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修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21:20: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修养【摘 要】要想做好广播文学节目,编辑必须同时具备文学修养、新闻修养和音乐修养。具备文学修养才能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下,选播值得赏析的佳作;具备新闻修养才能抓住并挖掘有时效性、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选题;具备音乐修养才能为文学作品选配合适的音乐,让文学与音乐相得益彰,充分表现其欣赏价值。

【关键词】广播文学节目 文学修养 新闻修养 音乐修养

文学节目曾经是广播节目大花园中一簇怒放的花朵。曾几何时,小说联播、评书、作品欣赏与文学专题等文学性节目吸引了大批听众。但近些年,广播文学节目逐渐被边缘化了。尽管如此,它也一直拥有不太多但是很忠实的欣赏者。这些听众通常有一定文学修养和欣赏能力,他们的品位对文学节目的质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同时,广播文学节目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途径也是要提高节目质量。好的广播文学节目,需要高素质的节目制作人员。本文将要论及的就是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素质,其设定的前提条件是节目编播分离。专职编辑负责案头的文字准备工作,同时另外聘请演播人员进行声音演绎。

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文学修养

对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职业修养而言,首要的就是文学修养。作品汗牛充栋,作家灿若星河,编辑的眼光决定把什么样的作品呈现给听众。编辑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品格和质量。但是,广播文学节目对审美价值的要求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因为它是通过广播手段、通过电台这种媒介进行传播的。所以必须兼顾一般性的文学审美价值和广播电台的媒介属性。换句话说,并非所有好作品都可以在节目中播出,只有那些写得好又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的作品才有可能与听众见面。所以说,广播文学节目对编辑的文学修养的要求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广播文学节目对作品的选择并不一定强调名家名作,但所选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道路与审美追求要有独特性,要有思想上的穿透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要能激发听众的收听欲望,打动听众的心灵,启迪听众的思想,给听众带来收听快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少,需要文学编辑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出来,奉献给读者。这就需要文学编辑一方面要熟悉文学史,了解经典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另一方面,文学编辑还必须紧盯文坛的最新动态,对名家的新作、新人的佳作都要了然于心,随时能够把带着露珠的鲜活作品介绍给听众。文学编辑必须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关注重要的文学杂志、出版社以及文学网站,及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作品。当然如能与一些重要的作家保持个人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创作情况更是上佳之选。广播文学节目的编辑在选择作品的时候,从帮助听众及时了解文坛热点的角度出发,通常都要选播一些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作家和比较受关注的作品,或者选播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未必是专业作家,也有可能是其他领域里的知名人士或者热点人物)的作品。一般来说,听众也会对这类作品比较关注,但是,并非全部热点、流行的作家和作品都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编辑在此时要把握好满足听众好奇心与引导舆论、创造健康欣赏环境之间的关系,自觉抵制那些导向有误、格调不高、品位低俗的作品,不给它们提供传播的土壤。广播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贴近性,所以地方电台在和中央电台、省级电台竞争的时候有

一个杀手锏,就是往往能通过地域上的贴近性轻而易举地制造出亲切感,从而使听众选择收听自己的节目。广播文学节目在这一点上也大有可为。地方电台的文学节目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地域属性,比较多地选播家乡的作家甚至是业余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多向听众推荐描写家乡风土人情、世事变迁的佳作和新作。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地域性对听众的欣赏口味造成的自然影响来占据收听的制高点。比如北京电台在秋季播出老舍的《四世同堂》中对北京中秋节前后民俗的描写,以及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很容易使听众感受北京的秋之美。安徽电台曾经制作文学专题《棘心不死,绿天永存——介绍晥籍女作家、教授苏雪林》,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共鸣。而黑龙江电台制作的文学专题《赤子乡愁——介绍诗人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则是对文学节目注重审美价值地域化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实践。余光中虽然不是黑龙江人,也没有创作过以黑龙江为题材的作品,但是他曾到哈尔滨讲学并且受到热烈欢迎,由此引发一段跨越海峡的乡愁故事。节目通过地域化的视角解读非本地域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同样得到了听众的高度认可。

总之,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首要修养就是文学修养,其中包括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高低的准确判断,也包括对作品的舆论导向、格调品位是否适合在广播中进行传播的精确把握,还包括从地域亲近性的角度设置欣赏主题、吸引听众注意力的精心考虑等。这些能力既需要在学校学习时打下坚实基础,也需要在日常节目制作中不断磨练积累。

二、提升节目时效感的修养——新闻修养

与在一般文学期刊中担任编辑有所不同的是,在广播媒体担任文学节目的编辑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还需要有丰富的新闻修养。这是由广播的媒介属性决定的。听众通过广播欣赏文学节目,与读者通过期刊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期待有所不同。广播作为新闻属性突出的传播手段,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与新闻联系在一起。可能有一部分听众听广播只是为了欣赏文学节目,但是这类听众的人数肯定远远少于通过广播既听文学节目,又听新闻、音乐、体育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类型节目的人数。因此,广播文学节目在选择播出内容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节目的新闻属性。当然,我们不是说文学节目要亦步亦趋紧跟新闻,发生了某个新闻事件就马上寻找与这个新闻有关的文学节目播出,而是说广播文学节目要适当契合广播媒体的新闻属性,在不牵强、保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那些与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事件有关的文学作品安排播出,用文学关照或反思新闻的社会意义,既便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也能使节目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要在文学节目中恰当地体现新闻性主题,要求编辑具有敏锐嗅觉的同时又具备适度审慎的新闻素养。编辑首先必须时刻关注周遭世界发生的变化,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人物保持敏感,并且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随时考虑这些事件与人物能否成为节目的选题。在最后确定其能否成为选题的时候,编辑的新闻修养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2000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奖授予当时已经加入法国国籍的中国作家高行健。这是华裔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新闻性角度看很有轰动性。但是,高行健的作品文学价值并不突出,这次颁奖行为被某种政治阴影所笼罩。如果文学节目的编辑仅从“华裔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价值出发,在节目中编发介绍高行健其人其书的内容,就会对不了解真相的听众产生误导。这个选题“做”与“不做”就体现了编辑的新闻修养到位与否。2012年,瑞典文学院又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此前的2011年,莫言刚刚以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获得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茅盾文学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的创作已经受到国际文坛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他也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一事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此时,文学节目就应该对这一重大新闻做出迅速而全面的反映。北京电台故事广播的文学欣赏节目《品读时分》先是及时介绍莫言的生平创作、选播部分作品,然后又陆续介绍了一些评论家对他的评价。莫言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演说《讲故事的人》之后,故事广播又采用部分演讲录音,结合作品片断和编

