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生如茶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4: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练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开水冲了一杯,让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的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从杯中缓缓飘出,,,,,,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的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茶香阵阵

“燕,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又该是你吧!”梅说。我笑了笑,不作声。“常海燕,

660分,第十二名!”老师尖锐的声音刺入我的耳朵。“十二名”,听错了吗?没错啊!我瘫软在座位上。怎么只考了这么多啊?瞬间,我像一只正在无际飞翔的雄鹰,被猎人射中一般,急速下落,坠入万丈深渊。瞬间,生活变得如此黯淡无光,眼前的一切都是灰暗的。瞬间……

我踏着沉重的步子,向家走去。一路上,脑子里充满着无数个“十二名”,这样的成绩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整体劳作,把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是,我?

推开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见爷爷坐在院子里静静地喝茶。“回来啦,累不……”还没等爷爷说完,我就回房去了。

不一会儿,爷爷进来了,他在我桌边放了一杯茶,说:“是不是考试没有考好啊?别去想了,喝口茶。”说着,将茶递给我。

我喝了一口。瞬间,一股苦涩的味道充满我的口腔,像千军万马奔腾,一直冲进鼻腔和咽喉,我皱紧了眉头,强咽下去。

“这是什么,这么苦?”

“苦丁茶,喜欢吗?”

我摇摇头。爷爷不作声。

又是一个瞬间,嘴里顿时弥漫了一股清香,一阵甘甜,就像刹那间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香气。接着这种味道散步到我的全身,拨开了埋在心头的那层阴霾,重新见到了阳光。

“感受到了吗?”爷爷说。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爷爷语重心长地说:“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是顺利的,有许多事情是先苦后甜的。就像这苦丁茶一样,常人都认为它异常苦涩,其实只要你细细品味,在这苦涩之后就是甘甜啊!”听完爷爷的话,我恍然大悟。这次考试我失败了,失败固然是苦涩的,但这正是对我的磨练。只有经历风雨,才知道彩虹的美丽。

桌上苦丁茶还冒着热气,散发着阵阵茶香,在我的心头萦绕着!

总评:这篇文章叙事生动具体,小作者从喝苦丁茶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只有经历风雨,才知道彩虹的美丽。文章注重描写,既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又有简洁的语言描写,这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全文前后对比,相互照应,结构严谨。

(指导简评:张加龙)

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考试失败后的沮丧,也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

语言描写简洁而到位。

与前文形成对比,为揭示主题蓄势。

揭示主题,发人深省。

怎得梅花扑鼻香

“若非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史册的记载下,总有几颗耀眼的银星闪烁的炫目光彩,昭示着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气节。

遨游过浩瀚沧海,怀抱过巫山云雨,才明白真爱的烙印是执著坚忍受。在君主的不解下,在宫刑的折磨中,一代史官著成了世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问这部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作从何而来,是磨炼,是坚持。

一身正气冲宵汉,著成青史照尘寰。 ——司马迁 跋涉过沧沧大海,云翔过茫茫足迹,才明白壮志的名字是豪气肝云。饱览山川秀景,踏遍祖国河山,为报祖国,献出满腔热忱,最终敌不过身跳汩罗江的下场,江边为谁写悲歌,为谁咏悲情,还不是他——一位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壮志凌云,豪气肝云的一代伟人,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离骚》。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

身在官场,心忧天下,他登临过巍巍巅峰,探寻过幽幽深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道理,慨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看,一位身穿素衣,在岳阳楼上登临远眺的词人,他,看到了“衔远山,吞长江”的大气磅礴;瞧到了“岸止汀兰,郁郁青青”的纤细灵动。忧愁发奋,在磨炼中成长,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勋章。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如果没有浪涛的无畏击打暗礁,又哪来韧如盘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没有无畏无惧,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会有谁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没有荆棘的道路,人世的险恶,又哪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明珠,又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有经历千锤万凿的磨炼,才能煅造出奇迹的力量。历史记录着,人们总结着,你我创造着。

