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稿二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酉阳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丁市镇溪口小学校课题组

酉阳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于2016年8月31日经酉阳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课题号:YJGB--2016-014,课题承担单位:丁市镇溪口小学,课题负责人:郑祖军,现作开题报告,请专家予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心理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集中在学困生特定技能落后模式及其改变、学困生心理特征的探索、学困生家庭背景特征的研究、角色理论倾向的学困生问题研究四个方面。教育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提出了四大方案和三项原则:克服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缺陷、克服学生基本学习技能中的缺陷、克服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克服学生知识中的缺陷四大方案,以及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要矛盾原则三大原则。管理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将学困生的管理作为研究的主线,内容涉及有关政策、法规的社会支持到学校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到管理行为、规范,班级管理人员、教学资源的调配到课程的不同安排、教学评价的改革;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的方式,寻找学校在学困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校管理与出现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差异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对当前的各项管理提出调整和改善意见,提高管理效能,规范管理措施。

(二)我校提出该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村小,劳动力输出较多,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留守孩子数量较大,隔代教育严重,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意志薄弱,学习行为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村小课堂教学低效,课外辅导无力,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智力发展滞后,基础知识薄弱,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大量的留守孩子缺少亲人的关爱,导致心理自卑、自闭,不合群,缺少学习动力,学习信心不足。

1 学困生问题是长期困扰和影响农村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既是贯彻国家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故,我校课题组提出了《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课题,旨在通过该课题,找出农村村小教育学困生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改变村小学习风气,提高村小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村小教育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已有的学困生教育研究较为丰富,涉及的角度也较为多元化,但仍存在不足。

第一,学困生群体分层不够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程度的学困生之间没有区别,不利于对学困生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农村村小学困生形成的外在环境因素。 第三,专门针对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更是缺乏系统的实践策略。 因此,本课题主要从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社会因素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农村村小:是指农村山区村组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的小型学校。

学困生: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本课题研究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导致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意志薄弱,学习行为被动,学习习惯差劣,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

转化实践研究: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题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发展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因素有:亲朋外出务工、经济因素的影响等。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村小学困生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二)以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对学困生教育方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三)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研究,探索农村村小教育发展的思路,有效推动农村村小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为解决农村村小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广大农村村小教师适应教育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提高农村村小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平台。

(二)探索一条适应农村村小学困生的教育途径,为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提供经验指导。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农村村小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五、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和需要,课题组确定在溪口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具体研究的内容有:

(一)基础知识薄弱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二)不良学习习惯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三)身心不良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四)影响学困生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本课题将着重对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对影响学困生的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的调查,通过综合国内外有关小学阶段学困生生理、心理及其发展方面特征的研究成果,探讨农村学校学困生的一般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感态度特征、学习习惯特征、学习方式和方法特征、人格特征等。了解了成因及特征后将采取各种干预进行转化教育,着重从家庭教育干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学校教育干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和社会教育干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构建)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探索农村学校学困生教育的原则、途径、策略和方式方法等,构建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育干预诊断机制和模式。

六、课题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理论指导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 3 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把握研究方向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分析学生学困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3、实验研究法: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

4、对比法:通过学习成绩对比,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5、案例分析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及群体,进行调查、跟踪,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总结其经验。

6、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7、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研究前、后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检验转化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出发,围绕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基础知识薄弱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不良学习习惯的学困生转化实践研,身心健康与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学困生智力与性格的差异实践研究,影响学困生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查与研究为途径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周期:2016年1月—2017年6月。

(二)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2016年1月—2016年8月

成立《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制定各个工作岗位制度。

确定课题题目,完成《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课题申报。 《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课题开题。

物化成果:课题工作岗位制度、课题申报书、课题开题报告、过程资料。

2、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5月 (1)2016年10月——2017年1月

完成前测,通过调查、访谈、收集资料,分析了解学困生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开展基础知识薄弱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开展不良学习习惯的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收集资料、整理论文,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完成研究中期报告。

物化成果:学困生现状调查报告、学生成长档案、研究论文、研究中期报告、过程资料。

(2)2017年1月——2017年5月

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开展身心不良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进行影响学困生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利用近一年时间,分块分组,实施跟踪教育,开展有效的实验研究,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完成学生成长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物化成果:完成学生成长档案、研究论文、研究终期报告、过程资料。

3、第三阶段:2017年5月——6月

交流、收集、汇总各方面研究数据和材料、形成完整的理论成果,汇编《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论文集,撰写《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课件、视频、学生成长档案等物化成果归档,向上一级教育课题研究中心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成一份系统的“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汇编《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论文集,编印专著《《农村村小学困 5 生转化实践研究》》,课件、视频、学生成长档案规范存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转化我校绝大部分学困生,培养和锻炼一支教育科研教师队伍;让我校成为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的课题实验和教研基地学校。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情况

课题督导:陈爱河(教管中心主任、中心校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督促、指导

课题组成员分工:

郑祖军 丁市镇溪口小学校长,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整理、归类工作,具体负责学困生现状调查前测。

龚 波 丁市中心校副校长,分管溪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学影响学困生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冉云锋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负责身心不良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卫林红 主要负责基础知识薄弱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石 佳 主要负责不良学习习惯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及保障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清晰度较高,因此,本课题的可行性强,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已有一定经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将在已有尝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二)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相应“软件”。

1、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学校有多媒体设备,有利于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2、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学校已初步建立起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由市级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组长的研究团队也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

3、研究时机比较成熟。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校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教师们都在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路子。对课程改革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经费保障 经费预算:30000元。

课题组成员观察、调查、走访预算经费10000元;制作活动图片、视频预算经费5000元;购买书籍等资料10000元;编写《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 6 究》专著等资料预算经费5000元。

参考文献

[1]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P.4-5.[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学困生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学困生开题报告

《对学困生的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稿二
《农村村小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稿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