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全国道德模范_诚信

发布时间:2020-03-02 00:12: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家四代守护烈士墓 因心底最深处的爱

这是一场需要坚守终生的接力; 为了一句承诺为了7座烈士墓; 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 而他也坚持至今;即使拄着拐杖 拖着病腿; 他也要继续下去; 这已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更是父辈们传下来的旗帜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 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

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

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

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

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

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6月25日中午,济南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了历史少有的40多摄氏度。往日人来人往的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街道上,此时异常冷清。

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外出。60岁的刘延宝却又出门了,他拄着拐棍,拖着一条病腿,艰难地挪向村口。

这条路,刘延宝从10岁起就天天走,已走了50年。他要去的地方,闭着眼也能摸了去。

那是村南几位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坟茔。这几座坟茔,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到刘延宝的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年。

墓地不大,7座烈士墓呈扇状依次摆开,正中有一块1.5米高的碑,上书“革命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这块碑是1995年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领着全家人立的。 刘延宝在碑前肃立了一会儿,然后艰难地弯下腰,用还能动弹的左手扶起被风吹倒的墓前的那几株正开得繁盛如锦的花朵。刘延宝挨个墓走了一遭,用脚把墓前的一颗小石子移走,又吃力地探身拔去墓顶刚长出的青草„„

“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村里的老人对6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1948年9月16日,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华东第九纵队解放军部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战斗打了十几个日夜,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积极支援,村里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摘下来,送到前方,让战士做工事。青壮劳力也组织起来,运送粮食、弹药。家家都住满了伤员,妇女们帮助照顾。

“因为漂洗血衣、绷带,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今年87岁的刘增斌老人说。

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就在这支支前队伍里。1948年9月28日晚,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遗体来到神武村,刘修芝和支前队员们含泪将他们安葬在南玉岭山下。

济南战役结束后,部队撤走了,刘修芝却始终惦记着村南山下那安眠的5位烈士。刘修芝是石匠,他从山上背来石头,凿成石碑,刻上“革命烈士之墓”。

从此,每逢春节、清明等乡民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培土。

73岁的刘延泉对记者说:“没有人委托过刘修芝一家看护烈士墓,他是自觉自愿,一看这么多年。”

“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1967年7月,刘修芝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唯一的遗愿:“千万不敢忘了庄南边那几座烈士墓,无论出现什么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来„„”

直到长子刘振顺含泪点头,刘修芝才闭上了双眼。 从此,看墓的接力棒传到了刘振顺手中。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抓阄分地,烈士墓所在的那块地被分给了其他农户。这下,刘振顺急了。从来不求人的他,三番五次去找村干部协商,最终用自家分到的一块良田,换回了有烈士墓的那块薄地。

很多村民对此不解,问刘振顺:“你这是图啥哩?拿着白面馍馍去换窝头?” 刘振顺只说:“烈士墓在自家地里,心里踏实。” 事实上,在村里几次平坟还地以后,刘家的祖坟早已不知所终,连刘修芝老人的坟也说不清具体位置了,逢年过节,刘振顺只能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烧纸。“烈士坟不能也找不着了,找不着咋对得起这些烈士,咋对得起他们的后人?”刘振顺对家里人说。

2000年8月,刘振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嘱咐:“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长子刘延宝身上。

刘延宝带领全家,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白杨、火炬树,把墓地整理得更加肃穆、整洁。

前几年,村里修公路,又发现了2位烈士的遗骨。刘延宝听说后,主动提出把这2位烈士的遗骨接过来安葬。至此,7位烈士长眠了在南玉岭山下。

就在刘振顺去世后不久,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

村里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

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刘延宝找到了唯一知道名字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一把抱住刘延宝,热泪盈眶:“我哥是咱们国家的功臣,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赵本芬说,患病以后,刘延宝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前坐着,有时一坐大半天。 墓旁,刘延宝30年前植的两株柏树苗,已是高大挺拔,浓密的树阴洒落下来,为那7座坟茔遮住了骄阳。 (记者 王海鹰)

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把命搭这儿也不在乎 王文彬

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 他叫王文彬,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今生不欠来生债 \"信义兄弟\"生死接力给农民工送薪

总有一些事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些人让心充满温暖。他是哥哥,为给家乡的农民工结清工钱,寒夜上路,不幸一家五口遭车祸全部遇难。他是弟弟,得知哥哥遇难消息后,义无反顾地赶在大年三十前返乡,代哥哥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手中。

他们在一家五口遭车祸遇难的情况下,不躲、不藏、不找借口,没有账目农民工自己报多少工钱给多少工钱,不够一家人凑钱, 认的是“干活给钱天经地义”的理,守的是做生意应有的信。 他们生死接力,信守承诺,在当前社会风气下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诚信大于天 诺言比金贵

