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1: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此段为《桃花源诗》的翻译,不统计在800字赏析之内)

全诗的大意是说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夏黄公、绮里季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暗示桃园中人与古时贤者志趣一致)。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被渔人发现,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此诗借事抒情,语言质朴无华,但却让读者有一种看侦探推理小说才会有的\"丝丝入扣\"的感觉。诗的开头点题,引古人实例,将避难的人们带入桃源,又给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诗的结尾写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但“旋复还幽蔽”,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读者读到这里就会想,渔人离开时已经“处处志之”,为什么会找不到呢?其实陶渊明已经在诗的结尾处给出了答案——“淳薄既异源”。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有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游方士”找到了,那么,它还能存在吗?东晋末年,战乱频繁,徭役繁重,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生活安逸舒适,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全诗最后一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陶渊明真正要抒发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在其57岁时所作,当时他已经隐居十六年。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有过鸿鹄之志,但他生活的东晋战乱纷呈,致使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正因如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归田园居”。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一样,都是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桃花源诗》用质朴的语言详细的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作者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我认为,《桃花源诗》比《桃花源记》写得更详细,《桃花源记》更多的描写了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并不能直接的表达出作者陶渊明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桃花源诗》却可让陶渊明发挥、宣泄的更自由。所以与“记”相比,我更加爱“诗”!

《桃花源记并诗》所描绘的理想世界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会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空气污染严重,到处充满利益与欲望的今天,“桃花源”俨然成为世俗中的我们的精神寄托——“世上最后一方净土”。

心中的桃花源

与世无争,心中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若是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我心中的桃花源

驻守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1

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
《解析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