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宁波中秋节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4: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宁波中秋节

竺昊宁 电信102 1030333214

中国的文化上下有5000年历史,各种节日文化也是根深蒂固的。其中中秋节就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然而几千年来,不同地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秋历史和中秋风俗,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我的家乡宁波中秋节,现在让大家先随着我的脚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秋节。

一:中秋节历史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说法一

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中秋的由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说法二

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那么我们宁波的中秋节的历史呢,又是怎样呢,请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宁波中秋。

阿拉宁波的中秋节,与全国不同,全国各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宁波人竟自撰历书,定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居然一直延续了下来。宁波老话“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独宁波在十六”,听起来颇有些与众不同的自豪。宁波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八月十六中秋天,月饼馅子嵌嘞甜;新米蜂糕(又称水溻糕)红印添,四亲八眷都送遍。”旧时宁波府所辖的县,均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宁波俗语:“八月十六大节肯(节日),湖西河边看戏文。”至今仍为一些老戏迷所津津乐道。 那么,为何宁波人的中秋节会比全国各地推迟一天呢?这一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其中的缘由,宁波民间流传着种种传说。

史浩说

有关南宋右丞相、明州人史浩的传说有三种版本。

版本一:史浩误期。宰相史浩是宋孝宗的老师,被封为越王,竹洲是他的花园。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在月湖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据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

版本二:御赐月饼。每年中秋,南宋皇帝总要赏赐一些礼品给重臣及其家属。这一年八月十五,史浩收到皇上的御赐宫廷月饼后,马上派人快马加鞭送回鄞县老家,因路途崎岖,送到已是十六日,于是史府只得把在月湖赛龙舟等与民同乐的庆祝活动都改到了八月十六。为了避免往后几年再出现这样的尴尬,百姓顺水推舟把十六过节的习俗延续下来。

史弥远罢职返乡说

据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起因“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

相传南宋宁宗时候,有个宁波人叫史弥远的在朝廷做宰相。有一次,皇帝问:“史爱卿,你平时总是夸你的家乡,孤命你以家乡地理为题,即刻吟诗赞之,可否?”史弥远说声“领旨”就吟诗赞美起家乡来:“金鸡报晓旭日来,龙虎把门卫江山;十里冰厂万里花,更喜招宝连四海。”史弥远是宁波人,赞美的是甬江口的风光。

诗刚吟完,旁边一个太监躬身奏道:“万岁,臣以为这是反诗!”皇帝莫名其妙,写景诗怎么会是反叛诗呢?那个太监说:“天下只有圣君诞生之地,才有金鸡报晓、龙虎把门之福。史丞相乃万岁殿下一臣,怎敢居此福地?更何况诗中说有兵场十里,花园弥望,这不是存心谋反吗?”这个太监平素和史弥远有仇,今日趁机报复。果然龙颜大怒,幸亏文武百官下跪求情,皇帝才免他一死,让他“削职还乡,永不返朝”。

史弥远为官几十年,家室一直留在宁波,逢年过节,难得共叙天伦。这次罢官回乡恰逢中秋临近,他急忙派家仆飞马传书,报于老母妻儿,相约中秋,合家欢聚。

谁知返回明州老家已是八月十六,全家老少已苦等了一昼夜。史弥远一下马就向老母赔罪:“儿误时了!”史母笑容满面地说:“不误,十五的中秋,咱们就十六过吧!”对门的邻里水沓先生接口说:“对!对!八月十五正团圆,十六中秋有情缘!”

而据清乾隆《鄞县志》记载:“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对这个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史弥远提出争议,认为应该是史浩。

梁山伯殉职说

据史书记载,梁山伯曾为明州府县令,有一年,姚江洪水泛滥,为抗洪救灾而献身。 当年,会稽书生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三载同窗,返乡后求亲不成,祝英台已被父母强许有财有势的鄮西榔头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抑郁成疾。时逢东晋简文帝举孝廉,梁山伯因品学兼优,被举荐任鄮县(鄞县)县令,年方二十。他暂把个人私情折磨抛一边,不顾体弱多病,上任后,勤政爱民,深得民心。第二年农历八月大潮汛,梁山伯冒着瓢泼大雨,巡视鄮西姚江大堤,终因积劳成疾,突然昏倒在高桥清道源九龙墟。临终叮嘱随从,将他安葬在九龙虚江堤边。其用意一是为民防洪涝死守大堤,二是祝英台出嫁从上虞到鄮西榔头,坐船必经高桥九龙墟。梁山伯殉职之事传到朝廷,皇上念其政绩卓著,特赐御书碑名:“敕封晋梁圣君山伯之墓”,后人还在墓前建了一座梁山伯庙。因梁山伯殉职于姚江在八月十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中秋定于八月十六。