闻,不远处暗香浮动着。

读这篇作文,是一种高品味享受:情感的佳肴,语言的美宴,正所谓“秀色可餐”——

作文依据“磨炼”这一主题,巧妙地取材于历史,选择三位光彩耀眼的人物来写作。他们受尽磨难,却为后人留下传奇的事迹,经小作者的高度凝练概括,再次点燃人们的感动,引发我们对人生的长长思考,从而对“磨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作者利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对语言的驾驭,将这篇文章谱成一曲节奏明快、韵味悠长的诗。

结构上的首尾圆合,更使作文锦上添花,开头以一句歌词来照应题目,引出“梅花”这种耐苦寒的意象,使“磨炼”的主题有了依托之处,然后用一段妙不可言的提示语,吸引我们随小作者翻开史册,回顾历史中的脊梁人物,而每位人物事迹概括完后,都有两句意蕴深厚的诗作结,然后将这位人物牵出。 结尾两段意味深长,先扣紧主题,点明主旨,然后遥遥呼应开头的歌词,巧妙化用“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含蓄地表明了对自己,对现代人的期望。

磨炼像一首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千古绝唱,亘古不变的歌。《孟子》中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古人对磨炼就有了很深的认识。需要担大任者,必先磨炼,如一块材质颇佳的生铁,在雄雄烈火中锤打,冶炼。百炼终

成好钢,勿须在意苦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磨炼如歌,如一曲烈火雄心的壮志之歌。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婉约清丽、耐人寻味的歌。“诗圣”杜甫,被尊称为“圣”,何哉?他饱受苦难,饱经磨炼,饱尝人间疾苦。他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学,虽仕途不畅;他有爱国爱民的志操,虽然壮志未酬;他有幸福美好的家庭,然中年丧子,家破人亡。面对种种磨难,他兼济天下,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心壮志。杜子美笔看磨炼,他用自身的人生经历,把磨炼谱写成了一曲感人肺腑、耐人回味的歌。也因此,他被后人所景仰,流芳千古。

磨炼像一首歌,一首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华人民饱受苦难,尝尽欺凌,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就这样而压垮的。我们把磨炼当成一首歌,一首奋进之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炮火,前进,前进,前进。”终于,我们历经磨炼,凤凰涅槃。

茶叶需经多次沸水的浸泡,才会绽入芳香;生铁需经反反复复地锤打,才会百炼成钢;幼鹰需要多次折断双翅,才能展翅飞翔;创造需要反复失败重来,才会梦想成真„„

如果说人生如茶,需要磨炼,那磨炼就像一首歌,一首陪伴一生的歌,一首通向成功之门的歌,一首亘有古不变的,百折不挠的歌,一首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歌。

磨炼像一首歌,让歌声陪伴度过每一个春秋。 在文中,小作者先放眼经典,精心引用孟子的哲语,向我们诠释了“磨炼”的含义;又放眼文史,巧妙选取爱国诗人杜甫的素材,使“磨炼”的精神有了可靠的载体;然后将目光探向祖国的历史与今天,在诉说中,喜悦中,将“磨炼”的意义引向深远。

对于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各种成语,小作者信手拈来而无丝毫矫饰,能依据语境精心选择语言来烘托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别有韵味,特别是对杜甫精神的歌颂,极富感染力。

排比行文的结构方式精巧别致,开头先以标识“磨炼”主题的两句诗作题记,正文排比有致,每段分别以不同的语调唱响“磨炼”这首歌,最后扣住中心,总结歌的主旋律,并在结尾将主题深化,提出自己的希望。这种文章结构极具美感。 此外,在作文近结尾处,小作者借用命题要求中关于冲茶的材料来扣题,但又不是死板挪用,而是将歌与茶巧妙融合,于是这茶香伴着歌韵,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生动起来。

雨后现彩虹

“人生路上甜苦与喜忧,要与你分得所有,曾经难免跌倒和等候„„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后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

一首激昂的歌曲打断了我的沉思,把它们划成了一幕又一幕„„

一岁时:在一个宽敞的院子里,一对青年夫妇在耐心地教孩子走路。孩子一次次跌倒,听见的是哇哇的哭声;慢慢地,孩子能学如何到达爸爸妈妈的身边,学会了迈步走路。那个孩子便是我。

