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个人总结)城市建设史期末考试资料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 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古代城市的营造原则,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郭位于城的一侧;

2)郭在城的外围

“城廓之制”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讲是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城市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

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

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为了军事防御与政治统治的需要。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2、西周的城建制度

西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夫为面积, 100亩;以左为尊,左祖)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

3、城市建设体制

a、三级城市系统:王城、都城、都邑

各城的等级都是以2为等级差数,体现等级制度 b、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城市主体规划结构——三道城墙 *礼制规划秩序——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经纬涂道路系统

第三章

一、社会背景

1、东周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2、生产力的提高——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诸侯混战,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

4、诸子百家时代,因此东周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二、城市建设实例

1、赵邯郸

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

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 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2、齐临淄

特点:a、内外城组成

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

c、城市形态不规整

d、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 e、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 齐临淄特点:

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

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

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

方整形制不同。

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

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

3、淹城

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b、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 燕下都特点:

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的特征

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

C、影响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

解释: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 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 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 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

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

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

鲁国曲阜——内外两重

燕大都——大小城并联

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背景

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郡县制 汉:文景之治

西汉:城市发展以北为主(长安) 东汉:南方城市大为发展(洛阳)

二、秦汉都城

秦:咸阳——天然要塞,易守难攻,水资源丰富,已成一定规模,气候好,植被茂盛,粮食丰富

西汉:长安

东汉:洛阳

1、秦咸阳:秦统一六国,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

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

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

课件

汉长安区域规划的特点:

a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而为实体城市组合。

b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c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极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3、东汉洛阳

a、邙山、洛水

b、“九六城” 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d、12城门不均匀分布

e、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1/3以上

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b、特点:规模大,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 课件

特点一:秦咸阳城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仅仅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推行不建外郭的革新措施,增添了辽阔无限的气势。

特点二: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气魄宏大,规划中体现了至尊的君主专制。

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

a、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很不一样

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 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

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

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1、大分裂,大统一

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

2、封建经济逐步走向鼎盛,至南朝,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重

3、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南开北降”

4、形成了我国十分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二、主要城市

1、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

a、平面图

课件

曹邺城的规划特征: 1)不拘旧格,大胆创新

A由东西干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B整治活动区域从整体看实为一个坚强堡垒,为适应战备需要。

C从宫廷分区布局看,遵从汉制,又灵活运用传统朝寝规划制度。 2)重实效,反夸张

减少宫廷用地,适当增加其他分区用地,保持较为恰当的分配比例。

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

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

c、曹魏邺城规划特点

*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

*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2、北魏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都城,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和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01年新筑城郭,即外城。

套城制→明清城厢制

b、城市布局:

多重城廊

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封闭的里坊制

集中市制

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 严格的功能分区,改变了此前宫室与闾里杂处的局 面,实现了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采用了城廓之制,城市平面方正整齐,以宫城内正殿引出的主轴线,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城市布局,使城市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

*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

①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

⑥ 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c、规划特点: 单一的宫城;

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 道路成方格状

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

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

2、隋大兴、唐长安城

城址选择:汉长安城规模较小,缺乏整体规划, 水灾频发,渭河水患。

西北→东南,地势逐渐变高

隋大兴城,人口多大100多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a、平面图、规划师

隋大兴城:宇文恺 唐长安城:阎立德 b、城市布局

1)方城——宫城、皇城、外郭城 2)宫城居中 3)中轴对称

太极殿——唐初政治中心 大明宫——盛唐政治中心

兴庆宫——玄宗政治中心

4)方格网道路系统

5)坊里制:各坊面积不等,偏大,坊内一般设十字

街,实行宵禁制度

6)集中设市

c、规划思想:承袭《周礼.考工记》中传统的王城制度

规模宏大

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 唐长安城的城市建设特点

方正的城市平面轮廓 多重城墙

宫城居中及对称布局 左祖右社 棋盘式路网

e、长安城市规划的缺点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太大

*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干道,但规划强调南北轴线

*政治中心的转移造成东北部交通、居住的拥挤

d、意义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美

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定了以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特点

