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名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3:5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 名 调 查 报 告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 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 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 梁家巷 高笋塘 荷花池 驷马桥

齐读

2、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 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 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

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 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

——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

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庄地名标志。 ——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

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 全国有24个省级、315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 ——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 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 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 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特别是在我国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更需要协调好地名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针对这一特点,各地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黑龙江等省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很多城市也保留或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各地普遍成立了由民政、建设、规划、工商、交通、质检等多部门组成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跨部门议事协调机构,各部门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共同推进工作。宁波市在开展地名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规划部门的规划成果和技术力量,认真听取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地名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拓展,在时间和跨度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并对地名规划进行了规范性编修,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对相关数据、图纸进行综合运用,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地名规划的质量和效果。上海市2006年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行动,该活动涉及18个部门和19个区县的相关部门。该项工作不仅规范了800多条地名,还更换了1667块路牌、10726块门弄牌、106块交通指示牌、972块交通站牌以及9807个身份证、4765本户口簿。另外,对邮政、电信、水、电、煤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数万个数据进行了调整和更换。 3.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吉林省全面部署,统筹兼顾,积极培育示范县市,促进了全省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县分为“单项示范”和“综合示范”两部分,通过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各专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确定了四个单项和一个综合项目

的考核、评比、表彰办法,激发了各地争创一流的积极性。省厅对试点单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同时,针对数字地名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在软硬件建设、开发上,由省里统一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统一完成了“吉林省区划地名网”和50个市县子站的区划地名网站建设,统一开展了绘制市县城区大比例尺电子地图工作,统一指导开发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推动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4.管理和服务互相促进。各地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在管理中拓展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上海市从地名普查和梳理着手,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公路名称梳理整治、居住区和建筑物名称梳理整治、编制区域性地名规划、建立《上海市地名储备库》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地名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地名信息化进程,上海市自2005年开始研建《上海市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gls、database、network等技术,构建一个综合、开放、稳定、安全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地名工作基于网络的办公自动化,借助网络提供现势准确的地名信息,宣传地名工作,提供地名资讯查询,建立地名办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将地名管理与服务实现了有机融合。 5.政府和市场合作共赢。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聚合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取得良好效果。在地名设标工作上,多数城市采取了政府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设标经费问题。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时,福建省注重策划,联手传媒公司打造品牌网站,与福州雀临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公司具体参与网站运营,民政厅负责网站组稿、编辑、更新工作,采取全新方式打造网站品牌。

(二)以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地名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自2004年全国地名工作会议提出地名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来,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践行“为民服务”的民政理念,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动了地名服务的迅速发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根据当地实际优先发展群众需求迫切的服务项目。始终尊重人民意愿,做实各项工作,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如地名标志设置力求经济实用,信息化服务力求准确快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工程实效。在编制地名规划、进行地名命名更名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促进了地名工作民主发展。 2.着重强调优化服务。各地通过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效率,完善服务内容等各种途径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方式上,由过去传统的纸质资料转变为以信息化为主;在服务领域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布提供地名信息,而是拓展到地名标志、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在服务效率上,着力于应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内容上,不仅局限于地名本身,而是拓展到与地名有关的地图、经纬度、历史沿革等全方位的信息。 3.大力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地名公众服务,实现地名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需要有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地从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入手,大力提高地名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培训机关干部,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信息、网络等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培训技术骨干,负责采集、整理地名信息资源,设计、制作软件。如云南省近两年来共举办地名录人培训班17次,500人次受到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二是通过招聘充实队伍。在争取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困难的情况下,公开向社会招聘业务人员。有的地方以民间组织和社团为依托,建立地名信息中心,作为企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具体业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和费用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地名工作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各地解放思想,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工作

措施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了地名工作创新发展。 1.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地名工作不是政府工作的热点,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地不等不靠,在困难面前千方百计地抓住各种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贵阳市按照省政府“整治脏乱”、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将市区撤除的景观式路牌改造后用于县乡镇路牌的安装,既不铺张浪费,又解决了乡镇设标经费不足的难题。沈阳市抓住“村村通工程”的时机,在全市国道两侧的村镇设置了统一制式的地名标志;抓住第二代身份证换发的时机,大力推进了农村门牌编码和设置工作;抓住邮电、通信建设的时机,推动了地名工作与有关公用事业部门的协作。北京市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清理整顿了不规范的楼门牌,进一步规范了地名标志、公交场站、站牌、车厢等标识。 2.依靠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新形势下,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确立了许多新的服务理念。如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名工作全局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使地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再比如,确立了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机制提高地名服务效率的理念。更加注重建立科学的地名服务运行机制,整合地名资源,更多地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北京市建立了由市规划委和民政局牵头、11个部门参加的“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拓宽了沟通渠道,增加了信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地名议事、决策和实施平台。在这一机制下,“地名多家共管”的体制问题不但不再是管理的掣肘,反而使相关各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思路、更专业的手段来开展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北京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平台,成为推动地名工作不断发展的推进器。重庆市针对原来“分区域、分层次、分行业”的多头管理模式,2005年调整了地名管理模式,将各专(行)业部门管理的地名全部交由民政部门审核,实行统一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多头体制的弊端。同时,还从各大院校等聘请了24名从事地名、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地名评审专家组,专门负责地名和地名规划的评审工作。

