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赵献林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90万hm2以上,总产160多亿kg,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各省市之首。近年,随着小麦逐年增产,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全省小麦大量积压、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加重;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生产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小麦则主要依靠进口。鉴此,国家及河南省于1999年相继出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麦优质优价政策,真正拉开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序幕。

1 国内优质小麦育种的发展简况

我国对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已有面包用小麦大面积种植。自此,一些育种单位开始了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然而,由于宏观上缺乏对优质麦重要性的广泛宣传,国家在粮食收购上又未实行优质优价,农民仍对高产、超高产小麦更感兴趣,从市场机制上限制了优质小麦的健康发展。到80年代末,优质育种已渐趋低潮,虽然农业部于1992年和1995年对优质麦进行了评选,先后评出百余个强筋麦和弱筋麦品种(系),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始于80年代初,省内能够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和郑州市农科所三家,且未放在主要位置。到90年代初,育成并审定了三个品种:豫麦

14、豫麦

23、豫麦28,但均是昙花一现。其后,虽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大;直到1999年国家取消对普通麦的保护价,大力提倡发展优质麦,广大小麦育种者又一次掀起了优质麦育种的实质性高潮。

2 优质麦育种的优势

首先,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省各级领导对优质麦生产高度重视,为优质麦育种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撑,其次,我省地处黄淮麦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气候条件多变,适应不同类型小麦的生长,为育种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育种空间。第三,我省拥有庞大的小麦育种队伍,尤其是基层(包括农民)育种大军的兴起,使河南小麦育种如虎添翼。第四,部分育种单位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在优质品种和资源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至今,已育成并审定了9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弱筋小麦品种;豫麦

34、豫麦47和豫麦50迅速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作用;最新审定的强筋优质麦品种郑麦9023,产量与我省主推品种豫麦18不相上下,且早熟性和抗病性更好,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有机结合。第五,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PH82-

2、小偃54和高优503优良品种可成功的引入我省,为优质育种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3 优质麦育种存在的问题

3.1 优质麦概念不够清晰

优质小麦的核心是优质,但优质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严格讲应该是专用型小麦。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摄取多元化,小麦品质概念也逐渐由营养(数量)型向加工(质量)型的转化。目前,我国把小麦分为三种类型:强筋麦(面包麦)、中筋麦(馒头、面条、饺子等)和弱筋麦(饼干、糕点等),而国家指定按优质优价收购、并制订有确切质

量标准、以及河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的优质麦都只有强筋和弱筋两种类型。这就是说,中筋麦并不包括在优质麦范畴之内,因此,优质饺子麦、优质面条麦、优质馒头麦等的叫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中筋麦(稳定时间3~7.9min)是依据其适宜加工食品的范畴而定的,至于食品的质量变化并不能改变其自身的性质;如豫麦18品质接近弱筋麦,但其磨粉容易、出粉率高、蒸出的馒头白度好,群众仍然喜欢。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品质标准,笔者认为把小麦分为四个等级更为恰当,即强筋小麦、面包小麦、弱筋小麦和普通小麦,前三种均可称之为优质麦。面包小麦能制作优质面包,但面团稳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强筋小麦由于面筋强度过高而不适合直接食品生产,但其与普通小麦配粉则可生产出弱筋麦以外的任何食品,具有较高的商品附加值;弱筋麦同现行指标;普通小麦即所谓的中筋麦,是指除三种优质麦以外的类型,在以面包为主食的西方国家,这类小麦主要用于配粉、工业原料或饲料。总之,合理的小麦品质分类应根据其用途来划分,而不能简单地建立在几项理化指标上。

3.2 现有优质品种不够完善

目前我省审定的优质麦品种,大都是高产育种的附产品,其亲本本身并不是优质类型,只含有部分优质基因,依靠遗传背景改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超亲作用,优质性状并不十分突出,栽培条件稍有不适,其稳定时间和加工特性就达不到优质麦标准。再者,多数优质麦品种的产量一般要比目前大面积应用的高产品种(如豫麦49)低,如果优质优价不能实现,或加价幅度小,农民利益难以保证,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有的品种(如高优50