因地制宜、布局灵活、水工设施甚多 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以高为贵”

戒备坚固严密,远在大兴之上——曜仪、圆壁、东城、洛水 缩小里坊面积,以强化对居民的控制 设三个市,更多考虑工商业的繁荣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呈“南开北降”态势(始于两晋,逐渐南开)

2、兴起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元)

5、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较频繁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二、城市的建设

1、北宋东京汴梁(开封)

选址:城处中原,接近东南经济中心,繁华的商业城市

总体布局:宫城、里城、外城,三道城墙,三道护城河

规划特点:a、以宫城为中心

b、城市形态和道路系统不想唐长安城那么规

整端直,道路普遍比隋唐长安的道路窄;

c、市场不再过于集中,遍布全城,商业街 d、坊里制打破,形成院落式的街巷制

2、南宋临安(杭州)

规划特点:a、城市形状呈宽带状;

b、宫城、大城两套方城;

c、宫城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不规整; d、宫殿建筑规模趋小,但更精巧奢华。

规划思想: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2、元大都(公元1267年,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和设计,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面积49.1平方千米) a、北京历史:

时期

名称

春秋战国、隋唐

蓟城(燕国都城 贸易中心,军事重镇) 晚唐以后

幽州(边防中心) 辽

燕京 南京 金

中都 元

大都 明、清

北京

b、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设计师:刘秉忠 城市布局: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偏南; 中轴对称;

三个中心(中心阁,鼓楼,钟楼)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1368-1840)

一、社会背景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密切;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加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有了扩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选址。

三、城市建设实例

明城南京

(南京各朝定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

1、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 a、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b、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c、集庆路(元)----应天府(1356--1368)----南京 d、366—1386,南京城市规模的改建和新建

2、城市布局特点:

a、皇城及宫城沿袭历代都城的规划模式,以北部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本点向南展开;

b、宫城居中; c、前朝后寝; d、中轴对称;

e、御道前、左文右武

3、应天府城

明代北京城

(一)

城市建设

《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正阳门(内城)----大明门(皇城)---承天门(**)---端门---午门(宫城)---太和门》

(二)城市规划特点:

a、继承历代都城的特点;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c、东西方向交通不便;

d、明代商业中心南移(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斜街) e、居住区在皇城周围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整个城市布局没

有变化

a、包括居民市肆,西北部的军营;

b、布局呈不规则形

c、13个城门、城墙坚固;

d、在居民市肆中,与西北部的军营交界处的中心高岗位置上建造钟楼和鼓楼

4、城市规划特点:

a、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 b、皇城、宫城布局方正,讲究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c、应天府城内三区各自平面布局不一样,道路系统也不是一个整体;

d、明南京城城垣工程的艰巨与牢固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城市。

C 规划特点:

1)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2)继承发展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利壮观的城市之一。

2、清代北京城变化之处:

a、部分宫殿重修; b、雍正、乾隆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

3、“贵西城,富东城”,政治生活西移,商业中心偏东;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影响中规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形态或文化思想

1、早期的耕作制度----- “井田制”

2、传统的营造技术a、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

b、筑城材料

c、施工技术(城市多为夯土板筑)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方形城市

b、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 c、风水说

艮:东北

负阴抱阳、四面环山、背山面水------风水宝地

4、封建政治制度

a、收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b、城市的轴线形成尊卑分别的功能;

c、封建政治制度的内涵,直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较为突出的秩序感、整体感和统一感的礼制规划风格

5、社会经济形态

a、早起附城建郭

b、中期的套城制及严谨的坊里制 c、后期的城厢制及较为自由的街巷制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缺陷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长期受到封建主权,礼教思想的束缚,城市规划建设中过于追求礼制封个和象征意义,与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坊里制,集中设市)

2、“宫城居中”的营建模式造成城市其他功能分区的不合理;

3、道路网的布局和道路尺度与交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4、坊里制和集中设市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中国古代城市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广场和公共场所,体现了民主思想的淡薄及封建集权的强大;

