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 2017-2018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

2017.09.01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

2

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

3

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4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5

(正)号,例如,+3,+2,+0.5,+1,„就是3,2,0.5,1,„一个数

33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

1、

2、

3、4题.

6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

1、

2、3题.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1,„就是3,2,0.5,1,„一个数前面的

33“+”、“-”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7

十、课后反思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8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1.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举例说明,•有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2.如果用正数表示盈利5万元,那么-8千元表示什么?

五、新授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分析: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与原数具有意义相反的数.•“负”与“正”是相对的,增长-1,就是减少1;增长-6.4%就是减少6.4%,那么什么情况下增长率是0?当与上年持平,既不增又不减时增长率是0.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

美国-6.4%,德国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0.2%,中国7.5%.

9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如盈利-•2千元,就是亏本2千元;前进-3米,就是后退3米;浪费-14元,就是节约14元;向南走-•7米,就是向北走7米,因此盈利2千元与盈利-2千元具有相反的意义.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5页的第8题.

点拨:增长-3.4%,就是减少3.4%,所以这一年里这六国中中国、•意大利的服务出口额增长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服务出口额都减少了,意大利增长最多,日本减少最多. 2.补充练习.

若向西走10米,记作-10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先走12米,再走-15米,•你能判断此人这时在何处吗?

解:向西走10米,记作-10米,那么这人走12米,则表示向东走12米,再走-15米,表示向西走了15米,即这个人从A地先向东走12米,接着再向西走15米,此人这时应该在A地的西方3米处.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正数、负数的概念是否有了进一步理解?请你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数的量.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第

4、

5、

6、7题.

九、板书设计

九、板书设计

10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2 有理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

11

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1、我们把小学里学过的数归纳为整数与分数,引进了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将如何归类?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5.数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有理数的分类,我们学过的数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正整数,如1,2,3,„;

零:0;

负整数,如-1,-2,-3,„;

12

正分数,如1,22,4.5(即41);

372 负分数,如-1,-22,-0.3(即-273),-3„„ 105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回答下列各题:

(1)0是不是整数?0是不是有理数?

(2)-5是不是整数?-5是不是有理数?

(3)-0.3是不是负分数?-0.3是不是有理数?

2.你能对以上各种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让学生把自己作出的分类表进行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的,•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正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如此等等.

五、题例精解

例 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子里:-18,0,•2001,•-,•0.142857,95% 35227,3.1416,

13 13

六、随堂练习

一、判断

.自然数是整数. ( ) 2.有理数包括正数和负数.(.有理数只有正数和负数.( ) 4.零是自然数. (.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 6.正整数是自然数. (.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 ( ) 8.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有最小的有理数. ( )

七、课堂小结:(提问式)

.有理数按正、负数,应怎样分类? .有理数按整数、分数,应怎样分类? .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八、课后作业:

1.课本第14页习题1.2第1题.

九、板书设计:

1.2 有理数

) ) ) ) 14

1 3 5 7 9 1 2 3

第一课时

1、复习巩固,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2.2 数轴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能准备地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类比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5

1.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3.关键: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 2.回顾小学数学是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正数和零的?

五、新授

引入负数后,又如何利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呢?让我们先看一个问题.

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1.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从左到右表示从西到东的方向.

2.因为柳树、杨树都在汽车站的东面,即在汽车站的右边.槐树、•电线杆在汽车站的西面,即在汽车站的左边,它们都相对汽车站而言,所以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O表示汽车站的位置,规定1个单位规定.(线段OA的长代表1m长)(如下图)

3.分别标出柳树、杨树、槐树、电线杆的位置.

16

在点O右边,与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B表示柳树的位置:点O右边,与O•点距离7.5个单位长度的点C表示杨树的位置;点O左边,与点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D•表示槐树位置;点O的左边,与点O距离4.8个单位长度的点E表示电线杆的位置.

问: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更简洁,我们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正数表示.符号表示方向,点O的左边表示负数,点O的右边表示正数.

这样就可以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了.

