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勤学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4: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勤学立志故 事1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

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

2

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3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从小就喜欢画画,他就画什么像什么,特别喜欢画山水画,一些有钱有权的人家经常请唐伯虎到家里作画,唐伯虎这一下更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连天高地厚都不知道了。

唐伯虎的母亲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她深知长此以往唐伯虎很难在绘画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为此,她决定让儿子正式拜师学艺。一天,唐伯虎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唐伯虎说:“孩子,你对绘画知识的了解最多只能算个皮毛,就像一个开始学习走路的小孩子一样才刚刚起步。要想进一步提高你的绘画技巧就必须正式拜师学艺。”说到这里,她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子递给唐伯虎,说:“当今大画师沈周家离咱们家不远,我已托人和他说好,你去拜他为师吧。记住,学不成就别回来见我!”

唐伯虎早就对沈周十分仰慕,听到这消息后是喜出望外。而沈周也早就听说过少年唐伯虎很有绘画天赋,所以也非常乐意收唐伯虎为徒。

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沈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唐伯虎的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天,唐伯虎偷偷地将自己画的画和师傅的画作了比较。他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总觉得自己画的画已经和师傅不相上下,甚至觉得

4

在某些方面他还要比师父略胜一筹。唐伯虎心想我可以出师回家向母亲报喜了。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师傅听罢笑了笑说:“好吧,明天让师母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为你送行。”

饭菜摆在师傅家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锁得紧紧的,师傅叮嘱过他,说没有经过师傅的同意,绝不能踏进这间小屋半步。第二天早上,唐伯虎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走进小屋,见师傅和师娘还没有来,于是趁机四处张望。这间小屋非常奇怪,整个屋子没有一扇窗户,东西南北四面墙上各有4个房门。进屋后,他好奇地顺着其他3个门格子朝外望去,但见门外花红柳绿,小桥流水。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翔、金鱼在小溪里游来游去。那潺潺地流水声和天空中小鸟的叫声似乎都能隐隐听到。唐伯虎心想:难怪师父平时不让我进这间小屋,原来是怕我从这间小屋出去观赏屋外美景,游山玩水,影响了学业。

“伯虎,”唐伯虎正看得出神,就听师傅在身后说道:“你的画本来就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如果你想到后花园里去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去吧。”唐伯虎到底年少,听师傅发了话,顾不上满桌的饭菜,转身朝一扇门跑去。因为他太着急了,结果头碰在门格子上门却没有碰开。他想,这扇门关得太紧,我还是从另外一个门出去吧。那知在第二扇门前他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还是没有把门撞开。到第三扇

5

门时,唐伯虎稍微用了些力气,结果头上碰了个大包。

“哈哈……”师傅见唐伯虎狼狈不堪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唐伯虎3次碰壁,终于清醒,仔细一看,原来除他进的那道门外,其余3道“门”全是师傅沈周在墙壁上画的!唐伯虎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他转身“扑通”一声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徒弟知错了。请师傅原谅徒儿,就让徒儿再跟您学习三年吧!”

从此以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习绘画技巧,再也不提出师的事了。

三年时间转瞬即过。这一年冬天快要过年时,唐伯虎为答谢师傅的悉心教导,亲自下厨烧了几个好菜,准备宴请师傅和师娘。那知他刚把烧好的鱼端上餐桌,一只大花猫突然从门外蹿了进来,“呼”地一声跳上桌子就要吃鱼。唐伯虎一见急了,怒声骂道:“大胆畜牲,我师傅和师娘还没有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说话间,他“啪”地一声打了大花猫一掌。大花猫一惊,“呼”地一声就往窗外跳,那知它接连跳了3扇窗户却连一个也没有跳出去,只好转身“呜呜”地夹着尾巴从门口逃了出去。原来,这3扇窗户全都是唐伯虎画在墙上的。

师傅沈周看罢这情景,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唐伯虎说:“伯虎呀,你已经4年没有回家看你娘了。快要过年了,快回去看看你娘吧。”

6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地方文人故意去找林则徐的父亲对对联,出上联:“鸭母无鞋光洗脚”让林则徐的父亲对下联,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子林则徐抢先应对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对仗工整,让来人哑口无言。

林则徐和同学们爬到海边山崖上,老师出题:我们站在山上看大海,请你们作一幅对联,要求上下联中分别含有“海”字和“山”字。年龄最小的同学林则徐立刻答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两幅对联表达了少年林则徐的非凡的才气和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7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文天祥是南宋的大臣 。他被元军俘虏后,元军千方百计诱他投降。 一天,元军主帅张弘范请文天祥去参加庆功宴,并对他说:“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就能保住您丞相的地位!”文天祥激昂的回答说:“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挽回局势,死了还有罪孽,怎么还能贪图做官呢?”

