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5: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邓淇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过控二班20110979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紧迫要求,是各地美丽区域建设的适时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主要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振奋人心,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报告中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年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创新过程中,党对社会建设的部署越来越全面,对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矛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站在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是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时代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才能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5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加以推进和完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全面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

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抓住这些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中的阻碍,保障发展的持久、稳定、协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是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我国一直把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否则只能是永远步他国的后尘。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性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2、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十八大报告的亮点之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态文明、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又通过作用于生态科技创新进而影响生态产业、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本源性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

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凝聚共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明确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即“转、调、节、保、建”五个层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

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适应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绿色中国。

同时,要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促进对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资源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必须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生态危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激励护航,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十八大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制度保障。

这就要求首先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切实建立并推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其次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前,全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让人们对空气污染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全国人大代表喻春梅说,据专家分析,形成雾霾的PM2.5污染源中汽车尾气排放约为50%以上。为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势在必行。她说,近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她建议要加快研究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有法可依。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这些美的实现必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结合。只有政治清明、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方能做到“美丽国家”的要求。其中生态文明显得尤为重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开始,从小做好环境保护,养成爱护地球的好习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美丽中国”的目标早日达成。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