中国最美“包工头”扎根山区撵也撵不走

她是中国最美“包工头”:成功“监建”了四所小学,当地人感激之余,戏称她为 “包工头”。她手拿“打狗棒”:为了作调查,她徒步上千公里,走遍了贵州山区的数十所贫困学校,家访了数百名贫困生。她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4年多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她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4年,情系山区撵也撵不走。她就是深圳关爱行动“募师支教”的都市白领——孙影

蒋巷好支书45年“让财”上亿:村强民富是最大追求

他个头儿不高,黑黑瘦瘦,总穿着双布鞋,每天要到村里走上一圈,查看每个角落,遇到村民,总是一脸谦和真诚的笑。45年前,他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好日子。整整10年,他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我就是死,也要把蒋巷搞起来!”。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遭遇过车祸,还落下了伤残。他是常德盛,村里的英雄。

80后女孩管公厕:施\"魔法\"成文明窗口 靠勤劳获沪籍 生机勃勃的吊兰、轻柔舒缓的音乐、窗明几净的房间„„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公共厕所”的标牌,路人无不以为这是个休闲场所。但在几年前,这里还设施简陋、环境潮湿、异味扑鼻。 对这个公厕施以“魔法”的,是一位外来农民工——李影。一位“80后”的年轻姑娘,不嫌活脏,不怕事小,把小小公厕打理成为大上海的文明窗口。6年来,李影靠着勤劳与努力在上海扎下了根。她入了党,有了上海户籍,劳模、标兵证书拿了一大箩。“有人觉得这岗位不体面、没出路,但我觉得,恰恰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个灿烂的人生。” 她是李影.

守护\"麻风村\":为一句承诺 \"编外医生\"孤独坚守48年

胭脂凼[dàng],一个名字听起来温柔而美丽的村庄,却是一个被隔离的“隐形村落”。1963年的一天,他在人称“麻风村”的胭脂凼村,面对麻风病人热切的目光,说出了他为之坚守了一辈子的话:“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为了这句承诺,他3次放弃了离开“麻风村”的机会,远离自己的家园故土、挚爱妻儿,如今已在“麻风村”坚守了48年。 他是唐中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几十年来,唐中和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每天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跑在各个山坡之间,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 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和始终没有正式的医生身份,加上手机费、生活费也不足800元,待遇十分低。 他说:“如果为了钱,我早离开这里了。我就是觉得,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大信无声!

好男儿变卖家产3年替兄还债60万 亏厂转盈后归让寡嫂

哥哥去世后,留下一个濒临破产的砖厂和60余万元债务;弟弟不惜变卖家产,替兄偿还债务。经过3年的努力,弟弟不但让砖厂扭亏为盈,还替哥哥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此时,他又做出惊人之举,将砖厂管理权交给嫂子,自己从头开始打拼。他就是马国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一个用实际行动书写诚信的普通农民。他说:做人要讲诚信!于是,他替兄还债。整整三年,变卖家产,辛苦劳作,还款六十万!他说:做人要凭良心!于是,他奉养寡嫂。力挽狂澜,使兄长的砖厂免于破产,却在企业盈利之后将产权归还寡嫂。几年来,马国林还清了哥哥的债,砖厂的盈利也让嫂子、侄儿过上了好生活,更因为重情义赢得大家的认可,他的合伙人说:“与马国林这样的人合作,我放心!”

让500多员工有车有房的老总:丁新民和他的农民工兄弟

他长得慈眉善目,浓眉大眼,一笑起来,憨憨的,朗朗的,让人感到分外亲切。他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还没有谢顶,也不太显白,没有什么发型,只是很随便、很自然地卷曲着。见面那天,就见他穿一身半旧的深色西服,临到分手,穿的还是那一身。只要有点功夫,他就想往底下跑,往工地跑,往民工联队跑。他身体再劳累,心情再烦躁,只要进了工地,见了民工,立马就精神,立马就高兴。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丁新民的真实写照。也就是他,为员工盖起了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使500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并采取帮助贷款的方式,使450多名员工拥有了私人小汽车。在内部分配上,坚持全员持股,使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普通教师替妻还债:每月登门还债11年 绝不收贿赂

每个月领到工资后,李郁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爱人一道去债主家登门还债。这样做已经11年了。

当年,由于妻子的一时兴起,他们背负了近20万元的债务。爱人失业了,父母年迈了,孩子尚还幼小,而且,岳父母那里有时也还需要接济。那一年,他月工资才400出头。

于是,一个原本殷实的家庭,笼罩上了欠债的愁云。„„当妻子因为不想拖累家庭,提出离婚时,他断然拒绝了。他说:“妻债夫还,原就是天经地义的”。他是李郁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即使生活如此拮据,作为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他,一次次的把托人情、走关系的人拒之门外,他说:就是欠债,也不能收你好处„„

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

学习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观后感

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词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词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词

全国道德模范_诚信
《全国道德模范_诚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诚信道德模范 模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