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九年级上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8:0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预习汇报

三、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六、课外作业

林中小溪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学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中蕴含深刻的语言,领悟作者是怎样化身为小溪去体察的。

4、反复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点、难点: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3、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二、检查预习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拿出所画的图示,静心聆听,让自己虽作者的文笔,一起沿小溪而行。

三、理清思路

听了同学的朗读,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四、研读赏析

1、随着这条林间小溪一路流淌,我们对这条小溪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这条小溪的认识如何,并结合具体文句谈谈看法。

2、在小溪流经的途中,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它一样的积极乐观执著和坚定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呢?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3、通过小溪这一路的流程,结合上面同学们的解读,请说一说你从这条小溪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随着小溪我们不仅进行了一次自然自旅,而且还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在这次旅行中,同学们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那么,作者此时的内心情感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第33——34段。

要理解这里作者的心理情感,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普里什文前苏联农艺家、作家,长期生活在俄罗斯高加索林区,长期的森林生活是极为孤独的。结合背景同学讨论。

五、品读感悟

自由选读你最喜欢的文段。在诵读中,表现出你的理解和情感。

六、课外练笔

自然给我们的启迪真是太多太多了。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去获取人生的感悟和理想。课外,仔细用心观察大自然,自然的景致给你的启迪感悟和体会,用文字表现出来。

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2、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

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1、领略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妙风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其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3、品析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4、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老师重点讲析。

嶙峋 精髓(suǐ)钝 泛滥

怠慢(dài) 恬静 贮藏(zhù) 积攒(zǎn) 望(liào)

2、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 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其余同学闭目遐思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3、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自由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刚才我们还沉浸在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现在又听了这些凄然的传说故事,这在情感上总觉得有点格格不入。请同学们到文中来读一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 对于作者的这样安排你有怎样的看法?

4、桂林的山水美景值得写得很多,作者主要写的是哪处的景色?这样选材怎样的好处?

四、品读体会

选读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美。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专题 气候物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三、拓展想象。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杜甫的《梅雨》

四、布置作业:

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

气候物象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气象物侯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改写所筛选的信息。

三、教学过程

1、感知内容: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

(1):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说明方法的恰当性。(分类别、打比方等)

③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④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云彩图片。(教学素材片)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2、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2)已布置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请同学们筛选整理资料,并派代表用2至3分钟时间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要做到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3).给每一小组25分钟时间,25分钟过后,各小组展示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个性,不要造成思维定势,不要用给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4).交流后,请同学互评,教师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5)、课后还可以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题,如:

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五.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厌„„盼„„躲)

3、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

3、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2)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五)重点研讨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六)、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七)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八)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点和作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激发对新社会的热爱。

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秋风送爽,温度适宜。回忆一下整个夏天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提问两至三个同学,老师适做补充引出课题的关键词语:烈日、暴雨。(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回忆我们学过哪些老舍的文章?作者的基本情况(原名、字)?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哪里?(提示:注释1) 重点介绍《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三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 提问: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

2解题: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短语?以并列结构为题有何作用?

四 分析讲解课文

第一部分写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你认为这部分描写的最精彩的是哪几节?引入分析环境描写的段落。(1-2)

1 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那些方法?

2第一部分还有哪里对环境作了细致的描绘?引入分析第5节。从哪些角度运用了那些方法?

(如果问你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该如何回答。请学生齐读深入体会)

3在这一部分怎样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4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一部分是怎样刻画祥子在酷暑下所受的煎熬的?

第二部分在暴雨下

1 午后一时,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他又拉了个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2、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

3、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

5、读11—16段: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怎样?拉车的怎样?

6总结: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五、课后作业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一、引入

二、教学过程

1.5分钟自由快速阅读。 2.整体感知

“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

3.我们是不是要看看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首先请出幕前小丑:米行先生。 (1) 同学们觉得这个人物怎样?——骄横霸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听听他是如何跟老百姓说话的。听朗读。 (2) 读的如何?学一句。

(3) 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江都会有生意吗?

(4) 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 4.当时是不是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

5.还是请出我们的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吧!

(1)你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

(2)哪儿最能看出他们没有地位——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 说说哪几次交锋?

6.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还是去街上走走吧!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由此可见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

7.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8.我们不禁要问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

三、总结

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他用他深情地笔调表现了农民们的苦痛;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

九年级上《写字》教案

信息技术九年级上教案

九年级上音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九年级上复习教案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上】

九年级上学期体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1.教案

九年级上Unit2复习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