这里,-4.8中的负号“-”表示汽车站(点O)的左边,4.8表示与点O•的距离为4.8个单位长度.

说明:以上分析,教师应边讲边画,分步进行.

观察后回答:(课本第11页)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直线吗?•它和课本图1.2-1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答:可以,课本图1.2-2也是把正数、o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它是向上方向为正(即0的上方表示正数,0的下方表示负数),只要把温度计水平放下就与课本图1.2-1相同了.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记为0;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17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单位长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3.5,数轴上从原点向右3.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3.5,又如要表示-21,从原点向左21个单位

33长度的点就表示-21,如下图.

归纳:先由学生填空,然后教师加以讲评.

六、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 2.下面的各图是不是数轴?为什么?

3.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4,-2,-4,11,0,-21

33 (2)-100,100,-250,-400,0,2.5 4.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18

5.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把它们画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讲解,给出正确的答案.

七、课堂小结

数轴是非常重点的数学工具,它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以它为基础,借助图直观地表示,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10页练习

1、2题,第14页习题1.2的第2题.

九、板书设计:

1.2.2 数轴

第二课时

1、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单位长度的大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3.5,数轴上从原点向右3.5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3.5,又如要表示-21,从原点向左21个单位

33长度的点就表示-21,如下图.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19

十、课后反思

1.2.3 相反数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

教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2.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合的简化.

3.关键:通过观察特例,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理解相反数.

教学过程

四、复习提问课堂引入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6,-6,2,-2,41,-41各数的点.

33121

2五、新授

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20

1.上述中6和-6;2和-2,41和-41每对数有什么特点?

331212 2.每对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点?

3.再观察课本第8页的图1.2-1中点D和点B,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各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概括:

(1)每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

(2)在数轴上表示每一对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边,•并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

(3)点D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的两边,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分别表示-3•和3.

思考: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呢?

归纳: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a-202a

1212122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6和-6,2和-2,都是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6的相反数是-6,-2的相反数是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

问: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答: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是关于原点对称,是在原点的两旁(除0•外),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21

21 12.

注意相反数与倒数的区别,若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这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任何有理数都有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而零没有倒数.

例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11.2,0.

解:5的相反数是-5;-7的相反数是7;-3的相反数是3;+11.2的相反数是-11.2;0的相反数是0.

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如“5=-5”的错误.

容易看出,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例如:-(+5)=-5,-(-7)=7,-(-3)=3,-(+11.2)=-11.2,-0=0.

我们知道一个正数,前面的“+”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所以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没有变化,还是它本身.

例如:+(-4)=-4,+(+12)=12,+0=0

六、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21,-2.5,0,343121212

2.化简下列各数.

-(-30),-(+3),-(-38.2),+(-5),+(+).

3.指出下列各对数,哪些是相等的数?哪些是互为相反数? +(-3)与-3,-(+3)与3,-(-7)与-7.

22

22

271212

4.如果a=-a,那么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5.你会化简下列各数吗?试试看.(本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 -[+(-2)],-[-(-6)].

提示:

因为任意数a是-a的相反数,所以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与表示-a•的点关系原点对称,这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两边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反数的概念、相反数的求法和双重符号的简化.理解相反数的意义,相反数总是一正一反成对出现(零除外),从数轴上看,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边,且到原点距离相等.要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前面添“-”号,-a表示a的相反数,当a是正数时,-a表示一个负数;当a是负数时,则-a表示正数.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相反数和倒数的区别.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11页练习

1、

2、3题,第15页习题1.2第3题.

九、板书设计:

1.2.3 相反数

第三课时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a

-223

02a

23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6和-6,2和-2,都是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6的相反数是-6,-2的相反数是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2.4 绝对值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例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描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4

24 12121212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会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3.关键: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根据绝对值定义和相反数的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

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五、新授

在一些量的计算中,有时并不注意其方向,例如,为了计算汽车行驶所耗的油量,起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 1.观察课本第11页图1.2-5,回答:

(1)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线相同吗?

(2)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相同吗?

• •这两辆车行驶的路线不同(方向相反),•但行驶的路程的远近相同,•都是10km.

