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当今正在兴起的低碳经济,正符合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成就是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GDP接近40万亿,比上年增加10.3%,中国按国际汇率计算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名列第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GDP年均递增近9.9%,增速居世界前列。据高盛全球市场研究所测算,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不但高于美国,更高于欧元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些成绩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改革开放的第二大成就是城市化推进。解放初,我国城市人口只有12%,农村人口是8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增至6.07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9%的增长速度上升到46.6%,是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工程院曾做过一个城市化的课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是8.4亿,农村人口将是6.3亿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这个阶段大概有3 1 亿农民要进城。中国的城市化到2020年就初步完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经说过:人类有两大挑战,一是把高技术安全地用于人类的进步;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因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如果中国的城市化实现了,对全人类来说就是件大事。

改革开放的第三大成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超前的。过去15年,我们造了15万座桥,基本上每年造1万座,长度和数量是世界第一。可以自豪地讲,15万座桥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所有材料都是国产的。我国现在铁路总长度是世界第二,运营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二。民航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这些成就令许多外国专家瞠目结舌,他们认为中国的事情不可思议。

可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出现资源消耗过多、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896百万吨,年均增长5.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1.5吨增加到2008年的5.2吨,年均增长4.1%。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在过去8年里增长了三分之一,增长量里的三分之二则来自于中国。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明,1952~2007年期间,因化石能源消费,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另外我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这两项指标要求可以计算出我国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值8228百万吨,远远高于2008年的6896百万吨。

2 可见“十二五”期间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实现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一)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催生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2008年以来,除了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最大的全球性问题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摄氏度。人为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的概率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为66%。2009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为90%。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而且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若任其发展,人类社会将必然走向灾难并最终毁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人类的自身行为进行必要约束,减少经济活动中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走低碳经济之路。

其二,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

3 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

4 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三)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

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在农业社会,人们非常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有碳排放,尽管社会产出并不高,但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表现出的碳生产率非常高。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理想的低碳经济状态,因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很低。

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劳动力比较密集,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有

5 所提高。在这个阶段,虽然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碳生产率相对于农业社会已经下降了很多,也还不是低碳经济。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能源密集度高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和高耗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快、规模大,因而碳排放非常高,相对来说碳生产率较低,这也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方法论”观点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而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形态论”观点认为,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革命论”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

6 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脱钩。 第三,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和主要方法; 第四,把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举措

第五,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总之,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的努力。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模式、能源消费模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制度的创新和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持。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应综合运用如下几类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二)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三)探索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

(四)健全政府的低碳经济政策和培育全社会的低碳消费意识

总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实施方案.

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策划书

李长春在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讲话

建党90周年论文

建党90周年论文

建党90周年论文

建党90周年论文

建党90周年论文

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