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摘要:文章在分析感恩定义的基础上,例举对感恩淡薄的事例,反证感恩的重要性。并探讨当代人大学生感恩观淡薄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感恩 成长 教育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以来,一方面,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得到极大提高,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另一方面,人民的道德水平却呈普遍下滑的趋势。当代的些许青年人不懂感恩,漠视感恩,从不感恩。但是一个社会要健全,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尤其是进行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古今中外的感恩及其内涵。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精神,它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国古代,[1]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对社会的感恩;[2]曹操的“衔草结环,以恩报德”,是一种对贤人的感恩;[3]增广贤文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一种对他人的给予的感恩。在西方,[4]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恩;[5]居里夫人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不下了最初的种子”,是一种对恩师的感恩;[6]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的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只一种对生命的感恩。

感恩,作为一个舶来词,牛津字典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 它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而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回报,一种钦佩。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品德,一片肺腑之言。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进而尊重自己。 放眼看“感恩”[7]荆楚网最近报道了一则名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的新闻,事实是这样的: 在襄阳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八次“金秋助学”活动中,

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而在这次活动中,襄樊的5名贫困大学生被宣布成为受资助对象 ,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5名大学生的事件不仅让资助者寒心,更让旁人看了汗颜,我们不禁追问,“当代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学生的错?是家长的错?是教育的错?还是这个社会的错?”

感恩之心为何淡薄?

我认为,在这个高度运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我们都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如鱼得水,丰富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一切的一切,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遇。国有的,私营的,中外合资的的企业不仅走出去了,还引进来了,都赚到了大笔大笔的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城市的老板,还是农村进城的农民工,都在努力地追求金钱,老板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往往是不择手段,满城弥漫着铜臭味。为了工作,他们很少在家,有的甚至几个月都不能和孩子见面,或许他们的孩子在家中过着“小霸王”的生活,一家人以他为中心,要什么给什么,没有的,也千方百计的给,由此无限制的满足其愿望,也就成了“溺爱”。在外,他们往往任意挥霍金钱,不懂节约,不知感恩,对社会对他人宛然一副冷漠的态度。同样,农民工抱着赚钱的愿望进城,丢下了年幼的孩子,年长的老人。在农村里,留下了大批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呵护,不仅生活上没有父母的照顾,心理上也没有了依赖感,

他们在家或学校被人欺负了,无处可说,没钱了,父母寄回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久而久之,生活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他们或许从不向父母说声“谢谢”,只认为父母的给与是理所当然。对父母的恩情都熟视无睹了,还会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么?答案是否定的。其次,是教育。我国当代教育是一种重视应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教育机构一味追求高标准的升学率,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考上重点,考上名牌便是王道。而忽视了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及感恩教育。传统的美德,感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在教育内容里凤毛麟角。由此,当他们走出社会,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时,便手足无措了。再次,便是家长和学生本人了。在法律上,父母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抚养费,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从道德上讲,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心灵依靠,道德教育,给予孩子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当孩子长大成人,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时,便要学会自己去学习了,怎样尊重他人,怎样尊重自己,如果仍然不懂感恩,不懂诚实,不懂尊老爱幼,便是学生自己的过错了。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作为个体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在与他人交往之中,感恩作为一种美德,体现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所以,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就要从社会,从他人,从自己着手了。社会作为我们生活的大圈子,他的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建设一个风气良好的社会,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一方面,以德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老百姓看到、感受到政府的恩情。另一方面,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从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而不是着

眼于当前的政绩,没有规划,没有目的的建设。坚决整治腐败的风气,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实现政绩公开、透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企业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生产合格、优质产品,以感恩、诚信、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各级教育机构要落实好德育教育,一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德育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传统美德灌输于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实践,适当的组织学生参加感恩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的内涵与精神,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爱要表现出来,让他们看到,感受到,而不能偷偷的把一切事情都在背地里做好,只让他享受那个美好的结果。要让他看到你的付出,从而有发自心底的感谢!更要从小就教育孩子心存感恩,践行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懂得一些基本的传统美德,例如:孝顺,诚实,助人。耳濡目染,孩子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这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词语,他教会我们舍得,教会我们助人,教会我们责任,···,没有了它,世界将变成没有爱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参考文献:

[1]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2]曹操,《短歌行》

[3] 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4] 百度百科

[5] 百度百科

[6] 百度百科

[7]http://.cn 2007年08月22日06:2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常怀一颗感恩心

常怀一颗感恩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心(英文稿)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