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 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可以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是我们要到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内心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天道,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 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始终如一者大抵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后来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大多糟粕大于精华,不过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命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读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灭亡,就应该让其灭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