6、城市的公共绿化一直很落后。

第二篇

近代部分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城市(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

(2)处在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有特殊的租界地的城市(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

4、调整部分居民地段外移,内城多置王亲贵

族府邸,体现阶级矛盾;

5、清代崇尚喇嘛教,增建喇嘛庙,如北海琼

华岛的广寒殿---白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3)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南通、无锡等

(4)铁路枢纽或铁路与主要河道交叉处得到较大发展的城市——郑州、蚌埠等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1)封建都城北京和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 —西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2)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江苏的南通、无锡,四川的内江、自贡等。

3)沿江及沿海辟为商埠或设有租界的城市——如南京、济南、沈阳、宁波、福州、芜湖、重庆、烟台等。

4)由于道路、工业等变革地位相对衰落的城市——山东临清,江苏的淮阴、淮安、扬州,上海附近的浏河、嘉定等城镇。

5)变化小或根本没有变化的城镇——广大的内地中小城镇

外国城市建设史

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筑

卡纳克神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古建筑物之一,也是埃及最大的神庙。

欧洲古代城市建设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奴隶制社会的古希腊

城市公共场所

奴隶制社会的古罗马

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堡、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

古典广场 君主专制时期

城市放射轴线

第五章

古希腊的城市

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村镇,叫城邦国家。

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

自然条件:多山、曲折的海岸线,亚热带气候适宜。 历史背景:大致分四个时期

荷马时期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典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

一、古希腊城市生活形态(雅典是各城邦中的中心,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边有若干城镇)。

1、城邦与公民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50年,建立了众多奴隶制城邦。

公元前479年,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自由民)。

2、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

信奉多神教,庙宇众多。

人本主义——在崇拜众神的同时,更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

庙宇不仅是宗教场地,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3、积极地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市民的大部分时间实在公共空间和室外度过。 公共活动丰富多彩——大量住宅狭小而简朴,公共

空间取得辉煌的成就。

一、希腊古典时期的城市(公元前5世纪——公

元前4世纪)

1、背景

a、柏拉图(乌托邦)——孕育了后期理解

城市的模式

b、由于水源食物供应的困难,古希腊的城

市很少有超过1万人口的,中等人口为5000——7000人 c、圣地与卫城

圣地——中心建有神庙,在构图上统帅全局。

——建筑群空间构图灵活,同自然环境协调。

——宗教的圣地,公共活动的场所。

卫城——政治、军事、宗教中心。

——位于城内高地,以防御为主。

2、雅典与雅典卫城

雅典:战争中领导其他城邦,地位迅速提高

历史背景:有优越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城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的入侵,建立雅典霸权后,社会经济文化打到了高度的繁荣。

自由民是战争中的主力军,在各方面积极性高。

城市建设:希波战争前没有城墙。

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城市中心是卫城。

建筑类型丰富,但排列无序。

希波战争之后,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居。

公元前5世纪的全盛时期,人口接近10万。

雅典卫城:重建于公元前448——406年。

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公共活动的场所。

集中体现了古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

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相对独立的山岗上,

高于地面70米,视觉及景观上都有能控制全城。

平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为130米。

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

局方式。 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

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

材料打到统一。

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

城内无世俗建筑。

——构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无生气感。

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

思想背景:古希腊美学观念逐步建立;

美乃是几何与数的和谐;

希波丹姆规划型制:

①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制,讲究功能分区;

②能快速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市; ③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

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④城市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⑤米利都城:建于公元前4—3世纪的普南城——古希腊殖民地城市

⑥希波丹姆规划型制的缺陷: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

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

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四、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1年)

城市特征:

a. 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 b. 城市规划严格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c. 城市规模都较小(资源少,政策限制,人口不能超过1万人); d. 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 e. 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 f. 街道较以前较宽; g. 建筑普遍达到

2、3层。

古埃及城市

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西部为奴隶,东部南北分阶层贵族(北)和中产阶级(南)(死墙东南角墓地)

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死者之城左岸、城市在右岸,神庙位于城中、西南向东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城市建设成就

