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圆明园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3: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圆明园西洋楼

概况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但由于圆明园历经多次洗劫,现在仅剩下这座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景区基本可以分为六处,分别为绮春园景区,长春园景区,福海景区,九州景区,西北景区和我们现在所在的西洋楼景区。西洋楼景区由于很多采用西式大理石建筑,故许多建筑的残骸得以保存,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游览一下西洋楼景区,从这仅仅占据圆明园五十分之一面积的西洋楼景区来畅想一下盛世中的她是多么的令人震撼。

首先先澄清一下概念,其实这西洋楼景区它原本属于长春园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圆明园在长春园的西边。但那里仅仅留下了一些建筑的地基,有人也少有人去,故大家现在习惯上把现在的西洋楼景区当成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面积五千二百余亩,大约合353公顷。353公顷是什么概念呢?它的陆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故宫而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其中有非常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比如: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鸿慈永诂,上下天光,镂月开云„„其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也称“夏宫”(the summer palace),也许在这里会有人有疑问,the summer palace不是指颐和园吗?实际上,圆明园是最先被欧洲人命名为the summer palace的。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赐给胤禛(yìn zhēn也就是雍正) 的。胤禛在康熙61年春天曾经邀请自己的父亲来到圆明园中欣赏牡丹,就是在这里,69岁的康熙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弘历天资聪颖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于是康熙把弘历带到身边扶养。同年冬天,千古一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有人认为雍正是毒死了自己父亲,有人认为他是篡改诏书,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康熙是因为看上了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皇位传与四阿哥。这也是统治中国长达134年的三代皇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会面。而他们见面的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

1722年雍正即位后,他一直对祖孙三人的那次会面念念不忘,所以他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雍正皇帝非常喜欢这座园子,在他为父皇守够27个月的孝之后,他便搬去圆明园。平均每年在圆明园的时间达210天,大臣们为了方便上朝,纷纷在圆明园的附近买房,海淀镇也就此形成了。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同时乾隆对雍正时期的圆明园进行了调整和更改,减少了乡野味道。比如牡丹台更名为“镂月开云”,竹子院更名为“天然图画”,菜圃更名为“杏花春馆”,金鱼池更名为“坦坦荡荡”圆明园四十景建成。嘉庆朝,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由此可见,圆明园是集五代帝王的万千宠爱在一身。

但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再加上当时唯气节论的庞大市场,使得他们仍然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1860年,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完成了他们历史上最后一次冲锋,那一场八里桥之战,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只死伤12人。而几百年前,正是这支蒙古铁骑,横扫东欧。时代在变化,欧洲人在进步,而自己却停滞不前,那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挨打。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35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线法山和线法画

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山的四面均有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山顶,道旁边砌二尺高的琉璃矮墙。因为当时乾隆皇帝非常喜欢骑马顺山道而行,这种路迂回给人以走不完的感觉,所以又称转马台。

线法山的山顶有一座很大的西式凉亭,向西可以看到大水法,海晏堂,向东可以看到线法画。线法画是由断墙组成,乾隆皇帝宠爱香妃,上面曾经挂过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景区,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香妃经常思念家乡,所以经常到线法山上看自己家乡的景色。

雨果铜像

雨果曾经抨击了英法联军的罪行。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天两个强盗来到了圆明园,他们一个抢劫,一个放火。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其实细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的抢劫是法国人先干的,宝物也大部分是法国人抢走并且毁坏的。而放火是英国人的主意,3500名英军在城外驻扎,烧了一天之后,城外休整第二天再烧,因为一天根本烧不完,可见当时的圆明园是多么的宏大。

远瀛观

大水法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盖的。其门窗均镶安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数十根高大石柱皆为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实属艺术珍品。

圆明园远瀛观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中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远瀛观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瀛观主体楼、大水法、观水法。是乾隆皇帝为香妃修建的一所住处。

大水法

大水法遗址是北京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浩劫,并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为什么要修建大水法呢?当时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将凡尔赛宫的设计图样带来,乾隆皇帝看过之后对欧洲的水法非常喜欢,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活的潇洒,曾修了清漪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并且六下江南,但见过了无数中国美景的他却并没有见过西式的水法景观,于是他决定在长春园的北边,建造和凡尔赛宫一样的水法。

乾隆皇帝找到了宫廷画师郎世宁,问他是否了解水法的建造工艺,郎世宁是一位宫廷画师,根本不懂建筑类的东西。郎世宁在传教士中寻找,终于找到了蒋友仁。蒋友仁主修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凭借自己学的只是,以及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大水法的正中是“十犬逐鹿”的喷泉景观,池中心有一铜梅花鹿,两侧散布着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它的意境和主题在于忠诚的臣民紧密的环绕拱卫,拱护着皇上、皇朝,皇恩浩荡,和慧八方,大清江山万古长流。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当时国人大多都是“唯气节论”,有人竟然提出“自强之道不在制造轮船洋枪洋炮,而在气节。有了气节便可以以之御寇则寇可灭,关键是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这种看起来荒谬的说法在当时还是会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实际上,中国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个人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它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研究过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只可惜太多人仍然是在苦修八股,对科学仍然一无所知。

