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体会课堂“无为”艺术,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7: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体会课堂“无为”艺术,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乐从镇东平小学周艳枝

成都考察活动中我有幸听取王洁教授、周卫教授等专家的报告,王洁教授提出:“在课堂里,学与教是整体不能割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按照“以学论教”的思路,课堂评议实可简化为如下的准则: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这个简化准则,再次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决定课堂的效率的关键,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精心备课后,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一一向孩子传授,但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为什么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卖力演出得不到学生的“赏识”?结合成都考察活动的所学,在专家先进教学理论的引领下,观摩成都市一线教师的精彩教学展示的同时,使我在困惑中看见前进的曙光: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导演”,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得要到位但不能越位,老师在课堂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学生,并以精准优美的语言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所以课堂上老师适当使用“无为”艺术,以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才能在课堂中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适时调整,以“变”促生成。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生成的。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生成时,还是机械性地达成预设,会让“死”的教案牵住“活”的学生,我们要走出预设的禁锢,根据课堂信息反馈情况适时调整,从而使课堂上的生成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也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一】某位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是这样预设:先利用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安排三次比较活动让学生观察三组长方体:第①组长和宽相等、高不相等;第②组长和高相等,宽不相等;第③组宽和高相等,长不相等,他估计通过比较,学生能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接着顺势进行“摆一摆”活动,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利用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思考这环节,当问题一提出后顿时个别学生马上举手发言,说:“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和它对应的长、宽、高有关”,学生的发言无疑是泄露了“天机”, 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被他说出来了,怎么办?然而,那位教师并不慌乱,而是及时调整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回答:“我昨天预习了所以知道的”,教师继续追问:“请你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倒的?”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我知道,我是利用摆小正方体发现这个计算公式的”接着并在讲台前用小正方体摆起来了,这时其他的孩子在认真专注地观看,当学生介绍完,老师从容不迫地应对:“这两位同学真厉害,知道得这么多,但是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一下。”„„

【反思】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发现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活动我们是不能尽数预设的,当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教师运用他的教育机智,没有急于表态,而是适时调整心中的教案,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有价值的思考或材料,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或许能“意外”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二、适时无言,以“静”促思维。

常常会听到同行讨论:“这些题目我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怎么还是错!”我想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独揽大权,台上口若悬河,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台下鸦雀无声,每个知识点听得懵懵懂懂,铃声响后还滔滔不绝,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在这种全时段单调的灌输下,有几个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呢?于是“教师一心讲道,学生埋头睡觉。”评讲练习试卷,教师像正在扫射的机关枪,拼足了劲一题接一题灌下去,不给学生思考、整理、自我修正的机会,结果是同样的题一错再错,更不用说举一反三了。诸此种种,在我看来,都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所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方式造就的学生必然是懒惰、被动。 1

一切都等着老师灌给自己,不愿也不会主动学习,又何来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又怎能应对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为人师者要学会适时“无言”,以充满智慧的技巧培育出独立、自信、智慧的勤学生。在我校常态课的展示上,我就在某位老师身上体验到这种“无言”精神: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片断:学习80÷20

⑴从文具店里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淘气今天带了80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

师:“你会列出算式吗?”(板书:80÷20)

师:“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因为求的是80里面有多少个20)

师:“80÷20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

师:“那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请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老师巡堂中把发现的情况让都请学生进行板演:

(1)(2)

师:那位同学能当小裁判,为大家判断这两种情况?

在这环节上老师并没有及时根据学生板演,急于判定谁对谁错,而是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作小老师进行判断和纠正(其实学生纠正的地方就是教学的难点: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但“小老师”的判断不正确时,老师并没有及时纠正,他只是微笑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其他学生的发言的欲望,孩子们大部分高举小手,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思维的闸门悄然开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竞争,课堂由“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不息的小溪”。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我明白到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孩子,教师已不是主宰课堂知识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句名言早已成为共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适时点燃火把,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即在每课时的重点难点,预测学生认识的误区和知识的盲区的环节上教师应当要学会适时“无言”, 适时“无言”,换得了学生探索后的“多言”, 让学生在老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启迪智慧、激生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适时旁观,以“愚”促智慧

教学中,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一些教师就迫不及待地为他们“排忧解惑”。久而久之,学生的耐挫力下降,尝试探索的热情逐渐熄灭,甚至会过分依赖教师。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妨“袖手旁观”,多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让学生无所依赖,进而激发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

【案例三】我曾听某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与老师一起推倒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它解决问题后,老师这时装出一副困惑的样子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我也想了解它的体积计算方法,谁可以帮帮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生1:“其实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个学生的发言刚停止,个别学生就马上说:“不对!”老师接着这种态势请他回答:“你认为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是怎样?”

生2:“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边是棱,所以正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不准确,应该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现在这两种方法都各有道理,但哪种方法的表达要好一些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马上报以热烈的回应:

生3:“我认为生2同学的方法好,能准确计算正方体体积,也可以与长方体体积区分”

生4:“我赞同生2的方法,而且表达还可以更简单,就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字母表示V=a3” 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用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这个方法好,既可以准确解决问题,而且写的时候还能简写,谢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助!”

【反思】这个环节表面看来教师做的工作很少,但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动起来了,使课堂活起来了!老师适时旁观与“愚蠢”,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唤起学生学习的

3欲望和探究的热情。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正方体体积=棱长的优

点,其效果远比教师单纯的讲授强得多!

四、适时“留白”,以“空”促发展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有了精彩的情境,让学生走马观花而过,就不能绽放问题情境的全部美丽(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应用性)。在情境出现后,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

【案例四】某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时,中间有这样的一个片断:

师:探射灯的灯光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吗?

生:它可以变长。

师:假如这条直的线就是探射灯的话,现在我们就让它变长。(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你觉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向一端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变。(教师同时请学生指着线段解说)

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条直的线它可以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一端延长,我们说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条直的线一端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一端延长„„(学生想象后,再课件演示,教师板书:向一端无限延长)学生的想象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真是身临其境:画、声、光、动作于一体的画面,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到什么是“向一边延长”,什么是“无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形象起来。这里,老师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为他们制造了心理上的空白。学生渴望理解这样直的线是什么?

【反思】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为他们制造了心理上的空白, 这种“留白”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快乐,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是教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在课前我们应把更多时间放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上,本着“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的原则进行预设,并在课堂上适时调整、适时无言、适时旁观、适时“留白”,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定能进一步生成、凸显和扩张,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也必能落到实处。

构建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体会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构建有效课堂实施方案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构建有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构建有效课堂

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精心设计教案 构建有效课堂

构建简约有效的课堂

体会课堂“无为”艺术,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体会课堂“无为”艺术,努力构建有效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