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

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

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两河流域城市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内护城河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古印度城市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

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

潘陀族的首府印特拉勒斯特和枯鲁族的哈斯底那波勒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第六章

古罗马的城市 1.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

⑴古罗马是西方奴隶发展的最高阶段;

⑵古罗马分三个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 公元前750——公元前300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 公元前510——公元前30年

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⑶社会特征:罗马时期,个人生活享受;

奴隶的积极性远不如自由民;

游民阶层。

⑷建设概况:罗马共和时期,城市得到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室、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鼎盛时期,城市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城市建设

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罗马营寨城:①平面为正方形,有城墙;

②十字交叉的道路,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③城市路网为方格网。

古罗马城

罗马七丘:①公元前4世纪筑起城墙;

②自然发展,布局比较紊乱; ③市中心的建设成就辉煌。

罗马共和广场:由罗曼努姆广场和凯撒广场等组成。

特点:

罗曼努姆广场:①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

②周围房屋零乱,无规则;

③呈梯形,全部用大理石造成;

④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

⑤广场上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凯撒广场(共和向帝国转变时期):①按完整的规划建造;②封闭型广场;③仍保留一些公共性质;④无商业建筑,两侧有敞廊;⑤广场是凯撒的个人纪念广场,是第一个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庙宇为中心的广场;⑥广场上的建筑从属于广场。 3.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古罗马城:①公元前3世纪,罗马城人口已超过100万,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②有11条输水道为罗马城供水; ③帝国晚期,罗马城有公寓46602所; ④总体布局较零乱; ⑤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⑥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裙与建筑群。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特点:①广场成了皇帝的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②广场形式由开敞转向封闭,自由转向严谨; ③广场的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

④主体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⑤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广场群整体; ⑥各广场的庙宇,从凯撒广场供奉家族保护神到供奉本人的保护神,再到供奉本人,体现了广场一步步的个人歌功颂德。

古罗马的造园——哈德良离宫:

①建于114——138年,占地约760英亩,位于罗马郊区;②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亲自参与设计; ③仿建了许多其他的领地内或所到之处著名的地方或景点,并用一条绵延数英里道路将他们连接起来; ④整个建筑群被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4、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 维特鲁威——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 (2) 时间——公元前27年

(3) 内容——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提出理想城市模式 (4) 意义——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5、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

6、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实用主义态度;

②凸显秩序的思想;

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

①中世纪初(公元5—10世纪),西欧文化极端回落,西欧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②罗马,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全面占领现实与精神世界;

③中世纪初,几乎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仅有的建筑活动,大多数是城堡或教堂建筑; ④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 2.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①严格的说10世纪前西欧的城镇与城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②中世纪,西欧的早期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③城市选址,考虑防御功能 ④早期城市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新建城市常采用方格状的规划布局为多 ⑤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 ⑥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2、西欧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

A、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基督教早期遍地分布的教区是西欧城市社区形成的最初动力和原形

——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构成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道路基本上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

——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并构成了城市绝对的制高点

4、西欧中世纪城市

意大利 佛罗伦萨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

西格.诺利亚广场:市中心广场、L形、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体现的是市民文化,和教堂的氛围是一种对比。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指古罗马、古希腊文化的再生,产生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佛罗伦萨、中期——古罗马、晚期——威尼斯

巴洛克: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服务于教廷与教皇,对城市建设有重大的贡献

2、设计风格:

文艺复兴:主导思想——人文主义;形式——复兴古典,有所发展;审美——追求理性美,崇尚数理美学。 巴洛克:畸形的珍珠;巴洛克风格——曲线、动感、装饰、色彩、新奇等 比较:文艺复兴追求的是平衡、庄重、理性、人文。

巴洛克追求动感、对比, 有较多的戏剧性和夸张手法。

B、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土地能提供的粮食) ——弯曲的街道 ——建筑具有地方风格

——除了以教堂为核心的公共区域外,不存在纯粹的功能分区

——城市基本上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计意图

C、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切宜人的特质

——尺度宜人 ——城市充满个性

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 (1)、城市规划思想

理想城市理论: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实践: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 (2)、城市建设活动大为增加