但这个时候,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开始,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了光明。1793年,经历工业革命后已经飞速发展的英帝国派遣代表团访清,希望能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乾隆对特使马嘎尔尼勋爵说:清乃天朝大国,不用与蛮夷之国互通有无。在他乾隆的眼中,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国家,不可能今天出个英吉利,明天出个意大利,而那些小国也都是远远落后于我天朝的。马嘎尔尼勋爵见识过圆明园并被之震撼后,离开时说: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它坚持了几百年还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质量和体积实在太大了,但若没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也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果然,在1860年也就是咸丰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圆明园各种建筑被英法联军破坏,12兽首和大量奇珍异宝流往海外,圆明园遭到灭顶之灾。但在谁是罪魁祸首的问题上,法国人的观点认为英国人和中国强盗进行了与法国人同样的破坏行为。其实大水法的主体建筑基本全是大理石结构,只有顶部是中式的,所以被焚烧之后这里本该剩下很多的石料,但为什么圆明园会破败成如此模样呢?这是因为民国之后,颐和园事务所一大部分收入,都是靠卖圆明园残余的物料过日子。空车进去,自己随便装满一车,出门交一块钱。而有些有势力的人,任意选取,根本不收钱。所以导致圆明园破败成这副模样。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园内有数十万株树木,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2008年9月,圆明园公布了官方标识。“圆明园”三个字为篆体,并被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

在小学课本中《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配图也是以大水法为主体。

观水法

大水法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大水法与观水法皆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

乾隆皇帝的龙椅放在台子的中间位置,后面是五扇石雕屏风和两座巴洛克石门,大家如果去过故宫的乾清宫可能会有印象,在正大光明匾额的下面,龙椅的后面有五扇楠木所制的屏风。而这里同样也是五座,只不过换成了石雕的。我们注意看石雕上面的图案,下面是西方的枪炮和炮弹,上面是中国的铠甲和红缨枪,体现出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另外大家回过身去看一下大水法,发现这个建筑集合了希腊式,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再加上中国式的顶,可见这是一座集合了多种建筑文化的建筑。

两侧的大坑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

蓄水楼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海晏堂的遗址,海晏堂的得名取自“河清海晏”的意境。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我们看到的就是海晏堂蓄水楼的台基,后工字蓄水楼就建在此台基之上。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但是水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孔不入,建筑设计的再巧妙也会使水下渗,古人非常聪明,他们把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锡海”能储水180吨,初建时提水机械是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有14名专门的人士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每天用8名壮工用大罐打水上楼。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在乾隆六十年下令拆除铜管时,拆除的铜管有一万三千八百多斤,可见当时的供水管路是多么复杂,设计又是多么巧妙。

但是,但凡机械就需要人来维修。可笑的是,设计“水法”的法国教士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汲水系统损坏之后,包括其他传教士在内的所有人中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其原因也是因为乾隆皇帝认为科技是玩物丧志,根本不需要依靠,从而导致蒋友仁并没有将此绝技传授宫中人。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

海晏堂

海晏堂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此建筑物是仅次于远瀛观的圆明园标志性建筑物,其地位仿佛帝国大厦在纽约地标中的地位一般。

这座洋楼一反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坐东朝西,因此西门即为正门,中国皇家传统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建的。主楼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个人身兽头铜像,这12只铜铸的小动物,按中国地支顺序,铸成12属相的样子,代表12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小动物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 12只小动物一齐喷水,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钟”,其实,它的原理和我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一样,不过经由洋人点化,又富于中国味,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动态游娱之物。

作为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这座建筑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还是超过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喷泉更是成为其象征。很多人都忽视了海晏堂后面的蓄水楼,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当然,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的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十二生肖喷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头部了。

方外观

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顶。方外观的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

方外观是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容妃是维吾尔族人,由于她的家庭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判乱有功,进京领受封爵,她也入宫被封为“容妃”,之所以被封为容妃,是因为她容貌出众的原因。可见,历史上的容妃也却与其人。

