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保国课件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3: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吉卜林曾说:“我有六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给我了一切。”

6W,即what(什么事) 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

who(什么人)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6W”原则。 昨天的 创建文明城区培训会 what-why/where/when/who-how。

李 保 国 先 进 事 迹

Who 李保国,男,1958---2016,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

职务和荣誉

中国经济林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核桃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全国劳模、河北省特等劳模,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十大农业技术推广专家。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科技财神”(唯物+唯心)-用科技帮群众脱贫致富,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10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太行新愚公”(老愚公移山,新愚公富山,愚不是贬义词了 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农民教授、土专家(太行山区的村庄里教授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看图片更像我们心中农民的形象)-初到村里,乡亲们都很惊讶:“这人真土,咋看咋不像大学教授哩。”3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一年200余天在山中,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大学校园里按说他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国共产党员、全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去世后追授)。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12日10时,保定市殡仪馆悼念大厅门前,2000余人伫立默哀,悼念这位年仅58岁的经济林专家。他们中有李保国的同事、学生,更有他放心不下的太行乡亲。据报道,有9000多万人在网络上怀念祭奠他,近30万网友在手机微信\"网祭李保国教授\"H5专题页面上为他点亮烛光。

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

When+where+what

1、80年代初,23岁的李保国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就相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来到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放弃享受校园的欢乐,城市的便捷)。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这些都是李保国的劳动成果。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1983年李保国在前南峪搞小流域治理时,儿子刚满一周岁。后来前南峪人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就叫“小流域”。后来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变成了地道的山里娃,一张嘴满口流利的山里话。

如今百度搜索前南峪,它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是生态观光和川林果园。

2、1996-去世(不是严格界限,去世前还在谋划太行生态大花园和苹果深加工项目)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观看视频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一次,李保国行车至内丘县摩天岭村时遇上堵车,进退不得。村民们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以为老乡喊道:“把我家的院墙推倒,让李老师的车过去。”说着几个人一拥而上,将路边那个农家院完整的土胚墙扒开三米多宽的缺口,让李保国的车顺利通过。

3、1999年开始的扶贫之路,在河北临城县凤凰岭,李保国用5年的不懈努力,把\"寸草不生\"的荒地培育出了国内知名的绿岭核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4、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5、谁也不会想到,李保国会在56岁时涉足一个新的产业——红树莓。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红树莓项目成了李保国生命中最后两年投入精力最大的项目。如今红树莓新品种研制攻关已进入冲刺阶段。以他名字命名的“保国一号”“保国二号”即将面世。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太行山作证》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联合主办 5.19石家庄河北会堂(刚才看的)

6.12人民大会堂。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向李保国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6月14日至20日先后在黑龙江、江苏、湖北和陕西举行,5000余人参加。

6.14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全国巡回报告首站 6.17华中农业大学

6.2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保国的同事武宇清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领导 记者 学生 帮扶对象 同事兼家属5个角度

郭素萍不仅是李保国生活中的伴侣,还是工作上的搭档。20世纪80年代,夫妻俩在邢台县前南峪搞科研,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保定市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平山葫芦峪、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村、临城凤凰岭等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而李保国经常驻留的,是后面两个“家”,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这些年,车上那个流动的家,对李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考虑到李保国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他配专职司机,可他婉拒了学校的好意。“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他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伟大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Why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两学一做 精准扶贫背景下推出的典型。

How 当对上面的五个“W”明了之后,最后一个“W”就是“怎么办 怎么样”的问题了。如果说上面的五个“W”统统是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客观描述或者分析的话,那么这个“W”则是唯一指向该事件、该问题的未来设计和发展方向的,因此它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关键,而实际上,这里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

角度不同

李保国

李保国

李保国事迹

李保国学习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学习材料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李保国心得体会

李保国课件
《李保国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李保国 课件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