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培根随笔

发布时间:2020-03-02 19:3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根随笔》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我们曾学过“知识就是力量”也出自他之口)。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而不是理论家。《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另外的一些主要作品有《学术的进展》以及《亨利七世史》和《新大西岛》。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叫做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二.内容概要

从《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谈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而这本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三.蒙田随笔·培根随笔·爱默生随笔 的对比

1.都处于思想解放的时代:蒙田和培根都处于文艺复兴后期,而爱默生处于受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影响的十九世纪

2.由于培根和蒙田所处时代相同,导致他们两者都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随笔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引用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

3.爱默生的作品被人评价“似乎只写警句”这一点上和培根的随笔相似,却不像培根的随笔那样短小严密,而是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充满激情。

四.摘录与感受

1.《谈真理》

如果说诗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般人就只有为虚假而爱虚假了。

真理也许等价于一颗珍珠,只有在日光映照下才尽显璀璨,但却赶不上钻石、红玉,它们在光怪陆离中大放异彩。掺假总能增添乐趣。

追求真理,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是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

蒙田在探讨谎言为何可耻可恶时说得真好,“仔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蔑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

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

2.《谈父母与子女》 父母的欢乐藏而不露,他们的悲哀与恐惧也是这样。欢乐他们无法说,悲哀与恐惧则不肯说。子女使他们的辛苦变甜,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添了生的忧虑,却减轻了死的记怀。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

这句格言讲得很好:“选择最好的,习惯会使它变得轻松愉快。”

3.《谈嫉妒》

除了爱与妒,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感情能使人着迷入魔的。

爱能让人付出一切都不可惜,而妒让人毁灭一切都不后悔。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感情,可是妒却是世界上最丑陋的情感。

所以好像总有人承认:嫉妒行为中有一种眼光的闪射。更有甚者,有些人喜欢探赜索隐,竟然注意到嫉妒的眼睛伤人最凶之际正是遭嫉妒的人荣耀风光之时,因为这种风光无异于给嫉妒火上烧油,最容易遭受打击。

一无所长的人总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一个人缺此,必然要吞彼;一个人无望取得他人的长处,必然要压制别人的幸运来打个平手。

无事忙和包打听往往嫉妒心重。一个只顾自己事务的人是找不到多少嫉妒的理由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好动的情绪,喜欢逛大街,不肯在家呆:“好事之徒没有不心怀叵测的。”

做好自己,不多管闲事,才能避免嫉妒衍生。

关于嫉妒的感情,我们不妨再概括几句:在所有的感情中,嫉妒是最缠磨、最持久的,因为别的感情是分场合的,偶尔出现的;因此古语主:“嫉妒从不休假。”因为它不是在这人就是在那人心上兴风作浪。人们还注意到爱情和嫉妒都使人憔悴,而别的感情则没有这种能耐,因为它们不是那样缠绵不绝。嫉妒也是最恶劣、最堕落的感情,所以它是魔鬼的固有属性。

4.《谈旅游》 旅游,对于年轻人是一部分教育,对于年长者是一部分经验。

旅游的第一步是学习当地语言,然后是了解当地人情文化,去过一个地方一定要对那里有所了解才不算白费。

这样,他就可以告诉年轻人他们所到的国家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什么人士应当结识,什么活动或训练当地可以提供。如其不然,年轻人就如同鹰戴眼罩,所见甚少。

5.《谈拖延》

幸运就像市场,如果你能多逛一会儿,物价往往就会下跌。然而,它有时候却像西比尔卖书,起初是整套卖,随后烧了一部分,又烧了一部分,但剩余的仍然要卖原价。因为“时机”(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给你额发你不抓,“她就转过来一个秃脑瓜”。

时机是否成熟必须仔细斟酌;总的来说,最好把重大行动的头交给百眼巨人阿耳戈斯关照,而把尾交给百手巨人布里阿柔斯处置;先仔细看,后加紧干。

6.《谈友谊》

友谊的一个主要成效就是宣泄各种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闷。

的确,说句难听话,那些没有朋友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就是吞食自己的心的生番。不过有一件事情令人惊奇不已(我将以此来结束关于友谊的第一个成效的论述),那就是,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因为把欢乐告诉朋友的人无不增加欢乐;把忧愁倾吐给朋友的人无不减轻忧愁。