传说容妃因为体内汗腺能分泌出香味,长得又十分漂亮,故备受乾隆皇帝宠爱。大家若是看过还珠格格的话,肯定都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乾隆皇帝为了取得她的欢心,也为了尊重维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弘历后来特意把方外观改建成容妃在园内做礼拜的场所。主要是在室内墙两侧加刻了两块圆形阿拉伯碑文并在墙上刻了古兰经。这两块碑文的译意分别是:“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和“阿里爱真主,真主爱阿里”。奥斯曼、阿里皆为伊期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四位继承人之一。这就不难知道,方外观本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为容妃做礼拜更为隆重,乾隆还找了四个阿訇陪着她。

乾隆对香妃是百般宠爱,为了尊重容妃的饮食习惯,她吃的食物,都是从容妃的家乡运过来的,乾隆还传谕,不远千里为容妃进献沙枣花。在西洋楼东部为她建造了十幅巨大的布景油画,即线法画,绘制了其家乡新疆阿克苏的风景画,随季节不同更替画面,以解她的思乡之情。但是香妃为了自己的家乡人民不远万里来到了北京,她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的思念,纵是这种家乡食物,家乡风景画也无法解除她的思乡之苦。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她因无法入乡随俗,思乡过重而去世。所谓香消玉殒也正是这个含义吧。

其实香消玉殒,不仅仅是香妃的命运,也是后来圆明园的命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方外观同大多数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只是被烧毁了建筑的木质结构,大理石和房瓦都保存完好。今天的方外观现状大部分还是因为军阀和土匪等盗运石料所造成的。

方外观对面,还有一座西洋式的洋亭,名叫五竹亭。由于是竹式结构,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已经被彻底烧毁。

谐奇趣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 大殿。我们在那条路上看到的是谐奇趣的背面,谐奇趣是一座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它是坐北朝南而建造的。

(走到正面)谐奇趣的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用骡子拉水车,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铜管下注至各喷泉机关。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观赏水法奇观。

在我们面前这个水池内有一座西洋翻尾石鱼,它用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鱼肚宽90厘米,上部鱼嘴宽42厘米。盛时,此鱼位于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之正中,口内喷出水柱,可上升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鹅、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皆一齐喷水,甚为壮观。但是现在这个翻尾石鱼并不在圆明园当中了,大家去北大参观未名湖的时候要注意看一下那个西洋翻尾石鱼。

谐奇趣喷水池

原谐奇趣楼北小型喷泉之水池,后流散于北京城里,今已在原址复位。此喷水池为菊花式,池台周围雕刻花纹非常精细。盛时池中设由四只铜猫、八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该喷泉正北即欧式迷宫黄花阵。1987年在修复黄花阵阵墙时,该喷水池亦同时复位。

养雀笼

位于圆明园黄花阵的东侧,实为一座西洋门,建成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明间为穿堂门,南北侧屋内笼养孔雀等鸟类,故名养雀笼。养雀笼东面是一面西洋门,而西面则为一座中式牌坊,体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因东面为大理石构造所以保存完好,而西面的中式牌坊则被完全烧毁。而残留的养雀笼残迹东面的大理石建筑同其他西洋楼景区建筑一样在圆明园石劫时期石料遭军阀和土匪盗运,随时间流逝变为今天的状况。

黄花阵

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 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中式凉亭,现在复建错误的,复建的为一座西式的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

为什么这里曾经得名为黄花阵呢?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四边总共二百名宫女,每边五十名,乾隆皇帝一声令下,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从上面看可以看到一片黄色的灯光在阵中穿梭,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宫女们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这个赏物非常的丰厚,是一千两白银,在当时的年代,一千两白银可以购买十二万斤大米,这些大米够一家十口吃四十年。而且当时宫女一生只有一次机会,不是像现在的奥运会一样,这次夺冠下一届还能卫冕,所以她们都非常非常的努力。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饮酒赋诗,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刚才咱们一路走过来,我说过很多次圆明园之所以会变成现在的模样还有军阀,强盗的原因。其实历数一下圆明园经历过的劫难,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火劫”、“金劫”、“木劫”、“土劫”、“石劫”。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盗取损坏宝物,这被称为“火”、“金”之劫,除了木质建筑外,圆明园基本保持完整,西洋楼和部分木质建筑幸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八国联军和驻园的八旗兵趁机纷纷涌向园内破坏,园内的树木,残存建筑、木桥,彻底破坏,并大肆砍伐倒卖树木。事后可见东直门内木材堆积如山,大部分源自圆明园,这是木劫。

1900年以后至民国间,圆明园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状态,负责看管的太监有的也有近水楼台的意思,有的干脆被偷盗者暴 打一顿,所以看管者基本无用,火烧后木头又被砍伐殆尽,就只有盗取石头的份了,可见大量精美的太湖石和西洋楼西洋石材被一车车的运走装饰私人庭院和其他公园。这次是石劫,万花阵就是这时候被中国人拆除的,北京大学西门的华表也是出自与圆明园。建国以后,直到*时期,针对挖山、填湖、造田为主的毁园行为,以增产粮食为目的,称之为“土劫”。

