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术作品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拾穗》 (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 1857 年,目前则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拾穗一词渊源于旧约圣经,指农民需让贫苦人捡拾收割后遗留穗粒以求温饱,而该画除了描绘 3 名农妇在金黄色麦田捡拾麦穗情景外,其金黄阳光、弯腰等细节,另外呈现“英雄史诗般的 崇高意境” 。 米勒生长于诺曼底的农场, 本图是他在 35 岁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艺术方向的苦斗时代之代表作。 他讨厌巴黎疯狂似的气氛及噪音,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其简洁扎实的 素描功力,及风景处理上对于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点特别引人注目。马车、马、房子、树木、杂草等的背景及其间所见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广大的劳动场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在米勒的作品 中常以人物为中心,这一点异乎经常听懂﹝森林语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画家。其后梵高还临摹 过米勒的作品。 艺术家 年份 类型 现藏于 让-弗朗索瓦米勒 1857 年 油画 奥塞美术馆,巴黎 《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米勒本人曾强调, 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 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 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 信仰就是“追求道德”, 就是“向善”, 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 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他们看不到宗教 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 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画面上,夕阳西 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画家着力 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 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 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 《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 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 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 《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艺术家 年份 类型 尺寸 现藏于 让-弗朗索瓦米勒 1857 年-1859 年 油画 55 cm × 66 cm 奥塞美术馆,巴黎 《

牧羊女》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安贫乐道,是 法国农村宗法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它受到宗教观念的长期约束,这是劳动者的基本品质。这 种观念的形成,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勤耕细作的操劳生活所养成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勒 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这种品格的可贵性与可悲性。 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 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 :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 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 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 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

一、和谐。真实感加 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谢上苍赐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 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诚的宗教情怀。牧羊女站在落日余辉里,虽然因为 逆光,脸部和身体比周围的景色、羊群都要昏暗一些,但是,米勒流畅沉静的色彩,把因为生 活压力而不得不微微伛偻的牧羊女身躯,描绘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让人们很难不 多看几眼;尽管她的衣衫褴褛,神情也很疲惫,但在米勒眼中,她和其他的农民都是“日复一日 劳动,来养育这伟大民族、来缔造这美丽国家”的英雄,有一种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 地、对自然的虔诚。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 着。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 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 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 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 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 艺术评价: 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 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 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后人。 一八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 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

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

一、和谐。 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奥南的葬礼》 是库尔贝于 1849 年至 1850 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 ,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美术馆。 《奥南的葬礼》取材于库尔贝家乡小城镇上一种习俗生活。在埋葬仪式上,所有参加者的表情 是肃穆的,因而这幅画的构图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呆滞有余,而节奏不足。 作品评价: 这幅大作在沙龙展出时,评论家们对于如此大幅的艺术品中引入平民百姓、描绘外省民俗,使 之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的作法大加鞑伐,指责作品“粗俗”、“卑劣”,展出这件作品是“丑闻”。对 于这件攻歼,画家实在是不屑于顾,只是在多年后,库尔贝才明确的指出“《奥南的葬礼》实际 上是浪漫主义的丧葬”。1882 年,这件作品被卢浮宫收藏。 【名称】奥南的葬礼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1849-1850 年 【作者】 库尔贝 【规格】315×668 厘米 【属地】巴黎卢浮宫美术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现收藏于圣彼得 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 《伏尔加纤夫》 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 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 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 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 11 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画作名称: 《优尔加河上的纤夫》 创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7-1930.9) (俄国) 创作年代:作品尺寸:131.5cm×281cm 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规格:131.5×281cm 材质:布油彩 存藏处:圣彼得堡 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藏 列宾在19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初,完成了一幅重要历史画《1698年新处女修道院内 的索菲亚阿列克赛耶芙娜公主》 。不久,又在第13届巡回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的另一幅重要历 史画《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 ,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最后,列宾的一幅早从1878年开始 酝酿的巨作,又在1891年公开展出了,这就是构思达13年之久的杰作《查波罗什人给土 耳其苏丹回信》 。这幅画可说是列宾集人物性格刻画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种学派,一种19世纪 列宾以很大的热情来塑造哥萨克查 俄

