一步加强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对疟疾防治策略、主要技术措施、抗疟药使用原则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07年将疟疾纳入国家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范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在重点疟疾流行区免费提供抗疟、杀虫药品,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和人员培训等活动。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疟疾防治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疟疾防治能力有了提高,全国疟疾疫情持续回落。2009年,全国报告疟疾病例14140例,较2008年下降了46.6%,其中间日疟10691例,恶性疟1041例,未分型疟疾2408例,死亡10例。病例主要集中在云南、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局部地区。

2010年5月,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制定印发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决定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消除疟疾工作,提出“到2015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2009年底,我部已在河北、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6个省(自治区)12个县启动了消除疟疾试点,先行探索我国消除疟疾的工作模式,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国消除疟疾工作。

5

3.防治疟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答:一是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然比较严重。

云南、海南、贵州等南部省份的疟疾疫情仍较为严重,安徽、河南等中部五省交界地区的疟疾发病呈点多面广的态势。目前,全国发病数排在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安徽、云南、河南、湖北、江苏,占全国发病总数的77.4%。

二是低度流行区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的中低度流行区的基层防治能力比较薄弱。如,医务人员缺乏疟疾诊治经验,防治人员的专业技能相对不足,群众对疟疾的防护意识也不强。此外,消除疟疾在我国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并证实本地没有一个感染病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是输入性病例给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外出经商、旅游、务工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增加;同时,周边国家疟疾疫情仍较严重,随时存在因输入性传染源造成本地传播的潜在威胁,给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四是围绕消除疟疾工作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在我国从控制走向消除疟疾的过程中,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均进行了调整,因此,围绕消除疟疾工作仍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疟疾病原追踪溯源技术、消除后疟疾传播风险的预测预警技术等,需要进一步加快科研攻关的步伐。

4.《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疟疾防治工作?

答:根据2006—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全国以县为单位分为四类,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类县是指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的县,目前分布在8个省75个县。这类地区当前疫情相对较重,主要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与媒介防制措施,降低疟疾发病的策略,实施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上年度间日疟病人开展休止期根治、在高危地区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在疫点进行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综合防治措施。

二类县是指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县,目前分布在19个省687个县。这类地区疫情已降至较低水平,主要采取清除疟疾传染源,阻断疟疾在当地传播的策略,实施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所有发现的疟疾病例进行核实、对出现疟疾病例并具备传播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进行规范化处置、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等措施。

三类县是指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目前分布在22个省1432个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消除疟疾的标准,这类地区已经具备了申请消除认证的条件。但结合我国实

6 际情况,专家认为,这类地区多年没有疟疾病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对疟疾认识淡化,疟疾诊疗和疫情处置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启动消除疟疾工作之初,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构建能力、完善监测网络,才能进入申请认证消除的程序。三类县主要采取加强输入病例的监测和处置、防止继发传播的策略,实施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对输入病例及时进行诊治和核实,对输入病例周围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及相关的调查处置等措施。

四类县是指非疟疾流行区。这类地区不具备疟疾传播条件,主要策略是加强监测,通过定期对相关医务人员开展疟疾诊治技术培训;加强对来自疟疾流行区人员的病例监测,防止发生死亡病例。

5.如何保障《行动计划》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答:《行动计划》从7个方面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消除疟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做好消除疟疾工作,就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共同研究拟定我国消除疟疾工作方针、政策、规划,每年组织对疟疾流行区各省(区、市)完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有关地区的消除疟疾工作。各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或者领导协调机制,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落实任务。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措施落实。

《行动计划》对13个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消除疟疾工作。

三是依照法律法规,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行动计划》要求,各省、地市、县要建立、健全疟疾防治专业队伍。一类县和任务较重的二类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专门科室并配备得力人员,乡镇卫生院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其他二类县和三类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与防治任务相适应的专职疟疾防治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有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要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五是增加财政投入,多方筹集资金。

明确消除疟疾工作的财政投入将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疟疾流行程度和消除疟疾的实际情况,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贫困地 7 区的疟疾防治工作予以支持。同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

六是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支持消除疟疾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疟疾传播动力学、疟原虫抗性监测、间日疟根治以及开发新型有效的快速诊断试剂、病原追踪溯源技术等。

七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并充分利用全球基金等国际资助项目支持疟疾消除行动。建立跨边境疟疾防控合作机制,加快我国边境地区控制和消除疟疾步伐。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

疟疾宣传核心信息

疟疾防治宣传小结

疟疾防治宣传知识

疟疾防治宣传标语

疟疾防治宣传资料(样件)

宣传核心信息

疟疾防治宣传的预防知识

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版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