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大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2020-03-01 22:44: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大教育理念

一、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1965年12月,法国巴黎“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郎格朗作报告,题目是《终身教育》。他指出,终身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大家认为,终身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郎格朗说,数百年来都是将人的一生截然分成两半,前一半用来学习,后一半用来工作,这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个人及社会的统一教育。

后来出现的终身学习思想,比终身教育思想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1994年11月,意大利罗马,“第一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告诉地球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就是这个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还告诉人们:终身学习的原则是“自组织”。我们在这里邂逅分形几何学的术语,感到亲切,感到真切。终身学习,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要由你自己组织。

此后出现的“学习型社会”概念,对我们从事科普事业,也有启发意义。

二、美国心理学家迦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大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迦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的智能是由多种智能构成的,如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等。

在这以前,人们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出世界第一张智力测验量表。从此,传统的智力测验开始统治心理教育。传统的智力测验结果,称为IQ,即“智(力)商(数)”。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对智能的这种传统认识,是学习理论的重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为所有的人敞开了人生的大门。迦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多元智能理论使所有的人增强了信心。每个人智能的强项、弱项各不相同;每个人组合运用各种智能的方式、特点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为所有的人指出了发展的方向。走进社会,孩子们会发现,社会衡量人才,并不是用“分数”这把尺子,而往往是用“综合素养”或“和谐素养”来评价,

也就是往往注重“多元智能”的综合、和谐发展状况。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指出了方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素质教育;要提倡全面发展,培育和谐素养;要因材施教,进行多元评价。

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过程

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在教学理论方面,他推动了建构主义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期,布鲁纳等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引入美国,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论思想被视为“战后教学理论三大流派之一”、“当代教学理论的革命”。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传给的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能力为基础,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是指导人生的学习、探索、创造理论。

在国际上,“科学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英国学者斯诺的两种文化结合论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割裂

1956年10月6日,当代英国有影响的作家、科普作家、编辑查理·帕希·斯诺(1905—1980)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两种文化》。1959年5月,他在剑桥大学作了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的演讲。斯诺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极,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已非常严重。

C.P.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家如果背离了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那么,他的科学生涯就结束了。

怎样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问题?C.P.斯诺指出:“只有一条出路,这就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组成了完整的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精髓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即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972年,美国学者小莫里斯.N.李克特在《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一书中提出,科学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文化过程,也是一种发展过程。

五、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科学观念论

----伟大科学家的思想过程富有启发性

爱因斯坦(1879--1955)在1955年4月3日与I.B.柯亨谈话中谈到,在科学历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科学观念的发展历史被忽略了。他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资料的历史——什么时候、什么人干这个等等——而是对观念发展的追踪。比如,去了解牛顿想的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干某些事,那是重要的。“物理学家不要像古籍收藏家那样去做收集和保藏工作,但是思想确是具有永存价值的东西。”

了解大师的思想,就是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会像他们那样创造。“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托尔斯泰)

我们要在科学普及中关注科学思想发展史、科学观念变革史的传播。更重要的任务,是普及科学智慧。

六、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和谐”教育目标

----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1936年,爱因斯坦在《论教育》这篇演讲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学校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在其他文章里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和谐的人,是对真、善、美有鉴赏力的人,对价值有判断力的人。

那么,“和谐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具体的知识。

成熟就是会判断、会选择。通过科普,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思考力、鉴赏力、判断力;培养文化上完整、和谐的有创造力的公民。

七、美国科学院院长艾伯茨提出创造科学教育的革命

----科学教育革命关系到学生个人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世纪之交,美国科学院院长艾伯茨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邀请,在北京科技会堂做报告,题为《创造科学教育的革命》。艾伯茨指出,一,科学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二,科学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三,科学教育不能只给结论,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定稿并出版。它痛切地指出:“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

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近年来,国际上和我国兴起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有五个:携手全体学生;追求和谐发展;认识科学本质;体验科学探究;贴近时代生活。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总目标下,科学教育须达到诸“分目标”要求:过程、方法与能力;概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观念与历史的学习,直觉、灵感与想象力的培育,关乎学生的创造力与可持续发展;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思考能力,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

----应将认知与情感、意义融合在一起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接受事实。他幽默地说,无意义的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有意义的参与,这种学习与全人类无关。在真正的学习中,学习者能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的人格特征。学习即促进、成为(becoming)完善的人。

他强调,学习活动是将认知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他还认为,只有当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当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历史与时代、深度与能力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动力,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学习应是学习者快乐参与、自主选择、自发探索、主动发现、领会掌握、自我评价、建构意义的文化过程。

人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人生情趣,在问学、在审美、在游戏、在创造。问学、审美、创造,是人类的有意义的游戏。问学着、审美着、创造着、游戏着,我们体验着快乐,我们享受着幸福。

九、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快乐+参与+意义=幸福

1998年,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引起学术界轰动,很快就赢得了3000万美元的研究基金,并成为哈佛大学热门的公共课。

什么叫“正面思考”?简单说来就是:在遇到挑战或挫折的时候,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战。

与“正面思考”相对立的思考方式,是“负面思考”:一遇到挫折,就被负面情绪打败;一遇到挫折,就责怪自己,责怪环境,最后选择退缩、放弃,或者报复。

研究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挫折时,能真正做到正面思考者不到10%,而这些人多数会在生活、事业上获得成功。

正面思考能力强的人,具有三大特质:1,能坦然面对现实;2,拥有“深信‘生命

有其意义’的价值观”;3,具有很强的‘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人们应该不断地练习改变思路,养成正面思考的习惯。

塞利格曼给人们开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快乐+参与+意义=幸福。

快乐参与,实际上就是“游戏”,或者席勒说的“审美的游戏”。如果劳动、工作是我们的“快乐参与”,那它们就成为我们的“审美的游戏”了。

我们要普及积极心理学、现代健康观和积极的幸福观;倡导积极心态、进取心态、成长心态;倡导“快乐参与,创造意义,体验幸福”。

十、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学

----科学普及应是双向交流、共建共享的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1946年首次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传记作家把他称为“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传播学是探索、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实现希望发生的变化的活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语“传播”一词缺少“双向交流”或“共同拥有”的意义,而“传播”的拉丁文communicare的意义是“使共同”。A.Gode在1959年给出的定义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71教育十大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十大理念学习心得

21世纪教育的十大理念(定稿)

十大管理理念

十大办学理念

企业管理十大理念

成功十大理念

十大质量理念

安全管理十大理念

市场营销的十大理念

十大教育理念
《十大教育理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