课本图1.2-5中表示-10的点B和表示10的点A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10,•我们就把这个距离10叫做数-

10、10的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5

25

这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例如上述的10和-10的绝对值记作│10│=10,│-10│=10,•同样在数轴上表示+6和-6的两个点,离开原点的距离都是6,即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2.试一试:

(1)│+2│=______,││=_____,│+10.6│=________.

(2)│0│=_______.

(3)│-12│=_______,│-20.8│=_______,│-32│=_______. 3.你能从上面解答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所得的结果与绝对值符号内的数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零的绝对值是零;

(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我们用a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上述式子可以表示为:

①当a是正数时,│a│=_______;

②当a是负数时,│a│=_______;

③当a=0时,│a│=_______.

以上先让学生填空,然后让学生给a•取一些具体数值检验所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

26

26

1517

教师问:

(1)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绝对值吗?一个数的绝对值有几个?

(2)有没有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怎样的数?

(3)绝对值等于2的数有几个?它们是什么?

归纳: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0的绝对值是0,而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12页练习

1、2题.

第1题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8=8”的错误.

第2题(1)错,如3与-2的符号相反,但它们不是互为相反数,•应改为“只有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数是互为相反数”.(2)正确.(3)错,因为这个点也可能越靠左,应改为:“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离原点越远.”(4)正确.

七、课堂小结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从几何意义可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因为距离总是正数和零,所以有理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从绝对值的代数定义也可进一步理解这一点.

27

27

引入绝对值概念后,有理数可以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的,如-5就是由“-”号和它的绝对值5两部分组成.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15页习题1.2第

4、

7、10题.

九、板书设计:

1.2.4 绝对值 第四课时

①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不可能是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总有│a│≥0.

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③因为0的绝对值是0,而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0,因此可知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或者零,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负数或零.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2.4 绝对值 第五课时

28

28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和绝对值.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绝对值以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3.关键: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用“>”、“

382 4.│-3│_______│2│; 5.│-3 1.5.7______6.3; 2._____; 3.0.03_______0;

│_______│-│.

3227

五、新授

引入负数后,如何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呢?让我们从熟悉的温度来比较,大家观察课本第12页中“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1.课本图1.2-6中共有14个温度,其中最低的是多少?最高的是多少?

29

29

2.请你将这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课本图1.2-6中的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为:

-4℃,-3℃,-2℃,-1℃,0℃,1℃,2℃,3℃,4℃,5℃,6℃,7℃,8℃,9℃.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温度,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按照这个顺序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各点的顺序是从左到右的,如课本图1.2-•7,这就是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例如在数轴上表示-6的点在表示-5的点的左边,所以-6

同样-5

从数轴上可知:

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左边.

因此有正数大小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正数的大小比较小学已学过,不画数轴你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吗?

探索:

我们知道,在数轴上越靠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越小,而这个点与原点的距离越大,即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如:│-2│=2,│-5│=5,即│-2│-5.

30

30 12

同样│-1│-3.

例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 (2)-83和-721; (3)-(-0.3)和│-1│.

3 解:(1)先化简,-(-1)=1,-(+2)=-2,

正数大于负数,1>-2.

即 -(-1)>-(+2).

(2)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要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8339│=,│-│==.

772121218983 因为

721212183 所以->-.

721.11 (3)先化简,-(-0.3)=0.3,│-│==0.3,

33 0.3

3 │- 初学时,要求学生按以上步骤进行,能化简的要先化简,•然后按照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根据“正数大于负数”,•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特别是两个负数大小比较,先各自求出它们的绝对值,然后依法则: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绝对值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例2:已知a>0,b│a│,比较a,-a,b,-b的大小.

解:方法一,可通过数轴来比较大小,先在数轴上找出a,-a,b,-b•的大致位置,再比较.

由a>0,b

31

31

由│b│>•│a│,可知表示b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更远,即它应在表示a的点的左边,•然后再根据两个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在原点两边,且与原点距离相等即可得到下图.

b-a0a-b

根据数轴上,较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小,可得: b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14页练习. 2.补充练习:

(1)比较大小,并用“

①-,-3475,-;②-(-10),-│-10│,9,-│+18│,0.