原国耻墙

曾经在圆明园,有一面国耻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上面还记录了大清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数额达到了千亿人民币。只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清朝末年大清与外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

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十年训政,实际上统治中国长达了四十八年。虽然她也做了很多好事,但无法否认的是,她是一个极度奢侈的女人,她一天花销几百两银子很正常,但这几百两银子,够一个人几十年的口粮,正所谓太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她曾经说出了“念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这样没有骨气的话,见到人们搜刮民脂民膏,见到洋人犹如老鼠遇猫,败尽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清朝的失败,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这里真正的主人,他们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而不是为了这个庞大的国家。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本可以拒绝接受迁都再战,北洋水师还可以坚持再战,其花费远远不及马关条约的赔款。而日本当时已经接近极限,再打下去整个国家都会崩溃。但就因为太后一句“是战是和皇帝定夺,反正我不离开北京”这么一句话,使得光绪皇帝在条约上迫不得已盖上了自己的玉玺,而赔款哪里来呢?当然又是搜刮百姓财产,所以他们根本无法赢得民心,这样的统治,必然失败。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法联军打进来之后,很多百姓也去圆明园抢东西,很多官兵打仗根本不出力„„

展览馆

现在我们来到了展览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的铜兽首,其实原本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喷泉并不是这个,而是欧洲的那些雕塑,这些雕塑中有很多穿着较少的女性。当时乾隆皇帝否决了这个设计,后来才改为中国的十二生肖,加上了中国元素。大家可以看到,蛇的那个是在祈祷,猴子的那个呢是拿着一根棍子,是不是有些像齐天大圣呢?当然这个十二生肖的拜访是有问题的,在海晏堂的记录中,十二生肖一边是鼠、虎、龙、马、猴、狗,一边是牛、兔、蛇、羊、鸡、猪。其实按照现在的制造工艺来说,造一个兽首可能花费不算很大,但能找回原来属于我们的那些流落在国外的宝物,还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

下面同学们可以进入展览馆参观,去看一下盛世的圆明三园,去看看盛世当中的四十景是多么的雄伟壮丽,去看看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鸿慈永诂„„当然,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图画和想象中,去在脑海中描绘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盛景。

下面我们进入展览馆中,一号馆主要展示的是圆明园盛世的景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圆明园全景。圆明园是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今天我们游览的仅仅是占了这么一小部分,五十分之一。从这张全景图上,我们也能看到圆明园当时的水域面积是非常大的。来咱们看左边,围绕着一个湖,边上这些建筑群都是当时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尤其是九州清宴,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是在九州清宴当中,慈禧就是从天地一家春被咸丰皇帝喜欢上,并且幸运得子,凭借母以子贵最后成为了皇太后,开始了统治清朝48年的历程。

镂月开云就是当时的牡丹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就是第一次在这里相聚的,牡丹代表的是富贵,被誉为天下第一花。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牡丹,只有一些地基,而北京城中的景山公园依然保有当年的皇家牡丹,非常漂亮。天然图画以前是竹子林,坦坦荡荡主要是一片金鱼池,还有仿照岳阳楼建成的“上下天光”,仿照桃花源建成的“武陵春色”,都是在这个湖的周围。现在这里成为了“九州景区”,不过九州景区仅仅剩下了一些地基和写着名字的石头。

再往前看,圆明园中也不乏宗教类型的建筑,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比较迷信,他们非常信奉宗教。日天琳宇就是典型的佛楼,方壶胜镜中也存了大量的佛像,只可惜在一场大火中完全焚毁。

右边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原图,这些都是当时画下来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和今天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还有看这个动图是圆明园四十景中的第一景正大光明,这个大殿也就是清朝真正的政治中心正大光明殿,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真正的政治中心不是太和殿吗?其实,清朝的皇帝很不喜欢住在故宫当中,他们毕竟是从北方来的民族,对于北京的温度是难以忍受,而且也不喜欢紫禁城那种封闭的环境,反而是更喜欢这种皇家园林,一年仅仅在腊月才象征性的回到紫禁城住上一个月,其他时间大部分还是在圆明园等三山五园当中。所以上朝的地点经常是在正大光明殿,其实看似正大光明殿比较一般,实际上内部装饰极其奢华。

二号展览厅主要是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这里面有当时西洋楼景区被毁掉之后的照片,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今天的断壁残垣,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圆明园前前后后经历了“火劫”、“金劫”、“木劫”、“土劫”、“石劫”五次劫难。另外看这边还有很多的碎瓷片,这些呢都是当时在圆明园外面的河里打捞出来的,而这仅仅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其实圆明园的珍宝有的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盛世之时的圆明园真的是有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圆明园免费 圆明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