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道家寓言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20:09: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1:道家寓言7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交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生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 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列子 周穆王) 赏析:

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窮二儀之數,握陰陽之紀者,陶運萬形,不覺其難也。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造物者豈有心哉?自然似妙耳。夫氣質憤薄,結而成形,隨化而往,故未即消滅也。陶鴻慶曰:張注未得妙字之義。妙之本字當為秒,亦作玅。道德經上篇,“常無欲以觀其妙”,王注云:“妙者,微之極也。”其巧妙,言其巧微妙不可知也;與下文“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相對為義。 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假物而為變革者,與成形而推移,故暫生暫沒。功顯事著,故物皆駭。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注篇目已詳其義。盧文弨曰:注“注”下藏本有“見”字。王重民曰:與猶以也,說見釋詞。謂始可以學幻也。御覽七百五十二引作“始可學夫幻矣”,文異義同。 吾與汝亦幻也,奚須學哉?:身則是幻,而復欲學幻,則是幻幻相學也。〔解〕夫形氣之所變化,新新不住,何殊於幻哉?故神氣所變者,長遠而難知;法術之所造,從近而易見;乃不知乎難知者為大幻,易見者為小幻耳。若知幻化之不異生死,更何須學耳。 老成子歸,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釋文“深”作“淫”,云:淫音深。(戰國燕策,其智深而慮沉。注云:沉猶深)。史記樂書:“聲淫及商。”王肅曰:“聲深淫貪商”,此淫訓為深之證也。又此書淫深二字多相通。黃帝篇,“彼將處乎不深之度”,注云,“深當作淫”。淫讀為深,深又讀為淫,義相通也。

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時;吳闓生曰:憣校,播弄之意。釋文云:憣音翻。校音絞。顧野王讀作翻交四時。

冬起雷,夏造冰。飛者走,走者飛:深思一時,猶得其道,況不思而自得者乎?夫生必由理,形必由生。未有有生而無理,有形而無生。生之與形,形之與理,雖精麤不同,而迭為賓主。往復流遷,未始蹔停。是以變動不居,或聚或散。撫之有倫,則功潛而事著;修之失度,則跡顯而變彰。今四時之令或乖,則三辰錯序。雷冰反用,器物蒸爍,則飛煉雲沙以成冰澒。得之於常,眾所不疑。推此類也,盡陰陽之妙數,極萬物之情者,則陶鑄群有,與造化同功矣。若夫偏達數術,以氣質相引,俛仰則一出一沒,顧眄則飛走易形,蓋術之末者也。注“冰澒”各本作“水頃”,非。釋文云:爍音鑠。澒音洪。 終身不箸其術,釋文“箸”作“著”,云:著,陟慮切。故世莫傳焉:日用而百姓不知,聖人之道也。顯奇以駭一世,常人之事耳。〔解〕精乎神氣之本,審乎生死之源,則能變化無方,此必然之理也。會須心悟體證,故不可以言語文字傳者也。俞樾曰:“故”盧重玄本作“固”。固與故通,此古本也。張湛本竟改作“故”,轉非古書之舊。

子列子曰: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取濟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潛著而人莫知焉。 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測之哉?:帝王之功德,世為之名,非所以為帝王也。揖讓干戈,果是所假之塗,亦奚為而不假幻化哉?但駭世之跡,聖人密用而不顯焉。釋文云:為之之為,于偽切。

这篇是宣扬老庄“自然之道”的寓言。老成子没有体悟到所谓幻化正是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却是很难言传的。一旦他认识到有生有形者终归虚无,认识到术乃小道,破除了学习幻化的机心,便与天地造化融而为一,也就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篇2:道家寓言1 啮缺问道 啮缺问道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庄子 知北游) 赏析: 被衣、啮缺,名字怪异,而在庄子笔下却都是上古有名的贤者。细算起来,两人还有非同一般的师承渊源:被衣是王倪的老师,王倪是啮缺的老师,那么,被衣则是啮缺的太老师。因而,《庄子·知北游》谓“啮缺问道乎被衣”,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问道,即请教道之理和为道之法。

一汝视,一汝度,在圣人看来,天下万物的长短大小高下快慢贵贱等的差别都微不足道。要与天下万物同一,和谐融洽;精魂与肉体统一,不受外物的诱惑。 被衣先言如何为道,照其说做去就能“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那时,德将造就他的内美,道将成为他的归宿。

如新生之犊,刚出生时双眼朦胧,犹未真切视物,视而不见,因为仍在道的先天境界。为道者功夫至此,此指新生之犊,即道所谓“返还有生之初”,初指刚出生时的状态。

而无求其故,故,缘故。此指对周围什么都不去觉知、不去了解,因为一觉知一了解,要想弄出个究竟便是后天了。不是先天而是后天,那就与常人一样,不为得道之人。前“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一段为道法,意义同广成子教黄帝语,总的都是心清意静,一志虚无义。神将来舍,指心神亦即道物不再四处飞扬,而是居中不出。 啮缺睡寐,睡者道物补充过程,其后天道已无,需要补充故睡寐。睡寐又是后天返回先天过程,此处尤指回返先天,所以被衣大说行歌而去,知道他说的话起到了作用。 被衣后歌再说为道之状及其情形:“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不以故,故指得道前的那些后天知觉闻见,不留恋、不依持。 无心,无天地人我,无思虑念想;不可与谋,指与外物不交接往来。 “彼何人哉”,最后总赞一句:这是怎样的一种人呢?戛然而止。《庄子·知北游》云:“大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不言、不议、不说、不作,是庄子大道无为思想的精义。而《被衣为啮缺歌》中着力刻画的槁骸似的形体,死灰般的灵魂,不以实知自持的风范,媒媒晦晦的举止,则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思想。这种人格,正是庄子所标举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此诗的思想内涵也在于此。篇3: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量体裁衣的故事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螳螂捕蝉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亡羊补牢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篇4: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成语故事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神话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 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经典神话故事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尝遍百草的农业之神神农 七夕节的由来

人首蛇身的道家创始人伏羲 燧人氏与钻木取火 钟馗与财神刘海的传说 主管人间婚嫁的月下老人

为人除去障难与病痛的月光菩萨 五路神传说

两度被流放的屈原 屈原与离骚

九黎族首领颛顼 ·民间神话故事 趋吉避凶的民间喜神 主婚姻和合的和合二仙 赢得世界雅俗共赏的*济公 财神 观音送画 穿岩十九峰 虎跑梦泉 风雨桥的传说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龙母(白族)

梅花

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菊花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荷花

荷花 元·叶梅峤

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 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 采莲曲 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 桃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桃花 苏轼

争开不待叶, 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镜, 惊鱼水溅桥

道家房中术

道家功

快乐道家

道家提倡

道家 时空观

道家经典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道家寓言故事
《道家寓言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