612(2)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表示如下图,用“>”或“

b-10a1

1a ①a_____b; ②│a│_____│b│; ③-a_____-b; ④_____.

七、全课小结(提问式)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哪几种方法?

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数轴,把这些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然后根据“数轴上较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比较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小”来比较.

方法二:利用比较法则:“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进行.

32

32

1b

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前,要先化简,从而知道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15页习题1.2第

5、

6、8题.

九、板书设计:

1.2.4 绝对值 第五课时

1、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左边.

因此有正数大小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3

33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3和-2; (2)│-5│和│5│; (3)-2与│-1│;(4)-(-7)和-│-7│.

五、新授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

34

34

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怎样计算4+(-2)呢?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

这里两次都是向右运动,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①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的起点.(如下图)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②

这个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

35

35

体与起点的位置关系如何?

在数轴上我们可知物体两次运动后位于原点的右边,即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如下图)

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

探究:

还有哪些可能情形?请同学们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4)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运动了______m.

要求学生画出数轴,仿照(3)画出示意图.

写出算式是:3+(-5)=-2 ④

(5)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运动了_____m.

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回到原来位置,即物体从起点向左(或向右)•运动了0m,因为+0=-0,所以写成算式是:

5+(-5)=0 ⑤

(6)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__运动了_______m.

同样,先向左边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可写成算式是:

36

36

(-5)+5=0 ⑥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多少呢?请你用算式表示它.

可写成算式是:5+0=5或(-5)+0=-5 ⑦

从以上写出的①~⑦个式子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思考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如何计算和的绝对值?

算式是小学已学过的两个正数相加.观察算式②,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都是“-”号,和的符号也是“-”号与加数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8•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即│-5│+│-3│=│-8│.

由①②可归结为: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4+5)=-9.

观察算式③、④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0.

由算式③~⑥可归结为: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

由算式⑦知,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朗读课本第18页中“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进行加法运算时,必先确定

37

37

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例1:计算.

(1)(-3)+(-5); (2)(-4.7)+2.9; (3)+(-0.125).

分析:本题是有理数加法,所以应遵循加法法则,按判断类型,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的步骤进行计算.(1)是同号两数相加,按法则1,取原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3)是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加,根据法则2进行计算.

解:(1)(-3)+(-5)=-(3+5)=-8;

(2)(-4.7)+2.9=-(4.7-2.9)=-1.8;

(3)+(-0.125)=+(-)=0.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分析:净胜球数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进球数和失球数.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黄队进1球失4球.

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

(+4)+(-2)=+(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

(+2)+(-4)=-(4-2)=-2;

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

(+1)+(-1)=0.

38

38

18181818

以上讲解有理数加法时,严格按照: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这三步骤进行.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8页练习

1、2题.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该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类型为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依法则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有理数加法还打破了算术数加法中和一定大于加数的常规.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4页习题1.3第1题.

九、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39

39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2.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3.关键:正确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0

40

2.在小学里,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律?

五、新授

在小学里,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如:5+3.5=3.5+5,(5+3.5)+2.5=5+(3.5+2.5).

引进负数后,这些运算律还适用吗?

探索:

例1.计算:30+(-20),(-20)+30.

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

换几个加数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加法交换律:a+b=b+a.

例2.计算:[8+(-5)]+(-4),8+[(-5)+(-4)].

两次所得的和相同吗?换几个加数再试一试.

从而得到: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

加法结合律:(a+b)+c=a+(b+c).

上述a、b、c表示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

例3.计算:16+(-25)+24+(-35).

分析:先观察题目中数据特点,根据运算律,选择合理途径.

本题采用正、负数分开相加的方法.

41

41

解:原式=(16+24)+[(-25)+(-35)] =40+(-60) =-20 例4.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课本图1.3-3所示(•课本第19页),与标准重量比较,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分析:怎样求这10袋小麦的总重量呢?这是有理数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本题有两种解法,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

解法1:先计算10袋小麦的总重量.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905.4,

再计算标准重量:90×10=900.