城市改建:①城市总体布局没有发生新的突破

②主要成就在老城区的改造方面

③单一中心——多中心,权力中心结构——经济多中心结构

④城市建设活动的世俗化主旨

⑤文艺复兴时期,大规模城市改建工作很少,扩建了广场和新建了部分建筑群

⑥巴洛克时期是真正对西方城市产生决定性作用并改变其城市格局的时期 巴洛克典型做法:

①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②通过建立城市轴线系统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感。

③通过壮丽、宏伟、有序的空间景观意喻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④城市道路格局,一般采用“环状+放射”式。 实例 ①伯鲁乃列斯基

②佛罗伦萨——乌菲奇大街a.修改大型建筑 佛罗伦萨大教堂 b.治理沿街立面及整体景观 c.加强了城市多个中心之间的连接

③罗马改建—— a.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

b.封丹纳的罗马改建:轴线处理,建造若干广场和喷泉,开辟道路,波波罗广场的建成

4、城市广场的建设

文艺复兴时期:周围建筑布局较自由,空间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

巴洛克时期:空间开敞,常采用柱廊形式,雕像常放在广场中央。

实例:文艺复兴时期

①佛罗伦萨·西格罗利亚广场P49

②尼斯·圣马可广场

a.多个空间,同尺度的组合,形成彼此渗透、联通的空间。 b.竖向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对比。

c.建筑物均建于不同时期,但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又能相互配合,连成一个整体。 d.能和海上岛屿的小教堂形成呼应。

③罗马市政广场 1546-1644 米开朗琪罗

设计手法:a.轴线对称

b.三面围合,梯形广场

c.梯形广场,在视觉上有突出中心,把中心建筑推向前之感,是文艺复兴盛期使用的手法

d.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变大,使台阶产生缩短的错觉。

巴洛克时期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由梯形广场与长圆形广场组合而成

b.两个广场均围以柱廊 。 c.梯形广场有明显的梯度 .椭圆型广场长轴198米,以方尖碑为中心。

(柱廊不仅标志了较好的观赏位置,而且把大教堂正面的尺度衬托得比较容易认知,柱廊17米,立面排多立克柱子,共284棵,粗壮而密集,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协调周边建筑。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师:伯尼尼

艺术特色:柱式虽严谨,布局也简练,但艺术构思仍是巴洛克。 构成:椭圆形广场,喷泉、柱廊等。

意大利园林------西方园林规则式

意大利多山,台地园 巴洛克时期 ----罗马埃斯特庄园 ,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世界上最美的水花园----埃斯特庄园

1、罗马以东40公里处,始建于1549年;坐落于一座朝向西北的陡峭山坡上;

2、维尼奥拉的弟子利戈里奥主持改建,全园面积4.5公顷;

3、园地近似方形,纵长将近200米,高差约50米,采用对称的几何布局;

4、全园分成8个台层;

5、全园的中轴线随着地势的逐渐抬高,给人一种崇高和敬仰的感觉;

6、圆形喷泉----龙喷泉----主体建筑;

7、百泉台构成园内的第二条主要横轴,与第一条水池横轴通过同一造景元素---水,产生了动与静、幽闭与开阔的对比。

罗马埃斯特庄园的特点:

1突出的中轴线加强全园的统一;

2沿园路行进,视线的焦点上都有重点处理; 3基本的几何构图要素为简单的几何形;

4庭园以丰富的水景和精彩绝伦的水技法著称; 5庭园内设有鲜艳的色彩;

6造园艺术深受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十一章

绝对君权主义时期的城市

一、时代背景与古典主义思潮

1、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权的高潮

2、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象征中央集权

初:形成于法国,后:欧美流行 3古典主义在艺术手法上的特征:

a、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

b、重视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c、强调主从和轴线关系;

d、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强调穹顶,

统帅其余部分。

4、古典主义城市规划的特点:

a、构图简洁;b、规则的几何形体;

c、轴线对称;d、主次有序、突出中心;

e、追求完整而统一的效果。

二、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国城市建设

1、法规古典园林

法国古典园林首先透射出唯理秩序,是路易十

第十二章

近代资本主义的城市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

1、社会背景:

