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王三运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1: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王三运:筑牢开放合作平台 推动安徽跨越崛起

加快发展的势头好、转型发展的势头好、开放发展的势头好、创新发展的势头好、和谐发展的势头好。8月29日上午,在接受“跨越、中部崛起”中部六省媒体巡回采访团专访时,省长王三运连续使用五个“势头好”来总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经济社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畅谈“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部署,并重点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展战略性产业以及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省政府秘书长梁卫国,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专访。

王三运对中部六省主流媒体记者来安徽采访表示欢迎,对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给予安徽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在“十二五局之年,我们即将迎来第六届中博会,经过连续5届的成功举办,中博会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部各省加强合作、推动、彰显力量的重要舞台。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得益于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全面实施,得改革发展成果的不断积累,安徽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重要时期,处在全面转型、崛起的新阶段。和中部其他各省一样,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扩大开放合作中的区位、能源、资源、科教动力、生态等方面的组合优势进一步显现,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倾斜的重点和扩大开放的前沿。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用好战略机和黄金发展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日益强劲,对全省加快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皖江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直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回答关于示范区建设的问题时,王三运说,一年多来,示范区建设坚持科学示范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资强度关、环境评价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性和示范性不断增强;坚持推进载体建设,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配套能力明升;坚持构建战略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先后开展与中央企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与长三角珠三角、与港澳台等“五大合作”,已经形成国家推动、自身主动、周边互动的良好格局,为大规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打开了渠道。

“创新是产业的灵魂。安徽要实现转型跨越,必须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回答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问时,王三运说,我们充分考虑到自身资源禀赋、产业配套基础和国家政策导向,经过反复调研、深证,确立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八大重点产业。今年前7个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0.4%,高于全部工业产幅13.7个百分点。这表明,我省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是符合自身实际、大有前景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努力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以工程化、项目化方式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兴趣。就下一步如何完善性安排,王三运说,我们将从战略目标上加以确定,“十二五”期间我们启动了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和民生工程五年规划,确立了改生的总体目标和长效措施;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今后5年,将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从项目选择上规范,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权,确保人民群众需求最广泛、最迫切的项目优先实施,形成良性的工作机制,保障民生工程项目发挥、更好、更长久的效益。来自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六省28家主流媒体参加了采访活动。(安徽日报)

业转型 优化结构 从“资源依赖”到循环发展

发布日期:2011-08-29 字体:【大 中 小】 双击自动滚屏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省转型

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脊梁,更肩负着

转型发展的重担。进入“十二五”以来,全省国有大型企业结合实际,在转

型发展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报从今日起在“记者走江

淮·蹲点调研”栏目中推出“大型国企转型发展启示”,陆续向读者展示大

型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可喜成果和成功经验,并期待对今后的转型发展有所启迪。

精心构筑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主业板块,为跨越发展注入充沛动力,有着“新中国铜工业摇篮”之称的铜陵有色集团,正在发展成为中国铜工业转型升级的“样本”:今年上半年,电解铜产量同比增长6.17%,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同比增长66.54%,环保设备产量同比增长15.94%;销售收入达到411亿元,增长26.15%,全年突破800亿元势成必然,打造超千亿元国际化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渐行渐近。

“过去10年,铜陵有色秉承传统,不断创新,已经从一个资源匮乏、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国有矿业企业成功转型为主业优势相对突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型国企。今后10年,要坚持以变革转型积聚发展动力、以创新创造培育核心优势,向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的世界知名多金属矿业集团的目标迈进。”铜陵有色集团董事长韦江宏这样说道。

启示之一

产业转型,优化结构的“合纵连横法”

对于铜陵有色来说,第一冶炼厂是标志性的,这里曾创造出冶炼出第一炉铜水、生产出第一块铜锭等七项新中国铜工业的“第一”,从而奠定了铜陵有色“新中国铜工业摇篮”的地位。如今,她又是铜陵有色转型发展的“点睛之笔”:2007年12月28日,出于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的考虑,该集团对一冶鼓风炉生产工艺实施爆破拆除,实施转产,投资4.62亿元在原址上新建阳极泥、冶炼炉渣两大资源综合利用两大项目,并成立了稀贵金属分公司。

8月下旬,记者在这里看到,引进的国际领先、世界最大的卡尔多炉正在处理阳极泥,从铜冶炼的废渣中提取稀贵金属。而在相距不远的“渣选矿”项目生产现场,也是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这里每年可从沪渣中提取2.8万吨铜精砂、回收0.56万吨原料,相当于一座中型的矿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大项目资源再利用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公司创造10亿元的年产值。

第一冶炼厂纵向延伸资源开发链条、横向拓展主业领域的“华彩蝶变”意味深长,彰显了铜陵有色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转型发展上独特尝试。在“资源为王”时代,铜陵有色一直面临着资源匮乏的“硬约束”,这也“倒逼”出该集团资源控制与开发利用上的“合纵连横法”。从纵向看,注重“眼光向下要资源”,一方面,从冶炼的后端——炉渣中提取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另一方面,提升采矿技术水平,从更深的地下开采资源。从横向看,着力“眼光向外找资源”,加大在国内外探矿、采矿的力度。他们与国内50%以上的省级地质勘探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产业换资源”的合作模式,逐步从本土经营向跨区域经营发展,已经拥有11座有色金属生