如果说友谊的第一个成效是颐养感情,那么它的第二个成效就是助长理智。在感情上友谊可以化狂风暴雨的天气为和风丽日,在理智上它可以拨开思想的云雾现出焕朗的天光。

赫拉克利特在一条谜似的隐语中说得很好:“干光总是最好的。”毫无疑问,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忠告中叨到的光,要比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中得到的更干,更纯,因为一个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总是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和习惯。

友谊在这两种卓越的成效(平和感情,支持判断)之外,还有最后一种成效,这种成效就像石榴一样籽儿饱满。我指的是在一切活动和事务中的帮助与参与。

我已经提出了这么一条规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角色演不好的情况下,要是再没有朋友,那他就只好下台了。

7.《谈话语》

谈话时,应灵活多变,讲时事结合原则,夹叙夹议,既提问题,又谈见解,亦庄亦谐,因为无论什么事扯得太远,像我们现在说的,搞疲了,就显得枯燥无味。

别人认为你懂得的事情,你有时候佯装不懂,那么以后遇上你确实不懂的事情,别人也以为你懂。

谈话时应该少说自己,什么该说,要选择得当。慎言胜过雄辩。

8.《谈人的天性》

天性往往隐而不露,有时可以将它压服,但很难把它消灭。压力使天性的反抗力更强。纪律和教育能使天性规矩一点,但只有习惯才能改变、抑制天性。

不过一个人要是有决心和毅力一举解放自己,那就最好不过了:谁能挣断磨胸的锁链,顿时停止悲痛,谁就是最好的心灵解放者。

矫枉必须过正,这句古训不错,就是说把天性像棍子一样弯向相反的一面,放开以后刚好矫直。不过必须明白,那相反的一面不是恶习才行。

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9.《谈习惯与教育》 习惯势力左右人的身心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让人千方百计养成良好的习惯。

毫无疑问,从幼年开始的好习惯是最完美的,我们把这叫做“教育”,因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

如果说单独的习惯势力强大,那么联合的习惯势力就更加强大了。因为那里有榜样教导,有同伴助长,有竞争加速,有荣耀激发,因此在这种地方,习惯势力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0.《谈礼貌》

凡是笃实的人,必须要有过人的才德,就好像不用装饰的宝石必须非常珍贵一样。如果一个人多加留心,他就会看到人博得赞扬的情况跟生财取利的情况是一样的。

做到举止得体,只要不轻视它就大致可以了,因为不轻视,就会注意别人的举止,其余的就靠自己了,如果处心积虑地要表现一番,反而失去了它的优美;而优美应当是自然而然、不装腔作势的。

人的举止应当像身上的衣服,不可太紧,不可过于精当,而应宽松一点,便于活动。

11.《谈学养》

在学养上耗时过多是偷懒,利用学养添彩过头是矫饰,全凭学养的标准作判断则是学究的怪癖。学养可以完善天赋,而经验又可以完善学养;因为天赋犹如天然草木,需要学养的修剪;而学养的指示,如不受经验规范,则过于枝蔓。因为学养并不传授自己的用法,而运用则是在学养之外、学养之上靠留心观察所得的一种智慧。

读书时不可一味批驳,不可轻易相信,不可寻章摘句,而要推敲研究。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下,少数书则要咀嚼消化。

五.本书的不足之处

过于理性和严谨。培根的随笔与爱默生的随笔比较相对来说就显得过于严谨了,也可以看出培根比爱默生要理性得多,他常常由利弊下手分析一个主题,两者随笔中同一个主题却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而相对之下,我则是更偏爱爱默生的随笔。(如:培根的《谈友谊》和爱默生的《友谊》)

六.本书的特别之处

1.“引用”的运用:大多引用了《圣经·新约》《圣经·旧约》中的经典以及古希腊罗马的部分具有特殊意义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名人名言。大大增强了作者表达主题的说服力。

2.“举例子”(打比方)的运用:由于作者处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一个对古希腊文化学习和加以创造改变的时代,所以作者表述的种种个例中包含了大量古希腊的传说故事、政治措施,最重要的是对古希腊历史的深刻了解使作者的随笔中无处不是对古希腊各种文化的议论、评价、阐述。

3.“议论”方式:作者在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习惯举出另一个相反的论证或是另一个极端的方面来进行对比,从各种利弊下笔阐述,使主题更加鲜明。

4.最后一个特点:培根随笔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足事实,讲清楚道理。其作品不似西方大多散文随笔作家的那种散漫和随意,而是具有诗的凝练圆满和小说的严谨布局。培根所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培根随笔简介 培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