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毛与张爱玲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4: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毛和张爱玲都是广受喜爱的女作家,但是她们的创作却是截然相反的。三毛自始至终只在作品里描写她自己,张爱玲却始终把自己深深的隐藏在作品之外。三毛的作品是“出世”的,因为她始终刻意把生活诗意化,把人物完美化,把人间烟火粉饰成童话世界,可是她本人却始终在世俗之内,受尽声名和虚荣之累,最后更是彻底迷失在自己用文字精心打造的文字殿堂里。张爱玲的作品是“入世”的,她笔下尽是浮世的悲哀和不彻底的饮食男女,无论是人生或者人性,都看得深入骨髓。但她本人,却因为看透而有了俾倪俗世的淡然。她始终清醒,所以轻易的跨过了人生的虚无,把人生演绎成了华美的传奇。

“三毛和张爱玲,一个生前热闹,死后归于沉寂;一个生前寂寞,死后开始显赫。一个说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不要放弃追求七彩的虹;一个站在旁边斜着眼睛冷冷地说所有的感情都是千疮百孔,生活不过是一件爬满虱子的华丽的袍。相信奇迹的三毛在孤独中狠狠地用丝袜绞断了生命;不相信任何人的张爱玲倒是活到了寿终正寝。”

“三毛说她不用第三人称写作,所写的都是纪传体性质的散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诉说自己故事。张爱玲永远都是第三人称,她只是冷静地讲述别人的故事,从不把自己带进小说里。专家们煞费苦心地从这些故事里去猜测她生命的痕迹。”

“三毛悲天悯人。她身边总有一大群好朋友,她同情一切受苦的人,她耐心给读者回信。她热爱生活,可以在沙漠里白手起家,把简陋的家变成美丽的天堂;她富有生活情趣,自己裁剪衣服,在石头上画画。她努力地生活,时时刻刻地创造着生活。张爱玲,不喜欢她的父母,对她唯一的弟弟也是无情。她不喜欢甚至是厌恶小孩。这些话都出自胡兰成的书中。张爱玲的确不喜欢与人交往,尤其是定居美国之后。她在美国的公寓除了一张床外就是四面的墙。”“三毛死后报纸上刊出了许多纪念她的文章。许多人为她留下真诚的泪。张爱玲被人发现的时候,魂魄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她的作品已经在大陆封杀了40年,普通老百姓还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人。但是我相信即便是认识张爱玲的人最大的感触也不过是惋惜和同情。”张爱玲和三毛基本是一类人,才华横溢,天性敏感,不甘平庸,骨子里都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本质上两个人在对人生的态度上都是一个底色——悲观,不过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三毛的作品里有很多“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足以让人落泪,“闹学,拾荒,撒哈拉......”她一路走来,坦荡荡地敞开大门,四壁明朗可见,人性纯美善良,人生优雅浪漫,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见到的是父慈子孝,夫妻恩爱,朋友侠义。那些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明亮飞扬的世界。但是,读多了之后,验证一下现实,却不由得让人疑惑:虚幻的文字世界,作者似乎并没有真正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反而看到的是作者自觉不自觉的一场场生活秀。这些生活秀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大锅里,加入了“热情、浪漫,爱心”等等精心的佐料烹调出的适合某一部分读者的大餐。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悲观所以静观,因为静观所以敏锐,她用那只善于挖掘人性的笔,直抵了人性最深处:痛苦,以及造成痛苦的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因此在她的小说里,尽是困于物欲中的不彻底的小人物,在感情和物欲里挣扎,却不见一点的光亮。亲情的外衣下包裹的是自私和冷漠,爱情里满是算计,懦弱,自私的小人物,演不完人生的苍凉和人性的悲哀。以郑先生,聂介尘为代表的父亲形象的冷酷;以曹七巧为代表的母亲的疯狂狠毒,以流苏母亲为代表的自私冷漠。而主人公无论男女无一例外都是:‘他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是一个自私的女子”。“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世间所有的感情莫不如此”。张爱玲写出了人类的空虚、渺小、自私、孤独、愚蠢,在这里只有人性的丧失,人格的错位。三毛始终孜孜不倦的在构建一种优美和博爱的人生,张爱玲却恰恰相反,永远在作品里消解着人性和人生的神话。