产矿山。全球布局重点落子南美、北美以及环太平洋地区,海外参股企业已经达到5家,成为全省境外投资最大的企业,厄瓜多尔的铜矿建设已经进入推进阶段。

在韦江宏看来,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逐步摆脱“资源依赖”,构筑多极支撑,逐步化解由资源“硬约束”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基于这一目标,铜陵有色在产业结构上也积极施展“合纵连横法”。在铜冶炼、加工主业上相继实施一批冶炼技术改造项目,目前金隆铜业的能耗、环保能耗等指标均与国际上最顶尖的冶炼工厂相当,吨铜能耗仅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全面提升棒、板、线、箔等各类铜材加工能力,并将铜基新材料的研发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另一方面,核心主业由以铜为主向铅、锌、钨、钼等多金属领域扩张展,相关多元化不断取得突破。以铜矿开采中伴生的硫精矿、铁精矿等为原料的年产80万吨硫酸、120万吨铁球团、10万吨碳酸二甲酯及延伸产品项目相继投产,目前化工板块年实现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积极跻身矿山设备制造领域,矿冶成套设备、环保设备、井下无轨设备三大系列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已经进入前三甲。

优化资源与产业布局上“合纵连横法,引领着铜陵有色进入了多极支撑、多元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也为企业未来拓展出令人期待的成长空间。启示之二

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第一推动力”

陶瓷过滤机是矿山采掘的常用设备,10年前,国内矿山采用的都是进口设备,单机价格在400万元以上。如今,随着铜冠机械的迅速崛起,其价格已经下降至50万元左右,一度居垄断地位的国外企业已经撤出中国市场。成立于2008年的铜冠机械公司走出了一条倍增发展之路,其销售收入已经由当初成立的6000万元增长到2亿元以上,并且在陶瓷过滤机、矿山井下无轨设备制造领域确立国内的行业领军地位,参与了国内一系列矿山设备的标准制定。目前由该公司制造的矿山设备已经开始批量出口海外,海外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已经超过20%。

铜冠机械是铜陵有色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支点。从国外看,由矿山采掘企业向矿山设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是国外很多矿业巨头在资源逐渐枯竭后走出的成功发展路径;从国内看,矿山设备制造仍是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而在未来10—15年,随着资源价值不断提升,矿山采掘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该集团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板块的更深层次考量还在于,由于矿山设备制造的技术含量较高,对引领全集团走上技术进步、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

韦江宏表示,自主创新是铜陵有色实现产业升级的“第一推动力”。为了释放出创新驱动的强劲动力,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铜陵有色在创新体

系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一套充分聚合创新资源的柔性开放的技术创新模式。在研发力量建设上,构建三个层面的开放框架,研发力量的核心层由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组成;核心层之外是紧密层,由该集团参股组建的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生产联合企业和4个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以及该集团旗下20多家生产单位的研发力量构成,广泛整合了行业内部的技术研发力量;此外,该集团还广泛与高校、研究院的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借力“外脑”,延伸企业研发体系的触角。在创新体系的运转上,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依托采矿、选矿、冶金、加工试验研室和多个中试基地,使不同层面的研发力量可以协同发挥效应,从而有力提升研发创新效率。据统计,10多年来,铜陵有色自主研发的135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4项研发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开放而高效的自主创新体系,将公司逐步导入技术驱动型发展路径。目前,该集团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达到11家,创新“引擎”的转速正在不断加快。

启示之三

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的“绿色增值链”

2004年前,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园所在的地方仍是长江边的一片荒山。去年,坐落在这里的铜冠冶化公司已经实现年销售收入24亿元。

铜冠冶化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年,由于集团在铜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100多万吨硫精砂,长期采取露天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还污染了当地的大气环境和地下水。如何充分利用尾矿,又如何充分利用废渣、高温余热和废气?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难题”催生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 2004年,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园开始筹备建设,2006年以发展化工为主业的铜冠冶化公司成立,随后,年产80万吨硫酸、年产120万吨铁球团、6万吨碳酸二甲酯及10万吨聚碳酸酯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项目的集中布局,缘于它们在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上的紧密衔接。这是一条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的循环链条,也是一条绿色的价值增值链条:以硫酸和铁球团为主要产品的铜冠冶化年创造利润超过2亿元;以生产碳酸二甲酯为主业的金泰化工公司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以铜冠冶化的余热为能源,生产出大量出口的化工基础原材料;通过余热锅炉回收热量并用于发电,每年可发电约2.4亿度,折合3万吨标准煤,并使循环经济园实现了用电自给,这也使得该公司硫酸综合能耗为-14.6千克标准煤/吨。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这条绿色价值增链背后是更大的价值裂变空间。据铜冠冶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步循环再利用都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针对生产中的节能技术难题,园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硫精砂快速循环流

态化焙烧技术,开创了我国硫精砂高效焙烧新时代,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循环经济园区成立以来,已经有4个节能科研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仅铜冠冶化公司就已经申报了8项国家专利。绿色价值增链也是加速新技术产品化进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当初从上海一家高校实验室里引进的碳酸二甲酯,并不具备产品化条件,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发展到年产量6万吨规模,未来还要扩大10倍产能,并将助力铜陵有色精细化工主业板块冲刺千亿元销售收入的目标。

从试点到示范,铜陵有色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以矿山、冶炼、加工、化工为子体系,以循环经济工业园为载体的大循环经济圈,初步编织起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集群。他们提出并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附件材料。“资源增值链条”和“绿色增值链条”的叠加,将带来资源型企业发展能级质的飞跃。如今的铜陵有色,正在酝酿这样新的腾飞。(安徽日报)

王三运讲话

王三运简历

王三运(优秀)

王三运讲话心得体会

王三运调研讲话

王三运 Word 文档

王三运 文档 (3)

.2.20王三运讲话

学习王三运讲话精神

(王三运)联村联户讲话

王三运
《王三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对王三运 王三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