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9: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当读到“此信写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离开凌霄之生日仅两天;离开他们走上不归路 ,也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这是父亲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与人无求、与世无争的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

虽然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年代,但在那个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漂洋过海,“家书”也确实“抵万金”。更重要的是,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给天下父母的感染和启迪,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傅雷首先关心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注意身体健康,注意劳逸结合,这最平凡的主题和话语,也成了不变的主题和话语,不厌其烦,用傅雷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不说由我,听不听在你”。平凡小事,亦是最恒久、最重要的价值。

“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孟德斯鸠)傅聪能够成为饮誉海外的钢琴大师,与傅雷严谨的教子之风是分不开的,“现在谁都认为你今日的成功是我在你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傅雷如是说。从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入手。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重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生丧失礼貌的响声。在1954年8月16日晚的通信中,他纠正傅聪不合西洋礼貌的两个习惯,告诫他到别人家里“围巾与手的位置”,称之为“几桩重要的事”。他说: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种细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54年9月4日的家书中,傅雷说:“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他细心到信封的书写编排布局;而在1956年 2月29日夜的书信中,他又责怪傅聪写信封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是一样的。„„一切小事要养成干净的习惯。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对孩子做到了无微不至,仁至义尽,把孩子打造得璞玉浑金,天然所成。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傅雷就是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用在教子上。 不要相信“树大自直”的神话,从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留下的斑斑血痕。

谈孩子感情在很多家庭中可能还是一个禁区,而傅雷没有避讳。在傅聪最初遇到困惑时,作为父亲的傅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学业,而感情应该放在其次,所以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正因为如此,傅聪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艺术,在各种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到了一定的时机,他不再阻止,而是提出自己的指导性意见,在书信中多次谈到感情与理智的关系,其实就是告诫傅聪不要让感情蒙蔽眼睛,爱要理性,“要找永久的伴侣,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感情必须由理智控制”;“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不盲目的爱毕竟更健全更可靠”;“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于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遇到悲剧的!”这种人生关键时刻的指导,的确不可缺少,可以避免你走许多弯路,避免你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傅雷是把儿子当成探讨艺术、探讨音乐的对手,所以在书信中谈起对钢琴、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不厌其详,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种“先做人,后成家”的教育思想。“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做人与对人类的贡献联系起来,可见其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而尤其是修养和品德。”傅雷永远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本末倒置的事却发生在现代人身上,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人格修养。1957年3月17日深夜,百忙之中的傅雷又摊开了信纸,开始了他语重心长的教导,“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他希望“道德规范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圭臬”;“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是父亲对儿子不变的教育信条。在异国漂流的日子,傅聪就是这样汲取着来自父亲的丰富的精神养料,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楼适夷说:没有从傅聪身上看到从海外来的那种世纪末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颓唐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态度非常沉着,服装整齐、朴素,好像二十多年海外岁月和往来周游大半个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没有使他在身上受到感染。从形象的朴实,见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壮。他在把自己作为艺术家之前,首先是把大写的“人”做好。艺术与人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傅雷给傅聪人生指导的哲理性语句在家书中俯拾皆是,他教导他要重精神轻物质,“物质的苦,在知识分子眼中,究竟不比精神的苦那样刻骨铭心;少受些物质烦恼,多一些时间献给艺术和学问”;他说“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他教导儿子要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太强,不免流于骄傲;看事太轻易,未免幼稚狂妄”; “人的伟大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集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他给他灌输淡于名利权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人不能太任性,“人总得强迫自己,不强迫自己就解决不了问题”。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要不断追求进步,“一个人停滞不前才会永远对自己的成绩满意”,但也要注意与完美的关系,“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但能在某一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而这也正是傅雷对自己翻译工作的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从不满足,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 傅雷不仅给傅聪人生的指导,更给他以鼓励与鞭策。在信中多次谈到人的意志与信念,告诫傅聪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强”,以过去大师们的艰苦奋斗、克里斯多夫那样的人物为榜样,像莫扎特、贝多芬,“挺起腰来,不随便受环境影响”;“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人生就是闯关的艺术,“闯得过的比闯不过的人多了几分力量,多了一重武装”,这重武装就是对待人生的百折不挠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带着这样的人生宝典漂泊在异国的土地上,傅聪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与阻力。

接受着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傅聪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不断地超越着自己,不仅登上了世界音乐舞台的巅峰,更是达到了人格的至真,至善,至美。

家书中的教育和价值观对于孩子来说,是不用缴税、而且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而对于天下的父母来说,更是要思考自己的教育观。我们可能没有傅雷那样深厚的艺术造诣,不能在孩子的学问方面加以指导,但我们应该拥有与孩子真诚交流的勇气,有一种“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让大写的“人”的旗帜高高飘扬!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