戚继光抗倭说

相传,当年抗倭形势吃紧,倭寇意欲八月十五过中秋节时偷袭,戚继光得知后决定设下埋伏,十五晚,倭寇中计,戚继光部大胜,军民于是在第二天夜晚也就是十六夜,同庆抗倭胜利,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过中秋总是推迟一天,循例八月十六为中秋节。

追溯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这一习俗的由来,还有不少说法,如“方国珍防元军偷袭”、“赵文华充军”、“杨镇龙起义”等,这些传说,经过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孰真孰伪,已无从考证,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美丽的传说中,蕴含的宁波人的忠孝礼义文化等元素,增添了宁波人品味中秋的文化底蕴。

看了那么多得历史简介,让我们再来看看中秋节有哪些风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宁波中秋风俗

然而宁波一带中秋节是定在八月十六,自古皆然,与日历上中秋节为八月十五不相同,堪称“殊俗”,实为地方节令特色。中秋节宁波人亦称“月节”、“月夕”、“仲秋”等,据《宁波府志》记载:“中秋夕设瓜果饼饵,焚香祀月,儿女罗拜。”“各家皆置酒玩月。”中秋佳节是一年最好景候,团圆明月,秋色平分,桂子飘香,天气凉爽。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宁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亲或迎娶新娘。旧时商界对中秋节颇为重视,至时祭月祀祖,宴请伙计,并由商会牵头集资请戏班演戏。过去中秋也是商铺的结账日,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中秋令节,商铺咸结账。”

此外,宁波民间过中秋还有诸多特色节目。 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也叫“女儿会”。是夜,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西瓜、石榴、吊红、文旦等时令水果。因“梨”与“离”谐音,故瓜果忌梨。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月姑”即天上七仙女。据说,中秋节月圆之时,七位仙女纷纷下凡,为人们排忧解难。先点上清香,祭祀时,对月膜拜祷告:“月姑姐,月姑娘,请侬落来聊一场。门口一口井,请落月姑照水影;门口一池塘,请落月姑玩一晌;花衣衫,随侬拣;金银钗,随侬戴„„”覆小筐于盘,用食指支筐口,神降则随食指颤动,小筐上下攀合,作剥啄声,意味着仙女下凡,这时,可问月姑姐,如年龄、寿命、婚姻等问题,月姑姐以颤动小筐、米自动写字的方式一一作答,预卜吉凶。“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月亮为太阴,女为阴。而男子属阳,不宜拜月,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烧斗香

所谓“斗香”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形似宝塔的香斗,最高的有一人多高,斗香的香斗上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故称之谓“斗香”。香斗四周糊着纱绢,有纸扎店木刻水印的精美的“唐明皇游月宫”、“嫦娥奔月”、“贵妃醉酒”、“薛礼叹月”、“月下追韩信”等戏文故事的图画。香斗底座和撑架上还有一座用金银纸糊扎而成的月宫牌楼,牌坊柱上有金龙盘绕,并有应时的对联,横批上有“丹桂飘香”之类的匾额,这金碧辉煌的月宫牌楼在彩旗簇拥下显得壮丽动人。底座和撑架上还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这种剪纸现已少见。有的以彩色旗旌等装饰,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彩色纸装饰于其上。

中秋烧斗香寄寓着人们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中秋节这一天,当月兔东升时,家家户户都将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门口,香气氤氲,整个院落弥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烧斗香的习俗已绝迹了,可能连花甲老人也没见过,古稀老人也要记性好的方能回忆起来。

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习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宁波民间中秋祭祀的神为土地神,秋日庄稼收获,用新谷荐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聚大舟无数,舟分青龙、黄龙、白龙等,操舟者服饰与舟同色,一律古代武士装。舟上扎彩龙,龙首高昂,遍插旗幡,鼓乐喧闹,灯烛辉煌。一声炮响,龙舟齐发,儿童着彩衣奏丝竹,一人立于舟前,鸣锣指挥,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以先到终点者为胜,竞渡直至天亮。

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近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上述提到的月饼可是贯穿整个中秋的重头戏,让我们来看看月饼的发展历程。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历史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宁波中秋月饼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解放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使旅外游子思乡归里阖家团聚。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已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后传说各异,一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另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宴请而延期,此说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清时袁钧《??北杂诗》云:“??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又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

清时万斯同《鄞西竹枝词》云:“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民国《鄞县通志》载:“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今则竞渡之风已息,演戏敬神者尚有之。”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

参考文献:

[1]博雅旅游网(cn.bytravel.cn); [2] 《宁波晚报》; [3]百度文库;

宁波新闻

宁波立夏

宁波商人

宁波印象

宁波一日游

小结宁波

宁波童谣

宁波劳动合同

宁波党建

宁波解说词

宁波中秋节
《宁波中秋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