*英国(1640年)与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

导致欧洲从封建制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发展

*城市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飞速 *城市化的开始

*城市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城市结构变化 *旧的城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英国的旧城改建(伦敦改建)

——1666年9月,伦敦大火

——克里斯托弗•仑 提出重建伦敦的规划

——沿袭古典主义规划手法

——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特征

——城市的布局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代表他们的经济利益 四时代的代表性艺术

代表作:凡尔赛宫

设计师、造园师:勒诺-特尔

2、巴黎城市改建

a、路易十四期间:巴黎城市的建设活动集中的表现路易十四和其他国家的强大;

b、勒诺-特尔提出的轴线,是巴黎的改建有了方向性;

c、成了“爱丽舍田园大道”;

d、1724年,轴线达到星形广场,长3千米。

3、法国广场建设:

巴黎的旺道姆广场(路易十四广场)

特点:单调、死板、封闭,纯为歌颂路易十四的功

勋而造的纪念物 巴黎的协和广场

特点:开敞,以壕沟标志广场边界,考虑到广场与

周边建筑的关系

3、法国旧城改建

①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弘扬皇帝的功绩

爱丽舍田园大道、星形广场(雄狮凯旋门)、协和广场、演兵场广场(凯旋门)、卢浮宫 特点: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皇帝的纪念物相互呼应,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②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主持者:欧斯曼

改建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要求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19世纪初,欧文 “新协和村”

公有制社会,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结合

2、田园城市

19世纪末,霍华德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

20世纪城市规划史上最具影响的历史性人物

提出“城乡磁体”

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限制规模,城市平面为圆形,由里到外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铁路 实践:伦敦 莱彻沃斯(1903年)

伦敦 韦林(1920年)

芒福德高度评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之一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的根本改变

②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其社会与环境的问题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

④首开了应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3、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 索利亚•玛塔

理论:

带形城市的主要出发点是城市交通,玛塔认为这是首要原则

各要素都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而且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条原则

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实践:1882年西班牙 马德里外围,一个4.8公里长的带形城市

意义: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影响

缺陷: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聚集效益无从实现

内容:

“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形路

市中心的改建

重视绿化建设

把市中心分为几个区中心

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 意义:

反映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典范

壮丽、秩序的的整体空间体系充分体现

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

范,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工业城市

1901年,法国建筑师 戈涅——工业城市构想

戈涅认为工业在城市中起决定性作用,按照工业生产规律各工业部门应集聚在一起相互协作

选址:符合工业要求 规模:35000人

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按其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要求,进行分区和布局 意义:①解决了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弊病

②对后来勒•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有重要意义

③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中的功能分区

第十五章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1、盖迪斯 综合规划思想 (苏格兰)

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建立系统区域思想的第一人

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规划程序

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观点

《进化中的城市》

盖迪斯、霍华德、芒福德被称为近代西方三位“人文主义”思想家

3、赖特与“广亩城市”

以极端分散的方式解决了千百年来城市“聚集景观”的传统概念,表达了城市—自然彻底融合为一体的理念

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田园城市”模式导致后来的新城运动,而赖特的“广亩城市”则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的居住梦想和郊区运动的根源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芬兰裔美籍)

主要思想:有机城市、有机疏散

主要方法:日常性活动、偶然性活动

对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5、卫星城 1922年 雷蒙恩温(英国) 《卫星城市的建设》

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属于某个大城市(母城)的派生产物。

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与公共生活还是回到母城去解决,增加了郊区、市中心交通压力,对中心城市过分依赖;

半独立的卫星城;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卫星城与田园城市的概念辨析:

卫星城:主张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也灭有触及社会改革方面的内容;

田园城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来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

2、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光辉城市”

著作:《明日城市》 “城市集中主义”

规划思想:

①城市必须是集中的

②通过技术改造完善它的功能

③拥挤,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

④新型的、高效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明日城市”:300万人口规模

规划的中心思想:

