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同济女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9: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如何善待课堂中的“旁逸斜出”

——例谈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虞冬霞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当我们在课堂上上演一幕幕精心编制的“教案剧”时,往往因学生的异类答案而横生枝节。面对这旁逸斜出的枝干,不少教师显得无所适从,使一些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被白白丢弃,请看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

师:你们的朗读使我想到了一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假如我是第一次坐,我一定会两眼一闭,不停地祈祷:“老天爷,保佑我﹗”

生1:不敢坐。 师:为什么?

生1:因为黄河水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令人害怕。

生2:不敢,因为羊皮筏子太轻太小,而且是贴着水面漂流,忽左忽右,一不小心就会被大浪吞没。

生3:我敢。

师:是不是真的敢?一起读第一节,看他敢不敢。(生齐读) 生3:我还是敢。

师(无奈地):这是一位勇士,老师跟你握一下手。此时,站在岸上的作者却怎样呢?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面对众多这样的“生成”,我们的感觉总是“精彩”不起来。原因往往并非是学生的问题没有提炼、升华的价值,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使课堂生成的本来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述案例中,学生敢于坐这样的令人胆战心惊的羊皮筏子,是多么可贵的教学资源啊!如果教师能顺势而导:“别人都害怕,唯有你敢坐,可见你很勇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下文描绘艄公风采的一段文字的学习中去了。但由于教者死抱预设的教案,按预设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走下去,而失去了一个顺势导学、加深情感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那么,该如何善待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呢?

一、确立资源意识,追求课堂生成

在开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在课堂交流中涌现出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往往决定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推进。因此,我们要树立“学生资源”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追求一种开放式的理想教学。

一次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范读之后,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我认为你朗读得不太好!”年轻的女老师脸上没有不快,没有愠色,而是笑眯眯地问:“那等一下请你当我的老师指导指导我,好吗?”孩子兴奋极了,在后来的朗读中,老师请“师傅”评点,请“师傅”范读(这位“师傅”朗读特棒,赢得阵阵掌声。)并让其他孩子挑战“师傅”,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师傅”的指导下,老师读得越来越好,其他同学进步十分明显,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情感越来越投入。“师傅”慷慨表扬:“你读得比我好!”老师则幽默地说:“这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教师应把每一位学生当做教学资源,引导他们互动交流,多种信息应运而生,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二、直面课堂意外,发展学生个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我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是这样面对课堂意外的:

(学生正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感情的词句进行热烈讨论)

生:书上怎么说彭德怀对警卫员说话时语气是平静的呢?他要杀“老伙计”了,为什么显得那么平静呢?

师(先一愣,继而说):是吗?读书,仔细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个“平静”的含义。

生:我觉得这里用“平静”不太好。记得我有一个好朋友转学的时候,我去送他,离别时我的心情难过极了。而彭总对于大黑骡子的感情那么深,现在要永远地离别了,他的心情怎么可能是平静的呢?应该是十分悲痛的。

生: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彭总是部队的指挥员,考虑的是每一位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现在整个部队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食物已成了燃眉之急。如果牺牲大黑骡子这一位“战友”,而能够让更多的战友走出草地,彭总又怎会为自己和大黑骡子之间的个人感情而难以割舍呢?

生:是的,我同意。彭总爱大黑骡子,可更爱战士们。彭总做这个决定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巨大的,在这“平静”的背后我读到的是彭总大海般的胸怀和高山般的情义。

师:讲得怎么样?(生答:“好!”) 生:我现在明白了,彭总知道大家和他一样对大黑骡有感情,如果他情绪激动,整个部队就可能会一片混乱,所以他的心里再难受,也不能让其他战士察觉,只有压抑着澎湃的心潮,只能“平静地说”。这就是一位大将的风度。(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体,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当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时,课堂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这种意外和新鲜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引发精彩的非预设生成,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终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我敷衍以对或弃之不顾,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故而,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们应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不失时机地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使这些鲜活的质疑型课程资源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利用答问错误,促成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感悟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更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教学《航天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可惜,他(指银色飞机)没有这样的本领,只得对空长叹”一句中“长叹”的意思是“长时间的叹气”。教师就捕捉这个知识缺陷并及时地生成了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请同们仔细读书,争取再多读几遍,想想银色飞机干嘛叹气。

生再次充分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1:航天飞机飞得很快,银色飞机飞得很慢,所以他只得叹气。 师: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航天飞机飞得快的,能找出句子读读吗?

学生找了句子“话音刚落,那朋友呼的一声便一掠而过了”“银色飞机听了,刚想问什么时候再见面,那航天飞机早已在地球上着陆了”等语句,教师组织学生多读,体会航天飞机的特点。这些语言的教学均是从“长叹”一词引出的。

生2:航天飞机能飞出大气层,而银色飞机不能非出大气层,他也只得叹气。

……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长叹的意思真是长时间的叹气吗?”学生显然已经知道“长叹”的意思是“深深的叹气”。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面对学生理解偏差,没有奉送真理,也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充分利用这个生成性资源,整个纠正学生知识缺陷的过程也就是对全文的学习过程,由错误点辐射整个课堂、整篇课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反思批判,提升生命感悟

成功的课堂必定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在生本、生生、师生的多元交互中,将会生成大量的信息,面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需要教师进行筛选点化,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功能,利用教学反思、教学批判等手段,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对文本的生命感悟。案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出示句子1)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一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读了这句话,知道意思吗?

生:司马迁虽遭遇了不幸,但他并没有被下倒,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

师:从中你看出什么了吗?

生1:司马迁忍辱负重,不因个人的事而误大事。 生2:司马迁不光是忍辱负重,而且秉性耿直,宁折不弯。 生3:我觉得他说得不对,你不是说过该弯的时候要弯的嘛,适时地弯曲一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吗?

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司马迁适时弯曲一下,他就不会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他的《史记》不就更容易完成了吗?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读书展开讨论。

……

生4: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如果司马迁不站出来,那么就不能表明他的耿直,没有这样的个性就完成不了宏篇巨著——《史记》。

生5:正是这种个性,决定了司马迁坚毅的品质。正是这种坚毅的品质,促使他完成了《史记》。

……

师:此时此刻,讨论他该不该弯曲,已很明白了,不知听了大家的意见,你还有想法吗?

生3:我知道了此时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辩护是应该的,既是提醒汉武帝,更是对国家的忠贞,这是他个性的使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上述案例中,学生对文本出现了多角度的理解,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与作者的编写意图不相吻合。面对课堂上这种异类回答,教师没有回避,而是巧妙运用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司马迁个性的耿直其实是他坚毅品格的外部表现,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毅的品质他才会写成巨著——《史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待“旁逸斜出“,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缔造精彩。

同济实验报告

同济之歌

同济面试感言

同济建筑设计专业课程

同济医院概况

同济统战通讯

同济培训有感

同济土木夏令营

同济2002答案

同济夜市策划

同济女
《同济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