国写实主义绘画最光辉的学派--重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 波罗什人的不同类型,注意他们每个细节,搜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装、道具,选择每个不同形 象的性格特征,并用俄国学院派所讲究的构图方法去处理这个多人物的戏剧性场面。这幅油画 给俄国近代油画史增添了光辉。 【名称】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作于1881年 【作者】列宾 【规格】69×57厘米 【属地】现藏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作者:列宾 这幅画是 1883 年画的。据瑞士一个美术评论家介绍,列宾是 1982 年就开始了这个题目的 构思。因为 1881 年发生了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沙皇要严厉处决同谋犯,甚至把车尔尼雪 夫斯基被处流放二十年。 列宾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根据手中几段参差不齐的介绍,似乎他创作 《不期而至 (意外归来) 的动机来自1881年俄国发生的一次谋刺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事件。 》 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 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 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画作名称: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Vasily (Basil) I.Suricov) (俄国) 创作年代:1878-1881 年 风格: 现实主义 画派:巡回画派 题材: 历史 规格:218×375cm 材质:布面油画 现存藏: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苏里柯夫(1848-1916)善于创作大型历史画,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苏里柯夫历史画的“三部曲”。、《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 17 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 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 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 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 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 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的人群,一些农 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 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画作名称】 《女贵族莫洛卓娃》 【创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Vasily (Basil) I.Suricov) (俄国) 【创作年代】1887 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题材】历史 【规格】304×587.5cm

【材质】 画布 油彩 【存藏处】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少年守寡,笃信宗教,后来告别宫廷,疏财仗义,救济 贫民。由于她反对改革,沙皇下令逮捕她,把她流放到帕洛夫斯克,最后饿死在那里。画中表 现的是她被押解途经莫斯科街道的情景。苏里柯夫以冷峻的色调,表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英雄 性格,而不仅只是事件本身。 苏里科夫的绘画作风非常严谨,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满街漫游,找到后一直纠缠 人家, 直到答应为他做模特为止。 《女贵族莫洛卓娃》 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这种方法找的模特。 该画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 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迅速成为一个风靡全球, 影响深 远的世界性画派.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 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的主流.莫奈被认为是第 一个采用外光技法进行绘画的印象派大师。 艺术家 克劳德莫内 年份 类型 尺寸 1872 年 油彩/帆布 48 cm × 63 cm (19 in × 25 in) 现藏于 马蒙丹美术馆,巴黎 《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以“青铜 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右腿微 微起步,他似乎还不敢迈步,只能轻轻地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姿态。他的眼睛似乎带 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从 蒙味、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时期。 这本是 一个比古典主义更“古”的题材,罗丹却摆脱了溺古不化的学院派刻板方法,以写实主义 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这座激像与真人一样大小,又十分逼真, 引起对罗丹人体艺术的误解,官方评审会断认他是从尸首上模印下来的而拒绝展出,这 使罗丹十分气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罗丹创作的思想感情。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辞, 要求官方重新对待罗丹的作品,才使这尊划时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龙陈列。这场斗争给罗 丹带来了更大的荣誉。 雕塑名称:加莱义民 雕塑资料:青铜,208.5×239×190.5 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 1884-1886 年,现存法国加 莱市 加莱义民是一座以表现人物群像为主的纪念性雕塑。它表现的是 14 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六 位加莱市市民悲壮就义的场景。当时法国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即将陷落, 全城人民在严重的饥饿和困乏之下被迫向英王求和。但骄傲的英军提出苛刻的条件:需要六位 最受尊敬的加莱市民身穿麻衣,颈套绳索,光脚走到英国

军营交献该城钥匙并将被处死。于是, 罗丹于 1884——1886 年应加莱市政府的请求,创作了这件震撼人心的群像雕刻。群像富有戏 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 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 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 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 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巴尔扎克是法国 19 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 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 1891 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 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 10 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 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 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 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 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 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 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 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 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 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 19 世纪末颓废风 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 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 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 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思想者(法语:Le Penseur) ,又称沉思者,是奥古斯特罗丹的铜雕与大理石雕塑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鲁迅作品简介

莫泊桑作品简介

公司作品简介

初二作家作品简介

余秋雨的作品简介

沈石溪作品简介

梵高、莫奈绘画作品简介

挑战杯报送作品简介通知

美术作品简介
《美术作品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