①疏散城市中心②提高密度

③改善交通④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实践:1925年 巴黎中心的改建 即“伏埃森规划”

6、《雅典宪章》1933年 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⑴主题: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

⑵内容:①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进行分区;

②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

③工作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

④游憩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在市郊保留良好的景观地带;

⑤城市交通:不要沿交通干道建造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⑶意义:解决了当时的城市问题;

改革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

⑷历史的局限:①机械的功能分区;

②城市的规划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

印度昌迪加尔 L·柯布西耶 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中完全图纸付诸实施的第一座城市

特点:①形式理想主义,以象征人体的生物形态构成城市总图的基本特征;

②极其明确的功能分区;

③空间尺度宜人;

④追求理想、高效、秩序、象征意义。 巴西利亚

1956年 巴西新首都 科斯塔与尼迈耶(设计)

特点:①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机头朝向东方,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

②城市主轴和两翼成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③交通现代化、立体化;

④追求理性、高效、秩序、象征意义。

7、《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12月 秘鲁利马

马丘比丘山

主要观点:①不要为清楚的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和活力;

②城市是一种动态系统,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

③不应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④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问题:①城市形象刻板,追求明确的形式象征意义;

②庞大空间,缺乏亲和感;

③过分追求平面超凡形式,对经济文化、传统较少考虑

问题:①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

②构思布局生硬机械;

③空间环境冷漠;

④无视具体地点、具体环境、具体人文

背景。

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大伦敦规划

英国的新城建设经过了30年的实践,一般分为三代:

1946年《新城法》确定建设的新城称为第一代新城,始建于40年代后半期,贯彻了1944年艾伯克隆比制订的大伦敦规划疏散人口的意图;哈罗新城。

1955—1966年间确定建设的称为第二代新城,通过在一些地区的战略地点建设新城,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郎科恩新城。

60年代后期以来建设的新城称为第三代新城,更明确地把新城既作为大城市过剩人口的疏散点,又作为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其中有些新城建造是原有城镇的扩建。米尔顿*凯恩斯新城。 英国一代新城(1946-1950)——哈罗新城P150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

结构:两侧工业、4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

注重城市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 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

柯氏的居住单位

多种型式居住综合体,即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构成。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朗科恩P208 特色:1~加大规模,各邻里各个中心被城市交通干道串联

2~鼓励公共交通,简洁的8字形结构,规划与城市交通组织结合,分级组织

3~融合居住环境,工业区围绕住宅区外围布置 4~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完善绿化系统。保护古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规模更大、结合更紧密、城市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英国第三代新城(1967——1970)——密尔顿·凯恩斯P209 规模更大些

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 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 不再片面分区

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 突出景观设计

在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城市的产生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P7 英华庭园:中华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手法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的造园思想一致,在英国出现风靡一时的英华庭园即中华园林加英国浪漫主义手法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多数都城的设计都遵循这一制度。唐长安 宋汴梁 元大都 明北京

1、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

答: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道路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主要布局形制: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的南面是皇城。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这样市在南面。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水系与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东面从浐河上游开渠分水,再分几个支流入城。城内街道两旁都有行道树,一般为槐树,皇城宫城内多为梧桐。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2、宋东京规划要点:

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影响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3、曹魏邺城规划特点及其意义:

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1.平面布局:明确的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的隔离,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2、道路布局:方格网、重要道路正对城门,中轴线的体现。

邺城规划的后世影响:明确的功能分区,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应用于城市。

4、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5、明南京

明南京城包括外城(防御性质)、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规划特点:

(1)继往开来,城池选址注重风水(规划形成)

(2)不规则形都城的典型。宫城区布局方正,市肆区 布局灵活自由(自发形成) (3)皇城区(行政中心区)、军营区、商业中心区

6、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元大都P111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城市建设史 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外国城市建设史简答

城乡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及答案总结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参考

学生个人期末考试总结

(个人总结)城市建设史期末考试资料总结
《(个人总结)城市建设史期末考试资料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