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读书报告

摘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这本书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联合起草的一部党纲,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纲领性文献,其内容丰富、深刻,尽管距离发表之初,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共产党宣言》闪耀出来的思想光芒仍然是照耀人类社会前进的璀璨明灯.本文浅谈了对共产主义以及无产阶级的理解和认识,结合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对读后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影响启示

一 作者和写作背景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

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间,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第一次发表。随后,又分别以德文、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佛来米文、瑞典文等形式进行过发表。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宣言是在一切旧欧洲势力联合起来围剿共产主义时产生的;宣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全世界说明共产主义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简要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工业革命的发生,资产阶级逐渐凭借先进的生产关系,消灭了封建制度,并聚集起财富和生产资料。随着资本的发展,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成政党。最终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通过结社达到无可抵抗的革命力量。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共产党人和无产者间的关系,阐明了共产党的目的、任务和纲领。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而是剥夺那些利用这种占有并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党人就是为了消灭私有制。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其中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述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提出了共产党人进行政治斗争的策略原则,即“三个统一”的论证原则: 参与当前运动与坚持运动未来的统一;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联合本国进步党派与团结各国民主政党的统一。

这四章内容就像搭积木般自下而上自然而然地构建成一个整体,所表述的理论观点通透,逻辑无懈可击,极具说服力和创新性。下面我想结合中国的历史情况谈一下我对《宣言》的理解。

三.阅读总结和心得

(一) 共产主义相关名词的概念认识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这些名词从很早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已经不再陌生了,可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社会主义”,恐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甚至说,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不仅是无法说明清楚,甚至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概念。

拿自己为例,在很小的时候,一般而言,对于共产主义的直观概念就是“共产”,没错,不存在所谓的阶级,不存在所谓的剥削,不存在私有制,然后,“人人平等”,“天下大同”。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概念错了,只是直观上来看,似乎“共产主义”应该就是这么解释。但是,很明显,这些并不全面,甚至来说,有些过于“限定范围”了。

怎么说呢,首先,我们有那么一个名词,无产阶级,那么,很明显,即使是共产主义的领头羊,也依然具有阶级的属性。或者说,如果这个社会存在,国家存在,那么,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阶级就会存在。毕竟,人和人在身份上没有差距,在先天地位上也许也可以不存在差距,但是,总会存在着不同的擅长与不擅长,也就是不同的分工,不同的社会地位,然后,无可避免的,阶级就会出现。这当然不是说不同的工作在地位上有什么优劣之分(就好像现在的国家元首要远远比很多工人累一样,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多么让人羡慕),只是能力大小的问题导致的工作种类不一样。可是,即使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份工作的自然地位应该是一样的,每一份工作的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生活物资却也绝对不会一样,就像,你不可能指望一个管理者所得到的和被他管理的人拿到的一样多一样。而这种无法避免的差别,也就无法避免的形成了阶级。

不要说真正的共产主义不需要管理者,那对于任何存在社会的生物体系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假想。就连我们发明的电脑都需要所谓的终端机,那么有着思想的我们就更加不可能允许自己的生活环境是一盘散沙。也许将来的世界上会是一个融合了很多小社会的大社会,但是,却几乎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世界。

所以,由此来看,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也是一种阶级,也是一种政权的存在形式。

(二) 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的影响

如果说以前觉得这种说法不过是为了另辟蹊径而另辟蹊径,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看得比那些所谓的伟人更加清楚,那么,现在在看过真正的《共产党宣言》后,就会知道,其实,真正创立这个名词,写下那些书籍的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以前自以为的“看透”,不过是因为自己是井底之蛙而已。

那么,既然无产阶级也是一种阶级,我们又该怎么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那些早已被我们所熟知的名词和概念呢?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既然无产阶级也是阶级的一种,社会主义也是社会的一种,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分的强调它的必要性,它的正确性,甚至,就现在看来,我们也许选择更应该选择另外一种阶级和社会形式,反正仅仅是形式不同而已,反正都会有一个统治阶级而已,那么,也就没必要那么绝对了,非它不要。

可是,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就有进入了一个误区——无产阶级是阶级没错,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也是一种政权形式没错,但是,和其他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刚好具备了其他阶级所不具备的一个性质,而哪怕即使仅仅是这个性质,也足以让它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我们必须选择的地位,那就是,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无法否认,无产阶级确实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处在的一个社会阶级,而只要是大多数人的社会阶级,就具有着某种可能——随着教育和素质的提升,我们越来越能够发现,让一个少数人的阶级去统治一个多数人的阶级是一种越来越无法让人接受的情况。举个不恰当例子,即使是资本主义的国会选举,也是要看席位的,所以,很明显,在人们贫富差距越来越小的趋势下,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大形势,已经不再是一件模糊的事情。

其实,和《共产主义宣言》中描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相比,即使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和当时的不同了,就更不用提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更加不同的是,现在这些国家的政权过度也和当时的不同了。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 在当时,在《共产主义宣言》的描述中,无产阶级想要掌握政权,是需要“夺取”的,所以,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很明确的声明——“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很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夺取”了,而且,当然也是暴力性质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或者说,即使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事实也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知道,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反对共产主义,依然拒绝共产党人,但是,无法否定的,现在的资本主义本身却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他们也许依然掌握着生产资料,但是却渐渐的不再是少数派,更多的人拥有了生产资料,更多的人走向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表面上看,由于资产阶级的某种“亲民”的手段,让无产阶级接受了他们,然后,允许其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他们,成为新的资本家,达到了扩大自己所在阶级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在无产阶级走向资产阶级的同时,资产阶级其实也是在慢慢衰弱——不存在可以吸血的资本家,那些原来被极个别人所掌握控制的资金财产正在一步一步的化整为零。所以说,我们真的很难说,在遥远的未来,到底“消失”的会是哪一个阶级。

我认为,《共产主义宣言》的书写着不会仅仅把眼光定在“无产”上,其实,他们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所谓的“大多数”,是更进一步的“公平”,而在当时,这个“大多数”,正好是“无产阶级”,所以,才有了这个名词。而现在,如果那些伟人还在,那么,也许他们会用另外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大多数”者。

所以,相比较“无产阶级”的政权,我更加欣赏“共产主义”这个词语的创作。共产,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种制度的先进性,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可以称之为“绝笔”。而且,如果是仅仅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我们就完全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转变了——不执着于无产阶级的暴力夺取政权,也不存在资本主义对于这种制度的排斥(反正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了),我们所要期待的,所要看清的,不过是一种尽力让最大多数人达到公平,达到满意,达到生活上的优质化而已。

很多人都说这个社会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这个社会上相对意义上的公平的存在,而由这一点看来,我们所能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尽量达到这一点,然后,尽可能的让人类群体中的大多数得到我们所能保证的优化生活。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的现在,我们依然可以从一百多年前的那篇宣言中看到我们将要走的道路,不是夸大,也不是空洞的宣传,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那篇并不长的宣言上,确确实实凝结着那批智者的智慧,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属于未来的光芒,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去做些什么的。

共产主义,也许更加大胆的设想,那个社会的形式不是由谁来掌握政权,而是,不管是哪个阶级,它都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都能够尽量公平和平等的对待那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仅此而已,很简单,却也很困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百度文库。

[4] 马丁•洪特著,金海民译,《都是怎样产生的》,商务印书馆.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 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 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