五岁时:早上,父母叫孩子起床、吃饭上学。孩子拿着书包迟迟不肯走,因为她怕到学校后会受欺负。妈妈耐心地鼓励她去;放学后,孩子哭着回家向父母哭诉,便父母教导她要学会适应。后来,孩子产再哭着回来,交了很多朋友。那孩子便是我。

十岁时:天灰蒙蒙,小女孩拿着一张卷子,一脸忧愁,站在门口,轻轻地敲响了门。开门的是女孩的母亲。女孩把试卷给母亲看,低着头。母亲望了不及格的试卷并没有生气,只是语重心长地开导教育她。之后,女孩不再忧愁,更加地努力了。之后的考试都次次优秀。那个女孩便是我。

十五岁时:一节体育课,教师跳马鞍。大家都跳得极其轻松,轮到最后一位胖女生跳了,一纵身没有跳过,而且马鞍也断了一条腿。招来了一群人的讥笑,让女生无地自空。老师开导她别灰心,只要掌握要领,坚持地练下去,一定会成功。女生明白了,更加刻苦地训练„„又一节体育课,同样是跳马鞍,女孩轻松地跳过了,引来了大家敬佩的目光与赞叹。那女生便是我。

十六岁时„„ 十七岁时„„ 二十岁时„„

岁月在流逝,年龄在增长。我们一路伴着无数的磨难与挫折,在人生的路上行走,不知撒下了多少汗水,这样收获了多少果实,留下了多少的辉煌„„

“阳光总在风雨后„„”歌声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望望窗外,小鸟欢叫,树儿摇曳,小草含笑„„

这篇作文看着新鲜,读着轻松,品着味甘,在选材方面,本文选取的是极平常亲切的生活素材,可以说我们每个同学都会经历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但这些小事件,经小作者的巧笔穿连,就变成一串闪光的珍珠链:小时候,学习走路的一次次摔倒,初次入学,面对陌生的惴惴不安,长成少年后考试的失败,活动中的失败,受到的嘲笑都是艰苦磨炼……,作者按年龄段撷取闪光的珍珠,而穿起这条珍珠链的彩线就是“磨炼”这个主题。

在构思方面,小作者根据自己的选材,采取档案形式来记录从小到大的一次次磨炼,使各段内容排列有致,从每段段首的年龄提示中,我们醒目地看到小作者的成长,这种成长又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以成长转折点为标志。在精心记录了四个成长过程中的磨炼之后,又用省略号带出了将来,也引发读者对今后将要面对的磨炼的想象。首尾呼应,并且皆与作文题目相对应,这也是作文亮点之一。

珍珠·钻石·我 当我们惊叹华美硕大的珍珠时,谁?会想起它原先是一粒毫不起眼的沙粒;当我们感慨于璀灿华目的钻石时,谁?会想到它原先是一块平平常常的金刚石;当我们攀上知识、人生的高峰时,又有谁?了解成功之后的汗水与努力。——题记

珍珠

有粒毫不起眼的沙粒想变成一颗巨大的珍珠,上帝答应了它的要求,但是沙粒必须要经过生与死的磨炼才能变成珍珠。

沙粒答应了,它被一个贝牡吞进了肚子里。 沙粒处于无边的黑暗之中,粘糊的乳汁磨擦着它的身体,沙粒如烈火般难熬。阳光、河水、小草伙伴一去不复返。沙粒觉得自己在改变,在改变,在变大,在变滑„„

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沙粒终于长大了,有一天他被一个渔人拾了起来。后来沙粒被放置到了博物馆,大家都在惊叹它,赞美它,但沙粒没有骄傲。上帝又来了,他问:“沙粒,现在你已经变成珍珠了,开始时你想过放弃吗?”

