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第二周(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00:48: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心理辅导课 “我真的很不错”

2014年2月19日下午6点20分至7点,应高三年级组主任、高302班班主任甘盈泉老师之邀,咸丰一中心理辅导中心主任罗艳平老师给302班全体学生做了一次“我真的很不错”心理健康讲座。罗老师以“高考来了,你准备好了吗?”提问开场,通过讲述“雄鹰重生”的故事激励学生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实现大学梦。如何不屈不挠?——有效利用时间、减少无效劳动;调动正面情绪;坚定成功信念。随后,罗老师还展示了多所令人向往的名牌大学激起学生斗志,并再次提问“高考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与开头遥相呼应。讲座在一首《我真的很不错》的励志歌曲中结束。本次讲座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气氛轻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校召开2014年春季学期德育研讨会 2月17日晚七点,我校在教学楼四楼会议室召开本学期德育研讨会,分管高三年级及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钱勇老师出席了会议,各年级组、政教处、团委、心理中心等处室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各年级组德育主任首先分别阐述了本年级本学期德育工作重点,并就上一学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各年级组纷纷表示将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强化班主任值日和楼层值日。

钱校长重申了研讨会必要,使民主上更有操作性,力求通过会议达到交流沟通、借鉴和补充,从而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此外,钱校长还就各块提出的计划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要求“国家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出成果、各年级管理上台阶、德育宣传求突破、德育队伍建设有成效、家校合作有思路推进、学期工作有抓手,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哀思陈西滢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的时候,我也杂在鹄立道旁的数万人中眺望。我听了那沉雄的军乐,看了那在微风中飘荡的白幡,和在幡下走动的无组织、无秩序、三三两两、男男女女、臂上系着黑纱、胸前戴着一朵白花的千千万万的人——大多数是少年人,我已经觉着心中一阵酸痛,眼泪便涌到眼眶里了。

我想到我只见过孙先生两面,也是在民众对他表示他们的景仰的时候,不过那两次是欢迎,这一次却是哀悼了。 在民国没有成立之前,孙先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人物。就是民国已经成立,那时的神话传说也并未减少势力,我还记得有一个冬烘先生,在民国元年找吴稚晖先生求事——并且要想在孙先生的临时政府里求一事。他说,他早就知道孙先生是不凡的人物。有一年,孙先生乔装 一个施药郎中,牵了一只黑狗到常熟,终被人识穿了,知县派了五百名大兵去捉拿他。他们把孙先生团团围住了,孙先生不慌不忙,吹了一口气,脚下便生了一朵白云,腾空而起一直飞到上海跑马厅才落下来,这是他亲眼看见的,那时我初进中学校,听了这种话,还不懂得笑,只觉得生气。可是,我所知道的孙先生,其实也是迷迷糊糊,只不过靠着些报纸上的照相和不大可靠的记载而已。此外吴先生那时有几句话,在我心中留了很深的印象,使我觉到孙先生的伟大人格,他说:“革命党得了志,他们的面目全变了,始终保持着本来面目,没有染上一些官僚习气的,只有寥寥的几个人,尤其是孙中山先生。”他又常说:“孙先生的度量真大,有许多曾经在患难时背弃他的,现在来了,他仍旧一视同仁看待他们。”

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孙先生,是在南京临时政府取消,孙先生下野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一天下午,特地到沪宁车站去,到时,车站里面已经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那时弱小无力的我,再也没有方法可以进门。我只好李在车站外的道旁人丛中等待着。在听见了欢迎声和军乐声的多少时以后,我便见几辆汽车慢慢地从车站出来。为首的一辆中,坐着一个穿着很整齐的西服的人,他的温文端正的面容,光光的头发,八字胡子,一望而知是孙中山先生。他举起了高顶的丝帽,面上微微露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可是不几秒钟就过去了。

我第二次看见孙先生,便在第一次的后几天。上海新舞台特别演出了一晚戏,欢迎孙先生,也坐在一个侧面的包厢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孙先生走进他的中间包厢的时候,楼上楼下的人都站了起来,戏台后的演员有的化装已完,有的还没有化装,有的化装方一半,也都出来立在舞台上;他们首先举起帽子,欢呼万岁,楼上楼下的人都应和着,把我的眼泪都抑止不住地叫出来了。

