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03:07: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全科医学: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全科医生培训中心;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全科医学概念在中国医学界的传播,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全科医学在中国仍是一项新事物,历史较短。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5年制本科为主体的医学教育,自1988年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兴起,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以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形式及内容、年限等还未制定出一个标准模式。

1.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1.1 全科医生培养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通常被大家誉为“健康的看门人”。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5亿多城市人口需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到4000人,尚不足低限标准的4%。 据卫生部基妇司提供的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分别占41%和4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职称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占47%,无职称占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尚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8]。

1.2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已基本改变了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现有医生总数151.4万人,每10万人口约有医生116名,但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和城市卫生人力资源过剩仍然并存。社区医生特别是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民就医的可及性。

1.3 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滞后

自卫生部发布《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以来,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

近1.4万人参加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1000多人通过了全国全科医师资格考试。然而,在全科医生培养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一系列问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大专院校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及规范化培训涉及的师资、经费、基地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没有完善职称、福利待遇等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4 还没有建立全科医生“守门人”制度

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街道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使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占30%人口的城市,尤其是优秀医师主要集中在

二、三级大医院。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的增加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和建立全科医生的“守门人”机制。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各级医院职责不清,没有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加之城乡社区医生的素质影响,在初级卫生保健中还没有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大医院看小病,医院与社区争病人,对本来就缺乏的卫生资源造成新的浪费。

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策略总结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复习题

全科医生岗位职责

全科医生面试题()

全科医生题解

全科医生习题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