“没有,我既然选择了磨炼,就应该坚持走下去。”珍珠平静地说。

于是这个世界上出现了无数珍珠。

钻石

暗黄的灯下,一位老者正在粉未飘尘中工作着,一锤一锤,尖刀下的石块顿时火星四放射,变成飘浮的烟尘。无数次磨打,无数飘浮的粉未,一颗耀眼的宝石孕育而生,成为无价之宝,但老人却老了,工具也磨损了。老人用几十年的时光磨炼了一块石头,一块终于在火星中诞生的石头——钻石。

夜深了,窗外是万家灯火。时钟悠长地敲了十二下,一个身影还在奋笔疾书。桌子边的稿纸已经堆成了小山,累了,倦了,喝一口苦茶,提提神,接着干。几十个日日夜夜,只为一朝中考,点缀无悔的青春。

珍珠、钻石的珍贵,是超脱肉体的财富。生命的珍贵,是经历无数磨炼,是毅力与坚强的共鸣,同样伟大与神奇!

贝牡造就了珍珠,老者造就钻石,生活磨炼造就了我。 磨炼有境,孤独磨炼英雄,拼搏造就强者!

作文精心选取了两种人们熟悉的贵重物品——珍珠、钻石,以它们的培育打磨过程来诠释“磨炼”的含义,然后自然牵出磨炼的真正主角——人。对于珍珠,小作者采用童话式,想象编写出威力无边的上帝与渺小的沙粒,让他们对话,让沙粒感受磨炼的痛苦;对于钻石,则非常别致地添加一位老者,描述他辛苦打磨的过程;对于“我”,则只选取灯下奋笔这一个生动画面来描写,手中一杯苦茶,使人品到苦中氤氲的醇香。作者的这种构思使内容生动感人。

“磨炼”这个词,在小作者的心目中神圣而庄严,所以他笔下淌出的话语也是落地有声,如题记三个“谁”字,以及紧跟后面的问号,有力地震醒我们的思考;再如“磨炼有境,孤独磨炼英雄,拼搏造就强者!”这句话铿锵有力,激发了我们的斗志。

作文以三个并列的名词,用间隔号隔开来作标题,正文便以乐章的形式,依次描述题目中的三个主角,这种行文方式使文章具有了整体美感,给阅卷者以外观的审美享受。

致司马迁的一封信

尊敬的司马迁先生:

您好!

吾久仰您大名,终掩饰不了心中澎湃。于是提笔写下此书,请恕吾冒昧,望细读。

今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当代学生家庭幸福,学业风顺,生活美满。殊不知“磨炼”为何物?故欲用您的经历,以启莘莘学子,不知可否? 话说当年,李陵将军被迫投降。上至皇帝朝臣,下达平民百姓皆不理解!您一句:“吾臣为李陵将军开罪!”引来皇帝勃然大怒。如果李陵将军知此事必当重谢于您!可您,却为些受了宫刑。

这是您的第一次磨炼。 但,您虽身受宫刑,却在精神上更为发奋图强,渴望从文学方面“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于是乎,您撰写《史记》,日夜伏案写作。此时,在您心中有一信念:吾将此书而垂名千古。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了,您枕边的《史记》已从当初那薄如蝉翼的一简变为如今足有几十厘米之高的上百张简。您笑了,您认为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成功了!可是,您却不知磨炼却还在您身边魂牵梦萦。

在一夜之间,那几百张初稿不翼而飞。第二天清晨,您翻遍整个寒舍,但那稿子还是不见踪影。

痛!发自心底的痛。您已白鬓苍苍„„ 这是您的第二次磨炼。 世人悉知,您已身心疲惫。皆认为您将绝望,将放弃。但是,您没有。 纵天下人无欲而您有欲!春花雪月再次伴您走过十多个年头!三千万字又将跃然简上。积上次教训,此次您下笔如有神。终于,您的心血没有白费。《史记》,这部记传着人类历史传奇的书籍,它使历史绽放光彩。司马迁――一个人类历史的伟人!

第三次磨炼后,终于,您笑了,真正地笑――

“磨炼”在您身上真正体现了它的意义。人生,没有磨炼的人生将永远无法散发香气!

