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题西林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5: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寺头联校

邢朝阳

一、概述

课名是《题西林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古诗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题西林壁》是一篇教学内容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人苏轼,懂得一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5、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通过自主诵读、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

通过两两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在教学中,我立足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主要为:情境教学法 学

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共有35人。经过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班上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教学资源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诵读配乐;自制ppt课件;网络下载flash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课前搜集的关于庐山和作者苏轼的相关资料。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 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宋---苏轼)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 1. 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播放作者简介课件),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简评]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悠久中华文化之瑰宝。通过预习,你们一定都知道不少。学习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勤动手、查资料。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简介,初步感知古诗主题,从解题开始感悟诗意,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学生课前所收集资料交流和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设计意图: 抓住古诗关键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意境,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3、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配乐):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臵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想意境,悟诗情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播放庐山风光课件)

(设计意图:感情诵读,深化感悟意境;展开想像,激发情感领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与美景的交替,创设的这些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_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