3、小偃54)茎秆偏高,如遇不良气候条件,易发生倒伏,造成收割不便、减产更加严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豫麦34黑胚率高,导致商品麦不完善粒超标;郑麦9023和豫麦34春性强,早播易受冻害,豫麦47易受倒春寒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影响了优质麦生产的发展。

3.3 优质基因资源匮乏

基因资源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优质种质资源不足可能成为优质育种的最大拦路虎。目前,我省配制优质杂交组合多限于生产上应用的几个品种,如豫麦

34、豫麦

47、郑麦90

23、小偃54等,这些材料本身的优质基因并不十分过硬,产量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从国内外引进的新材料屈指可数,并且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较差,或存有其他突出缺点而不能直接利用,要改造它们或创造新的优质资源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3.4 育种手段落后

目前我省小麦育种方法多以常规育种为主,育种手段单一,选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8~10a以上,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而国内外一些生物技术手段,如染色体工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原生质体培养等对我省大多数育种者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

品质分析人员和仪器设备欠缺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国外小麦育种单位都配有自己的品质分析室,田间农艺性状选择与室内品质分析是一个有机整体,对自己的材料了如指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我省大多数育种单位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工作盲目成分大。

4 优质麦育种的出路

4.1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科研环境,保护小麦育种者的合法利益

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良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工作的一个大问题。优质麦生产的

飞速发展迫使育种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伴随而来的是科研条件的改善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育种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以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收集等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尽管近两年我省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的投资力度已有所增强,但就小麦在我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优质麦育种所面临的困境(如增添仪器设备等)而言,投资额度仍需扩大。另外,选育一个新品种要耗费育种者10a以上的精力,品种一旦走向市场,育种者也就失去对品种的控制权,任其自由发展,辛勤劳动的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如何保护好农业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2 着眼当今,放眼未来,加强资源材料的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

优质麦育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品质而忽视对产量、抗性及农艺性状选择,要在高产基础上搞优质。育种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在配制杂交组合时,一方面力求早出品种,出好品种;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创造一些中间材料或进行优良基因累加,为小麦育种增加后劲。

基础研究也是小麦育种的必要补充,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对于育种者来说,应注重探讨那些与育种工作较为密切的方面:例如,亲本材料优质基因的类型、数量、来源、功能及其互作;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优质亲本的配合力及优良性状的遗传力等等。只有对手中材料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增强配制杂交组合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4.3 更新育种手段,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从国内外小麦育种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看,常规育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水平提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品种需求的加剧,其他辅助育种手段作为常规育种的必要补充也显得日趋重要。一是系统育种在高科技的今天逐渐受到冷落,但其简便易行的优点及“温麦系列”的成功经验,足以让人们刮目相看;二是远缘杂交因其见效慢也几乎被遗忘,它却是引入新基因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就得益于黑麦的1B/1R易位;三是引种,有助于丰富基因资源,增加遗传多样性,好的材料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小偃

54、高优503等在我省推广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四是比较先进的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国外已成功地将优质亚基5+10基因转入到其他遗传背景中,并实现了5+10的基因累加,我省在这一领域还比较落后,这是今后必须努力改进的地方;五是诱变育种和单倍体培养,如能与常规育种、远缘杂交、DNA导入等手段有机结合,效果将非常良好。此外,对常规育种而言,加强早代品质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还可通过温室或异地加代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4.4 更新观念,面向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优质麦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使我国小麦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发展优质麦产业化开发体系势在必行。育种科研机构要勇于走向市场,与粮食收购部门、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产、供、销”一体化技术体系,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育种科研结构一方面为农民和企业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摆脱农民卖粮难和粮食加工企业优质麦原料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有助于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帮助减缓资金不足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虹等.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华北农学报,2000,15(3):126~131

2 西北农学院.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赵献林,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

小麦育种

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

林木育种的现状及方法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_2

优质专用小麦综合配套技术

优质小麦生产协议书_1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改革出路

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问题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