过了几天,元朝丞相派博罗派宋朝叛臣留梦炎去劝降。文天祥没等他开口,就把他一顿痛骂。

过了一个月,博罗亲自提审文天祥。文天祥被压着来到大堂,他昂起头,挺直腰杆站立在大堂中央。士兵吆喝他跪下,遭到拒绝。博罗恼羞成怒喝令左右将文天祥按倒在地上,但他狠劲挣扎着,嗵地往地上一坐,士兵拿他没办法。

博罗问:“你有什么话要说?”文天祥站起来,拂拂衣袖说:“我是宋朝的臣子,今天既然落在你们手里,早就准备一死,何必再噜苏!”

8

博罗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下令把文天祥押回土牢,企图长期监禁,消磨他的意志。文天祥在牢里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国诗篇《正气歌》。三年后,他仍然不肯屈服,终于被杀害了。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他见父亲的字写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在临摹他的字,真是羡慕不已。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书法家。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来。”第二天,王献之早早地来到了院子中,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9

《匡衡凿壁偷光》

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10

《范仲淹断齑划粥》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

11

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2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车胤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吃饭都吃不饱,他的父母总是先说吃饱了就是让他多吃点,可是他只要听到父母说吃饱自己也说吃饱了,还说要趁着天亮多看书。他看家里的养儿总是吃青草,自己也去尝尝,哪知道会那么难吃。

有一次快过年了,母亲说家里没有钱,就是苦了大的也不能苦了小的,也应该给孩子添新衣服。可是那时候正值雨季,又要修房子,母亲就说拿家里的旧衣服去当,可是还说不够的,于是他们决定把家里的羊卖了。到了晚上,父亲回来了,羊卖不出好价钱,就换了些纱线回来,灯烛快灭了,母亲就让车胤早点睡觉。车胤想着天要是不黑就好了,这样他就可以多读书了,这会他看到了很多萤火虫,想着萤火虫那么亮把它们聚在一起,光亮亮的晚上就可以看书了,他想到这里就非常高兴。母亲以为他这是怎么了,他就告诉了母

13

亲,并抓了只萤火虫到屋里试试,果然很亮,可是没有东西装萤火虫,一下就飞了。母亲为了让车胤早点睡觉,就说第二天早上带他去市场上看看有没有可以装萤火虫的东西,这下车胤就听话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车母亲和来到市场,母亲说买一些灯油或者肉,可是车胤坚持要等到过年买书,母亲不答应。突然车胤看到卖羊肉的,就要买羊锥头,母亲问他买来干嘛,他就说买来装萤火虫,母亲拗不过车胤,就买下了。晚上车胤将萤火虫抓来放进羊锥头里,这样他就可以在夜里看书了,车胤非常高兴。可是萤火虫一下就死了,车胤哭了起来,母亲就安慰他说晚上再抓一些回来。这时候父亲带回了一些绿豆,看见车胤在哭,就问怎么回事,母亲就将萤火虫的事告诉了他。在他们吃豆羹的时候,车胤看见豆子有豆皮,就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说是用透气的纱布将煮熟的绿豆裹住将豆皮过滤了。于是车胤就想出用纱布来裹萤火虫,他问母亲家里还有没有纱布,母亲说没有了要他早点睡觉。他趁着父母睡觉的时候,跑到母亲的织布房里找纱布,没有灯看不清楚,他见了纱布就剪,将母亲替别人刚刚纺出的白纱布也剪了。第二天早上父亲看到了满地剪的纱布,就把车胤大骂了一顿,母亲看了就告诉父亲车胤这样做是为了能裹住萤火虫,不让萤火虫死自己又可以多看书,母亲觉得作为父母应该支持他。父亲知道错了就跟车胤道歉了,当天父亲还帮车胤抓了很多

14

萤火虫。

就这样,车胤一直坚持多年勤奋读书,长大后由于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终于闻名于世,受到朝廷的重用。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15

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16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

17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

18

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励志勤学

励志勤学

勤学故事

勤学故事

励志勤学倡议书

励志勤学演讲稿

勤学励志广播稿

忍让、勤学故事

古人勤学故事

勤学的故事

勤学励志故事
《勤学励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