(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地名文化建设 1.把握地名文化的先进方向。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大力发展地名文化服务,使地名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2.提升地名文化的内涵品味。许多地方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提高新地名的文化品位。在地名规划编制中普遍强调地名的文化内涵,天津市蓟县地名总体规划特别重视地名的人文基础,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特点,并将地名保护列为规划的单独一部分。一些城市对格调粗俗不雅、违背社会公德的地名进行了更名,或恢复了历史悠久、群众认同度高的老地名。一些地方在地名法规制定修订时增加了地名文化的内容,为弘扬地名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3.发展繁荣地名文化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地名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长沙市等地的民政部门与有关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合作,将地名由单纯的传播媒介生产为地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和社会,既传播和弘扬了地名文化,促进了地名工作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篇五:安徽地名分析报告

安徽省南北部地名异同及其分析 关键词:安徽,地名,差异,文化。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我国最早出现地名一词的书籍是《国礼》,不过当时多以具体丘名,陇名,坟名,衍名等为主。到了东汉时期,班固作《汉志》对地名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列出水、河、津、原、谷、泾、丘、池、潭、?等近四十种命名门类。极大丰富发展了地名学。被称为大明全才的郭子章关于地名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言论,“意者地之灵,人之杰不尽系名称耶?地灵人杰,则以曲阜、驺人而生孔、孟,地薄人悍,即以元城、陇西而生莽、卓。” ① 所以他很早就对地名产生了兴趣,他的四个儿子孔建、孔延、孔太、孔陵分别是他在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督榷太平府、领凤阳山陵事时出生的,均以当时出生的地名为名。可以说他为我国地名学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的地名命名规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征。以水为名,以地形为名,以物产为名。如洛阳,合肥,黄山。

2、反映时代变迁。以年号为名,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名。如

隆庆市,奥运村。

3、

4、

5、反映社会意愿与企盼。如寿宁县,昌乐县。 反映地名的移借。如南陵,公主坟。 反映宗教特色。各地的城隍庙、隍庙街。 安徽省地跨我国南北方,是一个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的省份在地名特征的某些方面,如地名的类型、沿革、分布等,这种地域差异也有表现。本文将从同异两个方面对安徽各地地名进行研究分析。

一、同

1、安徽各地村落乡镇名之前多冠以姓氏,如孔庄、许庄、汤家(宿州),陈圩、李二庄(蚌埠),孙岗、袁店(合肥)叶村、刘街乡(池州),杨家镇、许村镇(黄山)。需要指出的是此现象北部比南部更突出一些,原因会在后文说明。

2、许多县使用“城关镇”作为县治所在地(县城)的行政建制正式名称,其中长江以北阜阳7个,蚌埠3个,六安2个,宿州、铜陵、淮南、巢湖(现属合肥)各一个,江南,芜湖2个,马鞍山、宣城各1个②。在清代以前,我国的县城是县政府的直属地,没有乡镇建制;民国开始,部分县开始将县城也编为乡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有大量县城建立乡镇建制,而且多无城名,一般都被当地人民称为“城关镇”。因而在建国后一般就依照习惯,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城关镇、城关乡、城关区等等;部分县的县治迁移,城关镇不再是县城,但

是治所迁移后一般还是会保留历史原有称谓。自80年代起,各地陆续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国千篇一律的诸多“城关镇”开始普遍改名或分设街道为什么安徽北部的“城关镇”要明显多于南部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异

首先,淮河以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庙、堂、集、营、场,如大庙、尹集、王集、禅堂(宿州),许塘乡、老庙镇(阜阳),张场、高场、倪场(宿州)等,且场在此为上声,新华字典场解释为

1、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

2、集市,同于“集”。 江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山、塘、冲、滩、溪、湖,如芜湖的长山、工山荷花塘、湾塘、卢塘、池州的大塘冲,乌家冲、丁冲、长冲,查阅资料发现“冲”字有山区的平地的意思,属于方言,江南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而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多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所以“冲”就作为很常见的村落名。 江淮地区.地名特色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淮河沿岸,淮南多以人文、社会因素命名地名,而合肥,北部的长丰县属于北部风格,南部的肥西县地名特色更偏向于自然因素主导!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北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们聚集而居,宗法氏族观念较浓厚,所以村落乡镇名前冠以姓氏的现象更突出一点!南方山多水长,地势不平,人们居住较分散,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其村落乡镇名多包含山、塘、湖等!总体来说,在姓氏 冠名情况中,北部多以姓氏冠以人文景观,而南部多以姓氏冠以自然地貌!

由此可以看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元素及社会历史因素是安徽北部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历史地名是当地市县名的主要语源类型。自然环境因素是安徽南部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自然要素是当地市县名主要语源类型。而江淮之间属于两种特色的过渡地带。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

地名

地名情况

改地名

徐州地名

地名谜语

地名作文

地名申请报告

地名猜猜看

地名的调查报告
《地名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