所以这10袋小麦总计超过905.4-900=5.4(千克)

解法2:先计算总误差,然后再求10袋小麦的总重量.

将每袋小麦超过标准重量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10袋小麦的对应的数为+1,+1,+1.5,-1,+1.2,+1.3,-1.3,-1.2,+1.8,+1.1.???+1+1+1.5+(-1)+1.2+1.3+(1.3)+(-1.2)+1.8+1.1 =[1+(-1)]+[1.2+(-1.2)]+[1.3+(-1.3)]+(1+1.5+1.8+1.1) =5.4 90×10+5.4=905.4 所以10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5.4千克,总重量为905.4千克.

42

42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第20页,练习

1、2.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相加;同分母的分数能凑整的数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以使计算简便.

七、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习题1.3第2题,第26页第

9、

10、12题.

九、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第二课时

1、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上述a、b、c表示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43

43

1.3.2 有理数的减法(1)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能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3.关键: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计算.

(1)(-5.2)+(-4.8); (2)(-4)+5;

(3)(-13)+13; (4)(+4)+(-7.5). 2.填空.

(1)_______+3=10; (2)30+_______=27;

44

44

3525575734

(3)______+(-3)=10; (4)(-13)+____=6.

五、新授

实际问题中有时还要涉及有理数的减法,例如,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这天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就是4-(-3),•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减法,你会计算它吗?(鼓励学生探索)

可以先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7℃.

另外,我们知道减法和加法是互为逆运算.计算4-(-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x,使x与-3的和等于4,因为7+(-3)=4,所以 4-(-3)=7 ①

另外4+(+3)=7, ②

比较①、②两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4-(-3)=4+(+3).

这就是说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如何转化呢?

减-3相当于加3,即加上“-3”的相反数.

换几个数再试一试,把4换成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 0-(-3),(-1)-(-3),(-5)-(-3).

因为(+3)+(-3)=0,所以0-(-3)=+3,

又0+(+3)=+3,所以0-(-3)=0+(+3),

同样,可得(-1)-(-3)=(-1)+(+3),(-5)-(-3)=(-5)+(+3)

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仍然相同.

计算:

(1)9-8,9+(-8);(2)15-7,15+(-7),从中又发现了什么?

45

45

通过计算发现:

9-8=9+(-8),15-7=15+(-7).

归纳:通过上述讨论,得出: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例5:计算:

(1)(-3)-(-5); (2)0-7;

(3)7.2-(-4.8); (4)(-3)-5.

分析:以上是有理数的减法,按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1214

(4)(-3)-5=(-3)+(-5)=-8

强调: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必须同时改变,(4)•题中减数的符号为“+”号,省略没有定.

六、课堂练习

1.课本第23页练习

1、2题,第26页第

7、8题. 2.差数一定比被减数小吗?

46

46 1214121434

提示:不一定,例如(-7)-(-5)=(-7)+(+5)=-2,-2>-7.

七、课堂小结

引进负数后,任意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差,结果可能为正数(大数减去小数),也可能为负数(小数减去大数),还可能为0(相等的两数相减),•学习有理数减法,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变”字;(1)•改变运算符号──即把减法转化为加法.(2)改变减数的符号──即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这两个“变”要同时进行,而被减数不变.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习题1.3第

3、

4、

11、12题.

九、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1)

第三课时

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47

47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第四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48

48

2.计算.

(1)(-8)+(-6); (2)(-8)-(-6); (3)8-(-6);

(4)(-8)-6; (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6: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则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 =(-20)+(+3)+(+5)+(-7) =[(-20)+(-7)]+[(+3)+(+5)] =-27+(+8) =-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式子(-20)+(+3)+(+5)+(-7)是-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

这个式子读作“负20、正

3、正

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

49

49

5减7”.

例6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 (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0+3+5-7 (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 =-20-7+3+5 (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19 (异号两数相减)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 (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

50

50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相反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针对七年级上册家教数学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目录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表格版126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