我还记得那天演的是波兰亡国恨,可是我的眼光,大约在戏台上的时候,还没有在中座包厢的时候多吧!大约因为觉察着我如此,吴先生忽然在我肩上拍了一拍,立起身来,向孙先生的包厢走去,我见了也就跟着。他走到那包厢的后面便站住了。我起先以为他同孙先生说话去呢,此时知道是让我就近处看看他。我战力在那里,一直到孙先生起身出去。中座包厢中只坐着两个人,中山先生和他的公子哲生先生。他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眼光直注在戏台上,他那秀美的面容,悠闲的态度,完全表现出一个书生政治家来。政治家像孙先生这样地有气魄而无架子的,我倒欧洲以后还偶然见过,在中国可以说没有。

孙先生身后站立的人渐渐地多了,他走的时候,已经立满了人,他见了相熟的人,或是握一握手,或是笑一笑,出去了。他的声音,我还没有听见过。

孙先生灵柩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正回想着民国元年的记忆。我正见八九个孙先生的老朋友、老党员,抬着灵柩向前走着,我的眼泪真要夺眶而出了。

我在人丛中走了出来,归途中想到我所见的都是下台时的孙先生。民国元年那一次,正是他第一次下政治舞台;这一次——末一次,非但下政治舞台,并且是下人生舞台了。世界不是一个舞台吗?相隔十余年,每次下台,都有千千万万的人欢迎着和哀悼着,孙先生之外,还有什么人有这种魔力?孙先生在国人心中的势力是怎样来的呢?我想想与其说是他的工业,还不如说因为他伟大的人格吧!

中国的历法变迁中国古代历法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不仅是古天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涉及、影响到数学、医药、易数、物理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文化的基础。

西汉以前,我国使用的六种古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登封第一》有:“炎国丧宝,黄历开睿,祖武类帝,宗文配天”,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至唐后,历书须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且只许官方印历发行,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西汉之前的历法形态各异,如每年的开端不同:夏历建寅,即以阴历一月为岁首,因一月为寅,故称正月建寅;殷历建丑,即以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建子,即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颛顼历为基础,以阴历十月为岁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历相同,因为夏历的设置比较符合农事季节。

汉武帝时,由于以前的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的错乱现象,武帝命邓平、落下闳等人修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所以民间称为“夏历”), 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除王莽新朝和魏明帝时改用殷历,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改用周历外,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改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到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除迷信,“夏历”是封建残余,于是改称“农历”。

阅读古籍时就要注意所使用月份的不同。例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十七年”这一节里,有两段记载;“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每年只有一个十月和一个七月,七月里死,十月怎能出游?这也是历法不同的缘故。按秦历来,夏历十月是秦历正月,夏历七月是秦历十月,秦始皇在这一年里,正月出游,十月崩驾,在外总共9个月的时间,这样就可以理解了。

阳历阴历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而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岁三百六十六日”;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即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有闰月的话),354或384日。

古代纪时方法

纪年:干支纪年是古代纪年的基本、通用方式。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称,以十干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现在采用的公历纪年,即格里高利历法,也叫基督纪元,把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的那年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元年。如果当初我们的汉武帝有点侵略扩张征服世界的心思的话,那么今年也许就称作“建元2146年”了。纪月: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等,岁首的月份叫正月。每个月也有些个绰号,如现下阴历五月,也称为皋月,天中,仲夏等。古人又有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二个月份相配: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依此类推。另外,每个月也都配有一个天干,但这个不像月的地支是固顶的,而是根据当年的天干来推算得到。

纪日:与纪月法基本相同。除了以数字纪日外,古人用干支纪日。每日的干支由年、月的干支推算得到。另外,每月的有些日子也有特殊称谓,多半由月相而来,如第一日叫朔(月生之意),最后一日叫晦(月尽),初三叫朏(新月初现),大月十

六、小月十五叫望(满月),《前赤壁赋》里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就是满月后的日子。纪时: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从夜半起依次称为子时、丑时,„„,亥时,每个时辰也都配有天干(由日的天干而定)。子时大约相当于今23点到1点,亥时相当21点到23点。为了计时方便,一日又分为100刻(到清代改为96刻制),每刻15分,每分60秒。每个时辰也有个别称,子时为夜半,其他分别为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另外,古人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19-21点),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这就是“三更半夜”的来由。有些城市如今尚保留着更鼓楼,每夜或有更夫敲鼓报更,也算是种怀旧了。

春第二周

春第二周 值周工作总结

.春第二周工作安排

春第二周国旗下讲话

春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

春第二周国旗下讲话

春第二周升旗仪式主持稿1

春第二周值周工作小结(推荐)

春学期第二周班主任会议内容2

春学期第二周国旗下讲话稿

春第二周(整理)
《春第二周(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周测第二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