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长江豚类资源及保护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2: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江豚类资源及保护现状

摘 要:江豚是水生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最顶端。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40%的人靠江生活。如果说长江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江豚灭绝了,那么人类也必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研究报告表明 “江豚数量正以每年6.4%的速率下降,如果保护不力,10年至15年之后,可能想保护已无保护的对象,江豚将成为第二个白鳍豚。”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的白豚,或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如今,江豚也遭遇种群数急剧下降的危机。长江豚类日益严峻的生存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字:长江豚类 保护 濒危 生存环境 意识 长江资源

国家政府很早就对长江豚类予以重视、保护:

1988年,白鱀豚被中国政府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进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所列的“极危”级,属于保护级别最高的动物。

早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成立了白鱀豚研究组,1992年成立了白 鱀豚研究室,2001年,又成立了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

1992年,水生所建成白鱀豚馆。同年,长江洪湖新螺江段保护区和天鹅洲保护区成立,引入江豚到保护区。1993年铜陵养护场正式建成。1996年,农业部召开白鱀豚江豚保护研讨会会后建立了5个保护站。目前已经建成的其他省级保护区有:镇江保护区、鄱阳湖江豚保护区、洞庭湖江豚保护区。

人工饲养方面也有成功经验:1980年到2002年,水生所成功饲养了白鱀豚“淇淇”近23年;1996年至今,江豚也被成功饲养了近10年。2005年,第一头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成功。

早在2007年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组织在湖北武汉召开长江豚类保护工作座谈会。 会议听取了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作的《长江豚类十分濒危,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措施亟待加强》的专题报告,对当前长江豚类资源现状及濒危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2006年11月~12月长江豚类科学考察活动利用国内外先进豚类监测仪器设备,仍然没有观察到白鳍豚,说明白鳍豚数量已极少,种群已濒临灭绝,但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可能还有个别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目前,江豚数量也急剧下降,初步估计为1200头~1400头,其中长江干流约700头~900头,鄱阳湖区约400头,洞庭湖区约150头,从1991年至今15年来,江豚数量下降了一半。就当前长江生态环境状况来说,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江豚、白鲟、中华鲟等珍稀物种都有可能步白鳍豚之后尘。

专家研究分析认为,长江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是造成白鳍豚极危和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快速发展的航运业,直接导致豚类濒临灭绝。船舶的噪音污染,干扰了豚类的声呐系统,据统计,死亡豚类的90%以上是船舶致死的。二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挖沙等涉水工程建设,彻底改变了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豚类栖息环境。如三峡蓄水后,2005年坝下“四大家鱼”等鱼苗径流量为1.05亿尾,仅为蓄水前本底值的4.2%,使豚类饵料资源急剧减少。三是随着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豚类赖以生存的长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2004年4月至6月,东洞庭湖区及附近水域发生多起江豚集体伤亡事件,就是重金属、有机农药和工业污水排放所致。四是过度和非法捕捞,导致长江鱼类资源衰退,豚类饵料减少;使用非法捕捞工具和捕捞方式,经常误伤或误捕豚类,直接危害豚类生存。

虽然农业部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级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近年来在长江豚类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的长江豚类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无论在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执法检查、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保护大熊猫等陆生珍稀野生动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农业部2001年组织制订的《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长江豚类日益濒危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有效减缓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鲟等珍稀物种濒危程度,甚至濒临灭绝的趋势,曹文宣院士等与会专家和代表认为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长江豚类及主要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长江豚类监测和救护网络体系,加强对重点江段和水域的长期监测。积极支持洪湖、石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尽快将镇江、洞庭湖、鄱阳湖等省级豚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保护区管理运行经费,改善并修复洞庭湖、鄱阳湖、天鹅洲等豚类保护区生境,努力提高管护水平。

二是努力推进江豚的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在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成功基础上,选择长江中下游适宜故道,建立新的保护区,扩大迁地保护规模,促进自然繁殖。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建立基因库、细胞库,实施生物工程,开展人工拯救。

三是提高江豚等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尽快完成《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修订工作,将江豚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抓紧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尽快完成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报国务院批准实施,设立基建和财政专项经费,对白鳍豚等珍稀濒危物种制定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

五是整体规划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流域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规范长江航运,严格限止采砂,健全涉水工程水生生物资源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制度,全面控制排污,逐步减少直至禁止捕捞渔业,全面改善长江豚类生存环境。

2011年5月,研究报告表明 “江豚数量正以每年6.4%的速率下降,如果保护不力,10年至15年之后,可能想保护已无保护的对象,江豚将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在天鹅洲保护区内投养了5头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目前已形成一个有30多头的种群。保护区内江豚从以前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到现在已几乎恢复为正常的1比1。性别比例的均衡,成为江豚种群壮大的保证。过去几年来,水生所科学家通过B超检查等手段,发现保护区内的成年雌豚妊娠率达70%以上,有的江豚甚至在哺乳期仍能怀胎。近几年,天鹅洲保护区都有3至5头幼豚出生。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人工繁殖的初步成功,使我们看到了江豚保护的希望。

而令人担忧的是,30多年来,经大量的长江豚类调查、野外监测、实验模拟等研究,水生所科学家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递减6.4%。非法和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水闸和堤坝建设,是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作为唯一保持江豚数量增长的天鹅洲保护区,也面临着巨大考验:一是水质污染,二是渔民捕捞。两个问题若不解决,保护区内的江豚可能全军覆没。

这些年来的一系列措施却没能挽救白鱀豚的命运,也没能阻止江豚种群数日益大幅度减少,原因何在呢?

目前,我国对长江水资源的管理依然是“分部门”、“分级”管理,在流域层面上对长江资源和环境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生态结构和功能上浑然一体的长江被不同部门和行政区域分割管制。

同时,豚类保护和相关科研活动的资金不足。中科院水生所作为我国长江豚类研究和保护的主要科研单位,研究经费非常有限,而且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基金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的援助,这些资金一般仅限于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远远不能满足整个长江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其他原因还有:保护区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人员结构不合理、保护设施不健全、执法力度弱、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不够;广大群众的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落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认为,人工繁育只是一种辅助的、迫不得已条件下的补救措施,保护江豚,不能完全指望人工繁育。人工繁育的江豚可能不适应野外的生存条件。即使花费颇多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工繁育取得巨大突破,它的自然回归仍未取得完全成功。研究表明,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充分的食物资源,以及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江豚能够得到很好地繁殖。目前的江豚保护,应该加强自然条件下的就地保护。

我们要尽量减少对长江资源的掠取,建立更多的江豚迁地保护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人工饲养江豚的规模,以加强人工繁育的研究并对保护区群体进行调节和补充。

长江是世界上生长着两种鲸类的两条河流之一。美丽的白鳍豚已离我们远去,被贴上“功能性灭绝”的标签。我们不希望看到,憨厚孤独的江豚也成为伤心往事,使长江变成“无豚”之江。 参考文献:

陈宏伟.2007.中国经济时报

何建湘.2007.专家学者共商长江豚类保护大计 李新龙.2011.江豚,长江最后的豚类.湖北日报

高中生物 保护动物资源现状素材

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对策

资源保护规划

保护资源演讲稿

保护资源建议书

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中英文版)3月[材料]

社区医院资源及现状调查

我国资源现状

长江豚泪——长江江豚,谈谈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荐)

长江豚类资源及保护现状
《长江豚类资源及保护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江资源保护 江豚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