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浅探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浅探

“三农”问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将“三农”问题列入其中,充分显现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就业、收入稳定增加这一问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在新世纪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首要的是要消化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认识

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学术界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有劳动意愿并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实际充分有效地结合而处于部分闲置状态的农村人口。[1] 笔者比较赞同,但是这一界定还应该包括有地种但仅仅依靠土地收益难以维持正常生计的农民,这一部分农民,由于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农地收益低等原因,真正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在经济发展和要素流动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变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转移的特征是脱离农业而从事非农产业,拥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居住等。[2] 只有拥有城市户口并在城市居住,农民才可以说是实现了彻底转移,但现实情况是绝大数农民并没有稳定的收入,也不愿放弃有经济保障功能的土地承包权,依然是农忙耕种,农闲兼业打工,表现“不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土”的流动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真正地转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针对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工业化、城镇迅速发展等原因,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群体。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3] 目前,我国农民大部分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尽可能多的从农业转移出来,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然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据一调查表明,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在非农业劳动中,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相比未外出就业者的平均收入更高。[4] 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会被用于农业追加投资,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 陈俊 2009.7 《经济与管理》第23卷第7期 P5

[2]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分析与思考》姜飞 《河南农业》2010第6期(上) P59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2005.2第一版P120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 张莹、杜纪玉《中国商界》2010年1月第190期P

43(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从而推动现代化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则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对乡镇企业、文化、科学、教育、娱乐业等产业都有明显的集聚作用,可以为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提供人才、技术、交通、信息等服务,加快农业现代化,从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的小康。因为虽然中国农村经过改革后,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所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成为阻碍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重要障碍。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协调城乡发展,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要求。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006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焦点是农民增收。而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会导致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农业生产难以规模化、产业化,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会增加政府压力,威胁社会稳定安全。而通过合理引导、搞好服务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加快我姑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三.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能提高0.7%,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5%,经济增长率提高3.3%[5] 。因此,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认识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它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稳定。[6] 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村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改组,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需求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全面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二)完善户籍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

[5]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黄嘉 2009年19卷第2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P142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3)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8月1

2目前,我国一直沿用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制度。这种城市 户口和农业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平等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劳保、福利等发面存在优势,而农民则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同时,在吃、住、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农民造成许多困难,限制了农业人口进城,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我国在20实际90年代初就着手筹备制定《户籍法》,至今仍未出台,虽然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已有松动,但未根本改变。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逐步放开县以上中小城市户口,放开县以下城镇户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

(三)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

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按此规定,经营权是农民家庭或个体的,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严格规范城市用地,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7] 要将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出农村,走向城市。

(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充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1.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内部地域上的转移。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乡镇企业,文化,娱乐等产业都有明显的集聚作用。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1000万左右。[8] 因此要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扩大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

2.激发乡镇企业活力,实现农业内部产业上的转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有一个伟大的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开辟了一条新路。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发展遇到重重困难。要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凸显农业内部吸纳能力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经济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9] 同时农业产业化通过利益机制,促进城乡人才、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更多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五)拓展国外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中城市,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是最佳去向,但因现实条件及一些因素的制约,其容量有限,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开辟国际空间。以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配置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劳动力

[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2008年10月19新华社

[8]《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视角》陈际华、韩振燕 《甘肃社会科学》 2009第1期P214

[9] 《中国农民问题》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第一版P22-23

[10]《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现状与对策》杨慧娟《经济学研究》2010年4月18P250

资源的五分之一,而劳务输出仅占世界劳务输出的3%左右,两者极不平衡。[10] 因此,国家可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进行,并同时以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地实现转移。

(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现实情况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相关。一般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较高。因此,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要从基础工作抓好。继续做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尤其是边缘地区,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唤起广大社会都来关注农村教育。

2.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个人需求开展都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使其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然会对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要教育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立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的意识。

“从总过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从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着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重视农工业基础地位,始终重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要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增强问题意识,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逐步解决。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P2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浅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外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浅探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浅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