辑的评论介绍,制作播出了对莫言进行全面评介的文学专题《莫言,从乡土到世界》。随后,又播出了他这篇广受好评的演讲全文。最后,编发了著名作家王蒙和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对莫言获奖一事的分析评论。至此,才算完成了以莫言获奖这一新闻事件为由头的对这位作家的全方位介绍和评论,帮助听众全面认识了这位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实力的作家以及他获奖的意义和影响。当然,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重大新闻不可能经常发生。广播文学节目要提升自身的时效感,呼应广播作为新闻媒体的属性,还可以从很多地方着手。比如可以以播出作品或者文学专题节目的方式,对作家逝世或者诞辰以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做出反应。也不妨以播出纪实作品的方式对某些重大事件进行纪念。还可以播出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与新闻性事件完全没有关系的内容相比,有时效感的选题有助于提升广播文学节目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节目对听众的吸引力。

三、增强节目美感的修养——音乐修养

广播文学节目是诉诸声音的传播方式,节目在播出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要配乐,这是广播文学节目与书面文学的重要区别,也是广播的独特优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音乐与文学作品搭配,起到的是切换场景、烘托气氛、强化主题、提升节目整体审美感受的重要作用。为文学作品配上一段基调契合的音乐作为欣赏的背景并不困难,一般的文学编辑都可以做到,然而,要想达到文学和音乐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那就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了。文学节目的编辑要处理好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好文学作品。对其基调、情节、层次、节奏有准确、全面的认识,然后再根据文学作品的情况选配合适的音乐作品。只有编辑头脑中储存了一大批音乐素材,才能使文学与音乐迅速对位,然后才是进一步的细致打磨。

在广播文学节目中,音乐起到的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切换场景,用声音制造时空感受。这里的“声音”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中交代的时间和空间,还有用音乐制造出来的时空感。例如浙江电台的文学专题节目《我这样写歌——记诗人食指》。节目先是简单地介绍了食指的近况,接着播出了记者采录的食指在病房中朗诵《我这样写歌》。然后就是一段用手风琴演奏的《大海航行靠舵手》,音乐中夹杂着几声火车的汽笛声,一下子就把听众拉回到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接着,节目介绍了*中诗人的情况,进而引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四点八分的北京》。在这个节目中,编辑娴熟地运用音乐进行时空的转换,从现实转到*时期,从病房转到*中的北京。省掉了语言文字上的交代,只靠选配精当的音乐就成功地在听众头脑中实现了画面的切换。用音乐勾勒时空感是广播文学节目独有的审美优势,能够达到静态的文学作品无法达到的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法宝是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广播文学节目也要从这两方面着力,而音乐在这两方面恰恰大有可为。本来,经过演播人声情并茂的演绎,广播文学节目已经具有了文字作品所没有的丰富听觉感受,而音乐通过旋律的流动、节奏的变化以及音调的高低对文学作品进行烘托强化,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广播文学节目的感染力。文学编辑一般都能有意识地为文学作品选配合适的音乐进行烘托。例如北京电台的文学专题《莫言:从乡土到世界》中,就为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女主人公“我奶奶”牺牲的情节精心选配了音乐。这段情节并不长,但是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文学编辑特地邀请专门的音乐编辑为这段情节选配上了三段不同的音乐,以烘托这个重要情节中情感、角度与节奏的变化。

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实际制作过程中,编辑常常会为了给文学作品选配一段合适的音乐而花费很长时间。文学节目的编辑多为文学或新闻专业出身,音乐知识的积累往往不够丰富。虽然一般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但从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选择恰当的一段与文学作品搭配,并且还要搭出精彩动人的效果,显然需要下一番功夫。这需要编辑平时就多听音乐,像熟悉文学作品一样熟悉音乐作品。还要练出会欣赏的耳朵,对音乐的精神内

涵要有精确的把握。要练出眼睛看到文字,头脑中就浮现出相应的音乐旋律的真功夫。这当然需要潜心的琢磨和长期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选出了合适的音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在音乐何时进入何时淡出、何时强何时弱、何时隐没语言让音乐成为表现手段等细节问题上,也需要反复试验,苦心研究,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文学节目是综合性很强的广播节目形态,想要驾驭好这类节目,节目制作的灵魂人物——编辑就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申启武 《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文学修养

广播编辑节目与制作重点复习

广播新闻编辑

文学修养作业。

广播编辑中级职称论文

秘书与文学修养

如何培养文学修养

浅析教师的文学修养

中华传统文学修养作业

人格修养与文学写作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修养
《试论广播文学节目编辑的修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