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岩》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3: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们的信仰去哪了

—— 读《红岩》有感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在荧幕上看过由《红岩》改编过的同名电影,看过之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再大一些的时候,我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对书中的人物和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今,当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才发觉它是如此厚重,饱含着泪水和深情。只封面上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只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红岩》是一座信仰与毅力构筑的精神丰碑,是一部血与泪撰写的史诗。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在这里的一所秘密的特务机关里关押着我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当外界正欢天喜地庆祝着新中国的到来时,这里却在计数着生命的倒计时,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军人、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 “小萝卜头”宋振中)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虽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顽强抗争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红岩》书里的人物原型——歌乐山的烈士们是一个奇特的英雄群体和文化群体,他们几乎人人会写诗。在那毛骨悚然的人间地狱里,他们拿起笔做刀枪,刺向黑暗的社会和凶残的敌人。“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那一首首铁窗下的心歌无不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江姐便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之一。她对党忠贞不二,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一次她在赴华蓥山途中,猛然看到了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她痛心欲绝,但为了不暴露地下党的身份,仍镇定自若地去找双枪老太婆。她被捕时,敌人严刑拷问她,她坚决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甚至当敌人残忍地用竹签钉她的手指时,她依然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十指连心啊,我简直无法想象她的坚强。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而后从容地走向刑场。所有这一切,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我想,是她那对于党的忠贞信仰让她顽强地面对酷刑。

他曾说,“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蹒跚地移动脚步,神态自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顾及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大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死亡虽是人生之常理,无法避免,但试问世上能有几人能如此视死如归?他就是许云峰。他也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对于革命的信仰使他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还有“疯老头”华子良。他用特殊的身份做掩护,成为了监狱和外界沟通的最隐蔽的渠道。为了骗过敌人的眼睛,他曾经自己的粪便来化解敌人的怀疑。他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消息,为党提供了难以计数的重要情报!

《红岩》里面都是一些真实的人和事情,而这些人和事情同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失败膏肓土,成功祭苍生”,“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而在这些思想当中,所实践的都是具体的人,而这些人都不是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而是青年知识分子,从小都有富裕的家庭生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舍弃了优厚的条件,毅然决然地献身革命,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这些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又有多少人还不知道这些血的历史?又有多少人只是在享受着浮华的物质,忽略了精神的追求?当那些革命者同我们一样年纪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而我们呢?我们的信仰去哪里了?怎样正确定位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该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许许多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身处大学,我时常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浮躁,整日除了学习、上网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在这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真的很难找到当年那些屹立的身影。

我们的信仰去哪了?这是我在读了两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有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像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