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借得春风好扬帆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0: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贵州省财政系统财政文化建设征文

借得春风好扬帆

——盘县淤泥乡改革发展纪实

盘县财政局

2001年,盘县淤泥乡财政收入仅为120万元,2005年增长到5200万元,2010年达到50036万元,从落后跃为全县前列;2001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为1397元,2003年为1603元,2010年达到了3576元…..。一组组数字记录着一次次成功的跨越,一次次跨越渗透着建设者的汗水与辛劳。 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定位为贵州省六盘水市一山一河重点扶贫地区,何以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呢?乡党委书记廖光卫说,思路决定出路。正是淤泥乡的“兴煤强乡、富农兴乡、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淤泥乡实现新跨越。

舞动龙头 兴煤强乡

淤泥乡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煤炭储量1.4亿吨,全乡90%财政收入来源于煤炭。该乡采煤的历史悠久,50年代以前就有地方小煤窑,但生产方式相当落后,基本上是手锹挖煤、人背马驮,规模较小,拉动经济的作用不大。

在关井压产之前,全乡小煤矿遍地开花,达260余对。由于煤炭市场萧条,技术、设施、资金缺乏,安全形式严峻,事故多发,资源破坏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淤泥乡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加快煤矿的改

造升级;另一方面采取贷款贴息、奖励的办法,投入资金近3亿元,引导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益,同时,投入资金近4亿元,积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化解地企纠纷,帮助煤矿协调有关问题,为煤炭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使各个煤矿在短短几年间无论是设备、管理、技术和生产能力,还是外在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矿总数虽然从2001年的27对减少至现在的10对,但生产能力却从2001年的不足2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近300万吨。煤炭的洗选、焦化和煤矸石利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煤炭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拉长,淤泥乡的煤炭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乡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12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03亿元。

调整结构 富农兴乡

对于淤泥乡三合村九组的敖家顺来说,2010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母猪下崽后,他养的猪达到了30头;就因为养殖,他家盖起了一所大瓦房和两间大平房。敖家顺逢人就说,能过上好日子得感谢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调整产业结构的引导。

三合村是淤泥乡的一个纯农业村,可像敖家顺这种盖起平房的在全村640户人家中已达到了400来户,且大多是最近三年才盖起来的。问其变化的原因,该村八组村民刘家能感慨地说,一部分人家是沾了煤炭的光,每人每个月到煤矿打工有2500元的收入;一部分是淤泥乡大力整合农业支农

资金近5000多万元,采取“捆绑用、重点投”的措施,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平均每户人家养猪达到了2.8头,养牛1头,每年都有几千元甚至近万的收入。

三合村只是淤泥乡调整产业结构中,“南农北畜中蔬菜”的农业发展思路中的一个缩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为此,由乡党委政府牵头,各煤炭企业参加,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成立淤泥乡新农村建设基金会,原煤每吨提取3元、焦炭每吨提取2元、洗精煤每吨提取2元,由政府组织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在适合的村,安排合适的项目,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在适合种植的双龙村,实施了辣椒基地60亩,大蒜基地50亩,大棚蔬菜30亩;借全县“种草养羊”扶贫项目东风,淤泥在清水村、苏座村和岩博的龙山等适合发展养殖项目的地方,实施了7000亩的种草养羊项目,养羊6000余只。这些种养项目,都成为了各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

建小城镇 以城带乡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桥梁纽带,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分治,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乡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重要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发展第三产业的载体来抓。按照“规划高起点,

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和“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淤泥乡邀请云南的一家设计院对小城镇进行规划,采用先进的建设方法,小城镇的水管网线等全部入地。200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城镇主街道1.28公里的路面硬化、管网线安装和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乡经济发展与繁荣提前注下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小城镇建设提升淤泥乡的档次和形象,成为转移剩余劳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载体,成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歌舞之乡”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 前面去了33匹马,后面还有33囤箩。

这是彝乡人形容家乡的一首歌。淤泥乡是盘县少数民族乡之一,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61%。彝乡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喜欢玩耍,更乐于唱山歌;彝家的山歌,主要表达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就形式而言,红白喜事、节日,甚至生产劳动时也要大唱特唱。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山歌。为此,淤泥乡获得了盘县“歌舞之乡”这个美誉。

为民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淤泥乡着力于打造“民族文化歌舞之乡”品牌。淤泥乡充分发挥“歌舞之乡”人文优势,多渠道增加投入,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勃勃生

机:以民间文艺刊物《淤泥河》为主要载体,挖掘本土文艺作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使麻郎垤村文艺宣传队和淤泥民族文艺队队员发展到40余人,并多次创编节目到矿山和村寨演出。同时,该乡在管理机制上力求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鼓励原生态文化习俗。为帮助村民节约开支,该乡多数村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以约束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造成过多浪费的行为。而在理事会成立前,一户人家办丧事即使再穷,花费也在2万元左右,现在只要5000元就够了。

此外,淤泥乡还紧紧抓住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因素,本着“让外界了解淤泥,让淤泥走向外界”的思路,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传统文化—民族歌舞—旅游开发”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和繁荣原生态民族文化体系。淤泥乡以刊物《淤泥河》为载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挖掘整理和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着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传播。在成功举办了盘县首届“山歌情满山乡”山歌大赛、整理出版了第一部山歌集《山歌出在淤泥河》的基础上,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要题材,别开生面地发动群众创编山歌,又推出了第二部山歌集《歌舞之乡淤泥河》;为传播民族民间文化,该乡还选送部分歌手参加省第二届“新人新歌”大赛和“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一系列的举措,为拯救、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歌舞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

借得春风好扬帆。在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淤泥乡正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兴煤强乡、农业稳乡、以城带乡、旅游和乡”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全乡煤炭产量达到500万吨,年产量增长12%,财政税收突破8亿元,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年增长12%,工业总产值达到72亿元,年增长15%,农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年增长10%,固定资产总投入超过10亿元,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腾飞……。

公司优秀员工事迹材料:借得东风好扬帆

公司优秀员工事迹材料:借得东风好扬帆

借得春风满园香

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

凭借东风好扬帆

林业局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汇报借得春风花正浓

风正扬帆好入党

描写春风的好句子

借得一枝春散文欣赏

碧水清风好扬帆-调研文章

借得春风好扬帆
《借得春风好扬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