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4 01:51: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小学文言文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学弈》、《两小儿辨日》、等小故事。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优秀作品中,精选了这几篇小文,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从目前的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来看,把这几篇文言文作为学生到初中学习文言文的过渡,似乎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的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我有几点体会:即兴趣为贵,积累为重,诵读为本。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兴趣为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学得好。小学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文言文的启蒙,而并非要求小学生掌握多少文言文知识。兴趣就像一扇门,这扇门如果不打开,即便有再多的文言文优秀作品也只能站在门外,无法进入学生的脑海。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

小学生是以学习现代的鲜活的语言为主,从未在生活中接触过文言文,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需要教师刻意去培养。我发现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兴致是很高的,主要是因为新鲜与好奇。但是这种兴致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快就会消失的。在正式学习整篇的文言文之前,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文言警句,或者将文言警句与历史小故事相结合,也可以在班级里搞一搞文言警句的小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致,让他们对文言文表达方式有一个粗浅的认知。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我特别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幽默感和杨氏之子的机智。学生非常感兴趣,同时还排演了课本剧,学生表演得有模有样,教学效果非常好。学习《伯牙绝弦》时,课前我请学生收集了相关的故事在班级里讲一讲,为学习课文作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上课时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用音乐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和子期相识并成为知音的情景,想象伯牙得知子期已死时的情景,体会他们真挚的友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写学完课文后的感受。这样调动了的情感,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教学《学弈》、《两小儿辨日》时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产生共鸣。总之,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恰当而富有启发性地提问,创造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感受情感、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魅力。这样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积累为重。

新课程标准(5—6年级)阅读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里的诗文,我认为指的就是诗和古文。《课标》评价建议中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要求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以积累为重。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及阅读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地思考、理解、积累。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高年级都编排了一些文言名句,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这些名句: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一类的“日积月累”还有很多,在教学这样的日积月累内容时,教师就应该认识到这是在为今后学习文言文篇目做铺垫,在教学中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体会句意的方法。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启蒙,仅仅靠教材中的几篇小文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指导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时,教师应下一番功夫,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这些文章不但内容健康而且语言风趣,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也可以从众多文言文作品中摘录一些浅易的名句。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文言文的阅读积累应该持之以恒,与文言文有关的逸闻趣事、典故、寓言、名句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积累的材料。学习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朗读背诵,可以小组讨论、排演小剧等,还可以找出喜欢的句子想象、联想,理解大意。还可以在综合学习活动或班会中开展朗诵会、小比赛等。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本。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本。

1.师生范读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现代语言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时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停顿、重音、语速、节奏都不了解。这时教师范读就尤为重要了。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模仿文言文的朗读技巧,还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与魅力。

教师在范读前应先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最好做上记号,以便于自己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不止一遍,难读的句子甚至可以一遍一遍领读,还可以放手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朗读潜力,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学生自读

让学生自读感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的过程。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2)、利用工具书理解疑难字(3)、发挥想象和联想理顺课文大意(4)、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提出质疑(5)、熟读背诵等。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很多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与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是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自主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内化和积累的重要过程。学生虽然收获或多或少,但一定会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而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对学生在今后阅读文言文来说是一个基础。

3.小组互读,全班交流 有交流才会有提高。学生自读固然十分重要,但没有交流就只能原地踏步。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互读、全班交流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见解,吸取别人的优点。特别是学生自读不能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互读或全班交流时提出质疑,更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学生互疑互答,绝大部分难点都可以解决,极个别难懂的地方教师再启发引导。

4.熟读成诵

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因为背诵过的诗文随着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也会有新的理解,即便背诵的当时不是很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回忆与品味中也能“温故而知新”。

《课标》要求“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