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桂花雨》教学片断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2: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桂花雨》教学片断实录与反思

(《语文教学通讯》)

《桂花雨》《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丰富。换个角度,细细品味这篇文章,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在教学这篇课文的第1自然段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关注文本开篇的精巧构思,引导学生在言意兼得之中品出文本三味。

【教学实录】

(第1自然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谁来朗读第1自然段?大家想一想:这一段四句话,主要写的什么意思呢?

(指名朗读)

生1:这段主要讲“我”最喜欢桂花。 师:你抓住了第一句话中“最喜欢”。 生2:这段是讲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师:你抓住了最后一句话中“香气迷人”。能不能把这两个意思连成一句话说呢?

生3:“我”最喜欢桂花,它香气味儿迷人。 生4:“我”最喜欢香气味儿迷人的桂花。

5:“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迷人。 师:哦,我明白了,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 生:(齐)香气迷人。

(板书:最喜欢——香气迷人)

师:(疑惑)不对!这一段中,我好像还读出一种不喜欢的味道,有没有人也有这种感觉?

生6:这段第

二、三句话就是写作者不喜欢的感觉。 师:请你读一读,大家品一品。

生6:(朗读)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品一品这两句话,哪里让你感觉到不喜欢?

生7:“笨笨拙拙”,“笨”和“拙”都有不好的意思。说桂花笨笨拙拙的,不就是说它不好吗?

师:又笨又拙,不喜欢。

生8:“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这句话好像是在说桂花只会长叶子,有一点傻傻的感觉。

师:傻长叶子,不喜欢。

生9:“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句话是说桂花开出来的花太不显眼了,需要人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

师:花不显眼,不喜欢。

生10:“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桂花树和梅花树相比,姿态一般,不如梅花树那样姿态优美,看上去显得笨笨拙拙的。

师:不如梅花,不喜欢。

师:第1段中,你现在读出问题来了吗?

生11:这一段,作者究竟是要表达自己喜欢桂花,还是不喜欢桂花呢?

师:问得好!

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有点乱,一开始写最喜欢,然后又写笨笨拙拙,最后又写香气迷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师:问得好!还是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一段,来推敲推敲作者的用意吧。

(学生自读自悟) 师:有读明白的吗?

生13:作者肯定是最喜欢桂花的,它写桂花笨笨拙拙的,大概是说桂花的叶子和花的形状不吸引人,而它的香气才是最迷人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的明白了!注意,“大概”那个词去掉,作者的用意就是你所说的。

生14:作者写桂花满树茂密的叶子和不显眼的细花,可以表明桂花不与繁花斗艳,这样就对比突出它的迷人香气。

师:你知道斗艳的繁花有哪些吗? 生14:梅花。 生15:牡丹。 生16:郁金香。 ……

师:哦,写桂花“笨笨拙拙”的,原来是为了突出桂花的“迷人香气”。

这样的开头真是——“一波三折”。

(板书:一波三折)(在“最喜欢”——“笨笨拙拙”——“香气迷人”三个词之间,画出一波三折的三条线段。)

师: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品味这一波三折的开篇。 (全班齐读。)

【教学反思】

一、概括内容——找准文本解读的契合点

《桂花雨》的第1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我最喜欢桂花;桂花笨笨拙拙的;桂花香气迷人。乍看起来,这四句话三个层次是弥散的,甚至有冲突,表达的意思既不连贯又不明晰。这样的语段对训练中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找准文本内在的契合点来解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对这一段话的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概括。课上,学生或抓住第一句话,或抓住最后一句话,这是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与概括水准的。教学须在此做文章,方可对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有所提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片断式”概括,我引导学生琢磨两句话之间的内在关联,尝试把两个意思用一句话连起来。学生茅塞顿开,因为“香气迷人”,所以“最喜欢”,两个看似独立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紧紧联系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阅读可能只看见“最喜欢”或“香气迷人”这一点,而教者则需要看清这两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契合点处作解读,这样的解读就是在学生的“愤悱”状

态下进行,也是最有实效的。

二、探究问题——把握文本解读的冲突点

如果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作一幅画面,那这幅画面中就存在着极不和谐的色调和图案。这段中的第

二、三两句似乎有横生枝节之嫌,第一句说“我最喜欢桂花”,顺着这个思路,接下去就理应说说最喜欢桂花的什么,或枝,或叶,或花,或色,或形,或香。可作者偏要笔锋一转,由扬到抑,数落起桂花的“笨笨拙拙”。这样的文本内容安排,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阅读冲突——究竟是夸桂花还是贬桂花?而这也正好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了最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那种“不喜欢的味道”。这种“不喜欢的味道”是潜藏在第

二、三句话的字里行间的,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才能渐渐体会出的。“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这是一种直白的表达,似乎更喜欢梅花,而对桂花则冷眼相待。“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满树叶子看得腻,开出细花不显眼。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将“笨笨拙拙”的桂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下一个有冲突的探究问题作铺垫。果然,在接下来的质疑中,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写法产生了认知冲突。此处是教学中的思维高潮,一旦学生能越过这个思维的“高原期”,那么他们解读这段的视野就会一下子敞亮起来了。课上,我欣喜地听到了学生思想拔节的声音——“作者肯定是最喜欢桂花的,它写桂花笨笨拙拙的,大概是说桂花的叶子和花的形状不吸引人,而它的香气才是最迷人的。”“作者写桂花满树茂密的叶子和不显

眼的细花,可以表明桂花不与繁花斗艳,这样就对比突出它的迷人香气。”此刻,我既兴奋于学生的精彩探究所获,更兴奋于学生们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思维攀登和敞亮视野。于文本解读的冲突处,引发学生来探究问题,会激发探究兴趣,产生探究愉悦,分享探究智慧。

三、关注表达——发现文本解读的隐秘点

阅读教学既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即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需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即知道文本怎么写的。“言意兼得”理应是我们阅读教学遵循的一条“戒律”。《桂花雨》这篇课文的开篇,以一波三折的结构,凸显出作者对桂花香气迷人的情有独钟,并且这种迷人的桂花香气一直弥漫于全篇课文中,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我在引导学生对第1段中的三层意思作了透彻的解读后,水到渠成地点出了“一波三折”的写法。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直观地看懂“一波三折”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在板书上做了点小文章——在“最喜欢”、“笨笨拙拙”、“香气迷人”三个词间,画出一波三折的三条线段。课上,学生顺着我的第一折(向上扬),理解了“最喜欢”的结构位置;顺着我的第二折(向下抑),理解了“笨笨拙拙”的结构位置;顺着我的第三折(再向上扬),理解了“香味迷人”的结构位置。在形象的“一波三折”中,学生对第1段文本结构的内在隐秘点一目了然。于此,我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在再读品味中,内化文本表达方式,以期成为一种文本表达范式的积淀。

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中走出来,站在文本结构的角度,审视文本的全局,窥见文本解读中的某些隐秘点。适时

适度地将这些隐秘点连缀起来,为学生点化出文本的谋篇布局,这对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素养的提升都是事半功倍的。

概括内容,是一个批文得意的提炼过程;探究问题,是一个由意及言的顿悟过程;关注表达,是一个得意得言的内化过程。言意兼得,品出三味,这样的阅读教学,让文本充满了张力,让学习充满了活力,让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片断与反思
《《桂花雨》教学片断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