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培养感恩美德,努力回报社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6: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养感恩美德,努力回报社会

沈林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回报社会,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回报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应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我们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感恩美德,接受感恩教育,努力回报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谓“感恩”?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因此感恩德性蕴含的伦理关系可以归纳为三重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二

【2】是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三是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维度。

每年的“感动中国”中,都有不少闪现感恩美德的例子。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现代大学生群体中感恩事例也屡见不鲜,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某种缺失。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已发展得淋漓尽致,但现实中却由于金钱价值观、拜金思想仍在吞噬着一些人的灵魂,使这些人忘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人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在高校中,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自古就有的“感恩”二字已逐渐被这些人淡忘了。

【3】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

1.亲情意识淡漠。特别是大学生普遍离家较远,不到寒暑假,基本不回家,习惯于大学生活,给父母亲打电话问候都成了一种“负担”,主动嘘寒问暖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2.师情意识淡薄。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一些学生认为“我上大学是缴了学费的”,因而出现:一是对老师尊敬不够,传统的尊师意识淡化;二是不尊敬老师的劳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甚至旷课;三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出现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报复老师的现象等等。

3.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个人角色的关系,进而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不了解社会责任,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4.自我意识强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另一方面却反映出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享乐思想严重,进而出现感恩意识淡薄。

5.学术抄袭现象严重,网络数据库的发展让论文抄袭变的越来越简单,无论是平时的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有抄袭的影子,这显然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同时也是感恩意识缺乏的体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4】

1.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很多是由幼儿、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积累造成的。从幼儿园开【1】

始到小学到中学, 学校一直都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智育”上,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育”只当作一种摆设或应付检查的“标语”、“口号”。学校轻“德育”有其主客观上的原因: 客观上, 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 必然要将智力教育放在首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了“择校”现象的产生。主观上, 一些学校为了创名牌, 吸收生源, 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技术指标, 也导致了学校教育重心的偏颇。

2. 家庭教育的不足

片面的教育方式, 使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使本来是父母和孩子双向的感情变成了父母单方面无私付出, 孩子单方面坦然接受, 让孩子觉得回报父母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好、成绩好、考上大学, 只要上了大学, 就对得起父母了, 这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使许多大学生习惯了无条件地接受服务, 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认识, 形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的心态, 这是错误家庭教育观的必然结果。家庭教育重心失衡。而且,现代家庭教育往往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相对于关心孩子的德育发展, 家长更关心是学生的成绩, 以及将来的学业。家长这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吃得好、穿得好就行”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

3.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是在传统的道德标准与市场经济衍生下的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碰撞时, 学生往往会误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弱肉强食”的一些法则当作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二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 现在学生面临多种竞争的压力, 致使不少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 淡漠国家与集体利益, 逃避或放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逐渐变得自私、冷漠与缺欠同情。三是当代学生往往会忽视纯市场经济社会那些诸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公开透明、讲究责任、非歧视等带有普世意义的道德原则影响, 却容易被转型社会那些非主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或黄、赌、毒等眼前现象所蒙蔽。四是频频出现的各种腐败消极现象与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要灌输的单一的理想化的道德理念形成强烈反差, 使学生对责任意识的承担提出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 致使潜在的人格弱点浮现出来。

例如学术抄袭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中,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更非大学生的专利。

4.观念的偏差

我国自古以来都强调要含蓄、内敛、不张扬外露。因此, 许多学生认为感恩是不许要表达的, 从而忽视感恩的存在。其实, 感恩不仅应放在心中, 更应该适时表达出来, 只需一个细微的举动就可以让对方感知。比如, 倒一杯水给父母, 对别人的帮助还以微笑的“谢谢”, 都可以表达你对别人的感激。另外, 也有一些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 认为别人所给予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 没有感恩的必要。其实, 任何人为我们所做的事都应该感激,无论缺少谁的帮助, 都不可能成就你的今天。

5.认知能力有限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深,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道德判断力, 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现象缺乏辨证的理解。学生心理发育水平也尚未成熟, 事物认知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 看问题比较极端, 非黑即百, 非好即坏。学生处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中, 受其影响在所难免, 所以, 一些负面事情难免会误导学生的判断, 有的会认为人都是自私的, 社会就是黑暗的, 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公平, 公正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会阻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美德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根据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教育能够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感恩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

1.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

首先,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子女长大以后有回报亲人之心,家长要注意教导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深深体会父母的辛勤劳动,在“四二一”家庭中,父母为老人、亲人所做的感恩行为要让孩子参与,并且积极鼓励孩子的感恩行为。

2.发挥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要积极地正面宣传感恩教育的典范,学校老师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教师教授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谢同学的帮助,感谢社会的支持等。特别是发挥学生工作者的表率作用。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可以说,爱是学生工作的生命线,更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法宝,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多么完美的管理制度,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所以,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强调德育的情感关怀、体谅和感情移入,积极发挥学生工作者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每当学生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辅导员老师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宽心的话语、一点点经济上的帮助,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学生备感关爱与温暖。另外,德育双方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此,在与学生交流、谈话的时候,特别注重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共同提高。

3.在学校里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把“感恩意识”内化为个人品质。感恩教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重在行为养成。我们要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和身边的事抓起,在各种活动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将感恩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分层次设计成学生可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劳动和服务体验,让学生关注国计民生,体验责任关系,形成责任意识,把“感恩”真正内化为个人品质。学生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对他人的感谢,要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要在思想意识里渗透感恩的思想。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要常保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念,常存律己之心”,感恩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感恩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培养感恩美德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第七期,P81-87。

【2】 陈爱华,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J】。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P30-34。

【3】 杨万能,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社会和谐发展【J】。成人教育,2010年1期,

P65-66。

【4】 李群,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J】。时代教育,2008年7月,P126。

【5】 陆苏华 汪福俊,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华章,P92-93。

【6】 陈琦,从感恩的本质谈感恩教育与实践【J】。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P113-114。

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感恩回报社会总结

《懂得感恩 回报社会》

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感恩父母 回报社会

感恩父母 回报社会

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

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培养感恩美德,努力回报社会
《培养感恩美德,努力回报社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