祝:在天国永享安康!

懂得磨炼的当代学生

2007年6月15日 在内容上,小作者饱蘸真情之笔,有条理地将司马迁的三次磨炼经历写出,再现一位正直、坦诚的史官形象,更再现了司马迁艰苦撰写《史记》的曲折过程,这不仅是身体劳累的磨炼,更是心志的磨炼,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如何能在身残心累的情况下经得住文稿丢失的打击,这些生动描述,极震撼人心,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拉近了我们与司马迁的时空距离,一声声“您”字的呼喊,让我们从中看到一张憔悴却又坚毅的脸,看到一个残疾却又伟岸的身

影。紧紧围绕中心,将叙述与抒情表达方式巧妙结合,使“磨炼”这个主题有效突显。

书信体,是非常有利于抒情的一种文体,对于这个严肃的命题,小作者能放开思维,根据自己的抒情专长采用书信体来写作,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信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景仰中,暗含作者对自己和他人磨炼意志的激励之情,这种抒情方式亲切自然,易让人接受。

词海听愁

磨炼,成就了文人骚客的旷古哀愁。而愁,造就了乱世中最靓丽的风景。 从那“灯火阑珊处”踱步而来的,是谁?她望穿秋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啊,她愁,战乱烽火,成为了她的最痛,赵李两相爱,最终化作了雾里花,水中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本为虚化作实,凄惨悱恻,委婉清丽,抚袖长叹,绝尘而去。

易安啊易安,你的愁不着笔墨都力透纸背,千年哀情,至今怅叹,你饱受磨难,倍受磨炼,一生坎坷飘零,可这却成就了你――宋代婉约派的女掌门人,一颗耀眼的明珠。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一个在古,一个在今;一个既死,一个仍存。可我懂你,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抛散,一身浩然正气却天地可鉴。“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生飘然羁旅”你的愁热情激昂,音调高扬,却有时也不免饮撙长息,黯然神伤,许多的不如意,诸多的不顺畅,都令你倍受煎熬,十分困拢。

可是,陆放翁,你却成为了豪迈爱国的有力代表,在宋代词坛上雄踞一席之地。赤诚之心,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人们习惯凭栏而望,回首自己飘泊不堪的一生,回望自己旧情哀念。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阑桡”这是惜别之愁,而这愁,却磨砺了朋友之间自古真挚的友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相思之愁,而这愁,却印鉴了爱情饱经磨难后的纯洁依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爱国之愁。而这愁,却显现了爱国名将受佞臣诬蔑,饱受煎熬却依旧保有一颗赤诚之心不变的高尚节操。 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宇宙人生的自然哲理,全然蕴于此景之间。人生需要磨炼,纵然会有愁绪飘然不定,哀思不断即景而生,可这,却能成就人生的靓丽的风景。

词海听愁,不生愁却感慨多,成长路上,相信自己,在磨炼之中煅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

本文的小作者别出心裁,居然将“愁”字作为自己抒写的主题,乍一看题目,真的有离题之嫌,再看题记——“磨炼,成就了文人骚客的旷古哀愁。而愁,造 8

就了乱世中最靓丽的风景。”这一语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愁”是一种心理折磨,不也正是一种磨炼么?它磨炼出了千古华篇。

作者利用自己对宋词及作者历史背景的熟悉,笔墨轻点,洋洋洒洒,那些或清丽婉约,或愁肠百结,或豪情万丈的诗句,随小作者的慨叹,配合默契地流诸笔端,使整篇文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

那么作者究竟如何将“愁”与“磨炼”相融合的呢?你看近结尾处:“人生需要磨炼,纵然会有愁绪飘然不定,哀思不断即景而生,可这,却能成就人生的靓丽的风景。”这由“愁”坳“磨炼”的过渡之语,以及结尾的点睛之笔,无不扣紧“磨炼”这个话题,将上文内容完美收束。

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散文

人生如茶,感悟人生

人生如茶 《茶说》读后感

人生如茶作文500字

人生如茶议论性散文

人生如酒又如茶

哲理故事: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