从两人的创作上我们可以看出,三毛的文字走的是女人性灵的路数,她的文字平易通俗,不晦涩不做作,重的是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情调,走的是叙事散文的路子,可以说开创了小女人散文的先河。而张爱玲的作品貌似袭用了鸳鸯蝴蝶的路子,实则借用了新感覺派不少的心理

分析与表现手法。作者既不在于浮光掠影的都市生活,也不在于个人的一点小情调小感悟,目的在于,穿透都市表面的浮华,直抵生活地层的悲哀,从而透视人类内心的最本质和整个文明苍凉的底蕴。张爱玲的文字是灰色的,这种灰色所透露出的悲凉是隐匿起来的一种力量,在我们阅读她的文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被渗透,被渲染。

而她虽然身背名媛贵族的身份,但实际生活却一直受尽波折。可以说她一直以她的文字来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她对生命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悲观的,无奈的,没有光明的。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是充满生活色彩的,她可以把粉条说成是天下下来的雨丝,她可以和她深爱的人居住在一个大大的沙漠中而乐此不疲的生活着。她让我们知道许多生命中的一些欢快跳跃的因素,她给我们表现出来的永远是达观自然的生活态度。她甚至努力的感染着我们,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里快乐的生活。可是张爱玲,这个厌恶这个世界,悲观看待生活的女人活到九十多岁才和我们说离开,而三毛这个活性快乐的女子四十几岁就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我们。这好似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那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却是自杀而死,而一个经历许多波折对生活沉默不愿对面的女子却长命百岁。

从三毛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童年一直不快乐,因为上面始终有一个压着她的优秀的姐姐,撇开她热情满怀的的正面形象,读者会忽略了作品中无数次地写到过自杀,她说1981年如果不是琼瑶用了整整七个小时强迫她答应不自杀,她早已不在人世。她之所以留下,是为了不伤害活着的亲人以及广大爱她的读者。可是十年以后,她发现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远没有她自己想象的那么重,她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心情:在一次家人聚会上,她三次大声宣布她要结婚了,但没有任何一位家人做出她期待的回应。可见三毛在洒脱的内心下,却是一个渴望引起关注的小孩。当她成名后,她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可是,在短暂的快乐之后也陷入了长期的不快乐。不管在事业和婚姻上,在成名前,三毛都是父母眼中的失败者,就是在成名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三毛的文章也不被父亲和家人看好,所以三毛在父亲面前一直很自卑。三毛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她把依附父母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但又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她把父母的过分关爱看成是负担和束缚,荷西的早逝,更使她感到“虽生犹死”般的孤独。

从三毛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她始终是一个渴望关注的孩子,长大了就成了一个渴望被关注的女人。她的悲哀是个人的,与这个时代和世界无关,因此,当她后来发现自己在别人眼里远不如自己想的那么重要时,这个构筑了一个明亮动人世界的三毛,最终选择用一条丝袜做了红尘的逃兵,在自己的浪漫人生中留下了一个最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也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小时候父母不和,下面又有占了先天性别优势的弟弟,再大点,母亲的远离,父亲的糜烂,继母的狠毒刻薄。她的经历就不止于不快乐而已了。但是她在《私语》里,写到被父亲软禁,写到找父亲拿钱的屈辱,写到母亲几次怀疑为她做的牺牲值不值得,都是用的一种平淡从容的语调,好像那都是别人的故事。这就是张爱玲,她的可贵在于,明明清醒地意识到人性的悲哀,人生的残缺,还有勇气正视人生凡俗的性质,还有勇气积极地去面对,并且对卑微而平庸的生活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在悲哀中有着肯定,肯定中又有着忧患,而自己仍然执着于生命,执著地在凡俗和琐屑中寻找幸福和快乐。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出世的心情,这个看透了世间人情的张爱玲,始终能在滚滚红尘的“尘埃里开出花来”,在对生命和人性深刻体悟后,坦然地选择了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顺从地接受死亡的召唤。让生命的袍子即使“爬满了虱子”,却仍然能够显示出它的“华美”。从这点来看,张爱玲比三毛更勇敢。由此可见,这种“出世”和“入世”的不同生活态度,是造成张爱玲和三毛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特点的最根本原因

浅谈三毛与张爱玲

张爱玲与海派作家

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张爱玲

张爱玲

三毛经典语录

三毛经典语录

三毛经典语录

三毛经典语录

三毛读后感

三毛与张爱玲
《三毛与张爱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三毛与荷西说 三毛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