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山会议简报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6: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山会议简报

紧扣“课程标准”理念构建全新课改体系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培训会议综述

2003年8月4日至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教材国家级实验区工作会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全国中考改革实验单位负责人,教材主编及编写组成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北京、江苏、海南、湖南、山东、贵州、黑龙江、安徽等省市教研教科部门负责人,实验区教师和教研人员代表,报刊记者等共五十余人与会。

会上,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胜勇阐述了这次会议的意义和价值,专家们介绍了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对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语文教科书的审查意见、全国中考改革的实验理念和经验;编者解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特点,提出了九年级教科书的使用建议;实验区教师交流了九年级语文教学的计划,并着重研讨了如何运用课标的理念指导九年级教材的教学和终结性评价等问题。会议对实验工作中敏感而又必须直面对待的中考作了认真的讨论。代表们认为:中考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精神。中考复习必须围绕课标确定的课程的具体目标进行;中考命题,要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充分考虑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九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配合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200

1、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均初审一次通过。2001年秋季开始投入国家级实验区使用, 1

至今已是第三年。2003年秋季,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含北京市)的共计约350万名七—八年级学生将使用苏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该教材在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及文学灵性的启迪等方面做了成功尝试,受到广大实验区师生的喜爱和欢迎。今年秋季,九年级语文又将和实验区师生见面。这次会上,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精要介绍了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思路、体系,提出了教学的建议。

(一) 编写思路

1、从学习的知识背景看,九年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此前学生用了八年时间系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知识及技能的单课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情感、语言与生活等方面的积累,初步落实了义务教育段语文课程各项主要目标。九年级必须在让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上加以升华。九年级语文教材注意将继承与发展、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有效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

2、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九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提高,独立、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较前八年好,不再满足于单课学习,他们心理上有综合性理性化的学习要求。

3、从与高中衔接的需要看,九年级处于义务教育向高中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九年级教材在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及呈现方式等方面要与高中教材接轨,尤其是要为高中阶段的新语文课程教学做好铺垫。

4、从评价改革的需要看,九年级教材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努力以新的理念探索评价改革的方向,以期最终获得符合“课标”要求的教学实效。

5、从九年级教学周期与节奏的安排看,九年级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留出适当时间进行终结性复习,必然使教学容量加大,必须有必要的整合。

6、“课标”论述“整合”要义的达16处,九年级教材的创造性整合是落实“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的重点。

(二)框架体系和特点

这套教材分三大块:整合性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有某种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整合起来;单元课文前写一段介绍这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书九个现代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品味·感悟·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读书动笔”、“比较与辩微”、“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横看成岭侧成峰”),藉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每篇课文后设计“参考 提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课文。单元后编写“综合学习与探究”,从文化内涵、情感表达、语言揣摩和积累等方面,设计综合题,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统一的学习要求。“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在前几册的基础上,在内容选择、编辑方法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前四册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元,九年级上、下册各编写两个“文言荟萃”单元,让学生相对集中地学习文言文,为高中阶段加强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七、八年级课本已体现的“人本、整合、灵活、开放、亲切、精美”6个基本特色外,九年级教材进一步提高了课文的文化含量,选文内容和组合更加优化,专题设计更加新颖,更为完善,单元编排体系作了大胆的改革,教材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完成初中阶段最后学年的学习。

(三)关于教材的教法

教师教好这套新教材,首先要学好“课程标准”,弄清“活”和“实”,“本”和“标”的关系。要“钻进去,跳出来”,努力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落到实处,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在培训会上对苏教版初中最后一个学年段的《语文》(九年级)教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不满足”,即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致力于创新。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

第一,力图在单元组合上,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呈现方式,体现与高中阶段的衔接。教材以“读书方法”为贯穿线,自成九个单元;单元后精心编写“综合学习与探究”,打破过去逐课编写“探究 练习”的格局。这种改革文选式,以“读书实践”一以贯之的新思路是立足“用”的前提下形成的,而“综合学习与探究”跨越了单篇的课文,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教材将志、情、意、行相交融,整合听、说、读、写,既有感性体验、理性探索,又有思维训练、情感陶冶,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性,同时又注意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第二,匠心独运的跨学科的专题设计,使科学与语文素养很好地相结合。编者为了“创设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话题和情境,将形式多样、层次多样、功能不同的阅读素材组成“气象物候”“统筹方法”“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等“探究式”“情境式”“言语实践式”或“体味感悟式”的专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空间,使语文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内化了的语文。四种专题、九种读书方法融为一体,纵横交错,在交叉、沟通、渗透中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和谐统一,更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这是编者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找到的新型语文学习呈现方式!

二、对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中考的整体思考:中考评价理念要与“课程标准”理念保持一致。建立中考评价体系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要体现出公平、有效、激励、发展的原则。

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介绍说,在一次培训会上,他接到的43张答疑纸条中就有37条涉及中考问题。由此可见,中考评价问题是各实验区非常关心、即将面临的重要实际问题,中考评价导向、标准、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价值与长远效果。因此,此次会上,各实验区代表与与会专家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讨。会议代表首先传阅了各实验区带来的形成性和终结性检测评价卷,了解各实验区在积极探索新的评价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代表们认为,这些检测评价卷颇有创意,体现出开放性、实用性、创造性,国家课程标准组专家巢宗祺教授说:“看后感觉非常兴奋!”

如贵阳实验区“2001-2004年初中终结性评价卷”有这样一段开卷语:“溪流因为有了阻碍,才奏出美妙的音乐,枫叶因为有了秋霜的锤炼,才变得周身红彻。参加考试,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困难。同学,希望你像溪流,似枫叶,敢于面对,善于面对,我们相信:你准行!”代表们认为,这个卷首语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化色彩,体现了测试者与被测试者的平等对话,命题者跟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不是“我来考你”。显然,这分试卷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在平时的教育与评价中体现“三个维度”。

又如安徽省的一份试卷中测试名篇名句默写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位作者在写一篇我国科技英才系列报道时,想引用一则诗词名句来寄寓对科技英才的期望,请你推荐几则供他参考(多推荐可以加分)。”代表们认为,题目出得巧妙、灵活,它考察学生的古诗词功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和要求。

检测评价卷中的作文题目大多改变了过去只能有某一观点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更多的想像与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多元理解,积极创新。

湖南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区计划把学生“平时成长记录”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成绩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实施。在“档案袋内容”“成长记录收集的时间”“完成的方式”“成长记录的呈现方式”“评价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均有详细的实施计划,与会代表认为,只要坚持做下去,相信会收到良好效果。

在认真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作了小结。会议形成了如下共识:中考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这个体系应该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应该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应该体现出公平、有效、激励、发展的原则。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考评价应以全面考察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以新的理念探索考试,中考评价理念应与“课程标准”理念相同步。

第二,明确评价的核心概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前的考试仅停留在“知识传授——能力训练”这一层面上,现在中考评价则要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意”。即由语文训练型向素养养成型转变。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三个维度”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题目是一个方向,可有效扩大资源,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 评价应反映出实验区的学生水平。评价应客观准确,要努力为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足够的空间。新检测材料要注意新观念的碰撞,找到好的检测工具。在评价中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但前者尤其要强化。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第四,要尽早建立一支教学骨干力量,建立一支中考命题、评卷的队伍。

预计这次会议对国家实验区最后一年教学和初中段终结性测试与评价的导向,将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

(江苏教育出版社汪志虹)

黄山交通简报

黄山交通简报[推荐]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会议简报

黄山会议简报
《黄山会议简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